刘半农被誉为什么诗人 刘半农诗的特征

刘半农被誉为什么诗人 刘半农诗的特征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刘半农对于新诗的贡献?

优质回答: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这是鲁迅先生《忆刘半农君》中的一段文字,把陈独秀、胡适和刘半农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的看法:直率坦荡,胸无城府,活泼勇敢。“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这就是刘半农,虽然不如陈独秀、胡适那般光彩夺目,却让人觉得可亲可敬,易于接近,是志同道合的好伙伴。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是刘半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巨大贡献。

当然,有人说他“浅”。的确如此,他不故作高深,他不装腔作势。他的诗歌也是如此,直白易懂。然而放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去看,他的诗歌创作印证了白话文的成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大收获。尤其是他的那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音韵和谐,语言流畅,广为流传,1926年被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成为历来经典传唱名篇。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时隔一百年,再回头看这首诗,仍是经典名篇,读起来仍觉美不胜收。在现代诗歌史上,超过这首诗的名篇,也相当有限。

由此可见,刘半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人物,是一个做出了相当实绩的优秀诗人。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刘半农先生对我国新诗的贡献,下面节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书中的后记?刘半农

作者 唐婷婷(2020年5月)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字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平民”诗人

 刘半农是中国白话新诗的拓荒者,在新诗创作领域,他与胡适、沈尹默并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

  1917年,刘半农开始创作白话诗。他注重向民歌借鉴,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多有探索。诗风清新,朴素。作品广泛反映了旧中国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关注人生、同情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编有《初期白话诗稿》以及其他学术著作和译著。

  作为新诗的倡导者之一,刘半农对新诗的贡献是:

  (1)他是最早提出新诗改革具体主张的人。1917年他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中提出了“破坏旧韵,重造新韵”,要“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的主张,并建议要走“创造”和“输入”两个途径。

  (2)他学习外国诗歌的经验的同时,注重向中国民歌借鉴。曾和钱玄同、周作人等发起搜集“中国近世歌谣”,并仿江苏江阴民歌,创作了诗集《瓦釜集》。

  (3)他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作了多方面的探索。除一般无韵自由体诗外,他还写有散文诗、小诗、“四句头”的歌谣、七言的“秧歌”、近似说唱的“拟曲”等。

  (4)他的诗面向社会和人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黑暗现状在他的诗中均有反应。车夫、小贩、农工、乞丐、妓女等都是他描写的对象。人们称他为“平民”诗人。

  “平民化”是刘半农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诗歌关注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反映社会现实,批判了当下的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相隔一层纸》中所述: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一层薄薄的纸,隔开了屋里屋外两个不同的世界,“老爷”和“叫花子”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造成这种对比的原因,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又是息息相关的。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与同情,并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又如《学徒苦》中所述:“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夏日主人剖瓜盛凉,学徒灶下烧煮!”将学徒的辛勤劳作与主人的作威作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平等自由思想的追求,以及对弱小者也能拥有尊严的期望。

  同时,刘半农还非常善于挖掘普通人心中的美好情感,描写人的至情至性。如《教我如何不想她》中所述: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是刘半农在英国留学时所写,诗中的“她”有人说指的是一位女性,也有人说指的是祖国,无论指的是谁,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诗歌的一唱三叹、曲折繁复的美。

  作为中国新诗的拓荒者,刘半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悯关怀,这就是刘半农的诗歌带给我们的特有感受。

其他网友回答

谢友邀请!刘半农先生生于1891年,1934年因病去世,享年43岁。他是江苏江阴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中学都没有毕业就被慧眼识珠的陈独秀大力向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推荐为国文教授。由于他国学功底深厚、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认真负责,他在北大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到法国攻读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这种博士含金量极高、入学考试难度极大、论文要求十分严格。他是我国第一个拿到此类型的文科博士学位。他的成名诗是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后来由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谱成歌曲,流行开来达十多年,传遍整个中华大地,这首歌曲拿到今天也毫不逊色,鹤立鸡群、出类拨萃!他著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他是《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子,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他最拿手的、最出色的是他的打油诗:不入红流不绿流,乌灰一老未为羞。读书自恨半瓶醋,击壤还成四两油。每怪九冬犹烂脚,敢夸三月懒修头。临风片纸聊相报,松懈犹如杨小楼。当时社会上有的达官贵人、富家子弟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带兵打仗、升官发财。于是乎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有一次周作人、胡适、刘半农几个文人在一起聚会,周作人从内衣里摸出一张纸来,是他虚岁五十写的诗: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老年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刘半农依韵和了一首:咬清声韵替分家,爆出为袈擦出裟。算罢音程昏若豕,画成浪线曲如蛇。常还不尽文章债,欲避无从事物麻。最是安闲临睡顷,一只烟卷一杯茶。东北大学的校歌歌词作者就是刘半农,当然许多读过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她,这个女性的第三人称就是他创造的。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他作为一个堂堂大学教授为当时的名妓赛金花作传,还翻译成了日文,连胡适都感到惊讶!他去世后,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给他撰写的碑文。他的好友赵元任先生给他撰写了一幅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周作人评价他是新诗写得最好、最通俗的一个,郭沫若也写白话诗,但郭的诗激情有余、口号很多,诗的韵味不足。

其他网友回答

艺屿EYESVOT |刘半农

如何评价刘半农对于新诗的贡献?

聊到刘半农,先说点题外话,之前在问答,看到一副对联:莫言路遥遇秋雨,艺谋未都留半农,还算记忆深刻。刚才又看得上联:田汉从文称半农,久久难对下联。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对联,在旧体诗和新体诗的过度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刘半农,非“半农”而是文学大师!

刘半农是第一代白话新诗的开路人,他长时间致力于白话新诗多种形式的摸索,他在著名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说:   

“韵文之当改革者有三:(一)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二)增多诗体,盖诗律愈严,诗体愈少,则诗的精神所受的束缚愈甚,诗学绝无发展之望;(三)注重“真”,时代有古今,物质有新旧;这个真字却是唯一无二,断断不随着时代变化的。”

由此可见他提倡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加诗体、求“真”务“实”等。

这其中他对诗体最会花样翻新。

《卖萝卜人》无韵且不分节,字数也不一致,“于有韵诗外增无韵诗”。

他还向民间文艺学习,与人共同出版了民歌总集《瓦釜集》,还模仿山歌民歌创作了《扬鞭集》中的数十首诗歌。

扬鞭集

后来刘半农又吸取了自由诗、传统诗和民歌的特点创作长诗《敲冰》,为扩大新诗的艺术规模做出了贡献。

零下八度的天气/结着七十里路的坚冰/阻碍着我愉快的归路 /水路不得通/ 旱路也难走/ 冰!/我真是奈何你不得!/我真是无可奈何!……

《敲冰》节选

将近100年前的中国,新体诗的发展,刘半农不但创造性地创造了浪漫文艺的“她”字,也为新诗的艺术性和多样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最后,补全之前的上联,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导。

田汉从文称半农,星海树人谓羡林。

艺屿EYESVOT ……

其他网友回答

没法去评论——

人家的文学才能,社会思想

踏实的文风——

正是当下那些所谓的作家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