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是装饰在哪里的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蚂蚁庄园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是装饰在哪里的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蚂蚁庄园

“小髻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还记得河南春晚上燃爆全网的《唐宫夜宴》吗? 14位唐俑造型的唐朝女乐官时而嬉笑打闹,时而窃窃私语,有的对着水池中的倒影梳洗打扮,亦有人沉醉于演奏,竟未察觉自己已然脱离人群掉了队。

她们这副娇憨可爱的模样令观众纷纷赞叹“重回大唐”,还有不少人对这些演员眉间的图案感到惊艳,喜爱之余也免不了好奇,那到底是什么呢?画这样的妆容是有什么特殊寓意吗?

其实那些演员眉间的装饰图案正是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花钿。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美容文化向来是一种风尚。花钿作为女子妆容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尽展女子的风情与妩媚,并一直深受古代女子的喜爱。那么它到底从何而来呢?

回眸一笑百媚生

据说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醉酒之后于月下舞水晶如意,没想到却失手弄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于是太医便用白獭髓调和琥珀为邓夫人治伤,可邓夫人的伤痊愈后还是难免留下了红色的斑斑伤疤,但孙和并没有因此就嫌恶邓夫人,他反而觉得正因邓夫人脸上添了这些斑斑红点才衬得她更加娇媚,之后便在宫廷和民间掀起了一场“丹脂点颊”的狂潮,并为后世所推崇。

这样美丽的传说,其实还有一个,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 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于是公主的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 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由此可见此妆容的影响之广泛。

但这也只是“花钿”流传众多的起源的一部分,还有“上官婉儿眉间被刺红梅”“秦始皇曾让宫人贴花子”等各种其他版本。

浓妆淡抹总相宜

花钿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流行的化妆方式,其实就是古代女子绘制或者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的装饰物,又称花子或媚子。如今我们在影视剧中多见红色的花钿,便有人误以为花钿只有一种颜色,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花钿色彩丰富,只不过红色、黄色、金色、绿色和黑色居多。

除了缤纷的色彩,花钿还拥有复杂多样的图案,比如圆点形、梅花形、菱形、蝶形、燕形,三叶形、寿桃形、铜钱形、露珠形、花朵形、牛角形、雉鸟形、鱼鳞形、元宝形、扇面形等等。有些女子还会根据服饰搭配相应图案的花钿,精巧别致的花钿于美人面上绚丽夺目,并与服饰相映衬,极具风情。

丰富多彩的并不止花钿的颜色和图案,花钿的质地更是广泛。若图简单省事,便只需用胭脂点一个小圆点即可,复杂者则由金箔片、珍珠、玉片、云母、鱼鳞、羽毛等物裁剪制成各种形状。如果是简单地用胭脂描绘也就罢了,可那些裁剪制作而成的花钿要如何才能固定到妆容上呢?

(宋朝皇后画像,出自《宋代后半像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呵手试梅妆

我们永远都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宋代叶廷珪的《海录碎事·百工医技》中记载:“呵胶出辽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 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古时女子边使用这种“呵胶”来固定自己选中的花钿,这种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只需要对着它呵气,并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贴。有了呵胶的助力,花钿的装饰不再局限于面部,也有女子用呵胶把花钿固定在发髻之上,由此可见古代女子对妆容的巧思与用心。

到了宋朝,妆容便不再似唐代那样浓妆艳抹,虽花钿在北宋时依然流行,在宫廷之中还出现了极具特色的珍珠花钿妆,但到了南宋,因社会风气趋于保守而开始渐渐衰落。至清代,汉族女子所喜爱的“花钿”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花钿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带有花钿的妆容了,却总是难忘女子眉间最具风情的那一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