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是什么意思 自梳女产生的原因

自梳女是什么意思 自梳女产生的原因

这么久没更新了!大家想不想我们!

在文章开头,小编先和大家道个歉啦。(掉了几个粉好桑心诺ε=( o`ω′)ノ,抓狂抓狂)

由于还是学生,最近一直在期中考试,今天就给大家更一篇小课堂哟~

今天的⽂章是沙漠风云的第一次小课堂,我们带⼤家来了解⼀群⼀辈⼦⾃⽴⾃强、不浮不躁、不争不抢、孤独⽆依的⼥⼈。

她们便是“⾃梳⼥”。

“⼀梳福,⼆梳寿,三梳⾃在,四梳清⽩,五梳坚⼼,六梳⾦兰姐妹相爱,七梳⼤吉⼤利,⼋梳⽆灾⽆难。 ”这是⼀⾸⾃梳⼥在“梳起”仪式上会唱的歌谣。

她们也被称为妈姐或姑婆。

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她们是自己挽起了发髻,而不是被迫挽起。

•••••

但⼀经梳起,终⽣不得翻悔,⽗母也不能强其出嫁。⽇后如有不轨⾏为,就会被乡亲姐妹们排斥;严重的话,甚⾄会遭受酷刑毒打后,被捆⼊猪笼投河溺死。

“⾃梳⼥”平⽇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其⼒,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年⽼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如果死去,⽗母也不准收⼫葬殓,只能由“姑婆屋”中的⾃梳⼥们⽤草席与门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没有帮忙俭埋的⼈, “⾃梳⼥”便被抛⼊涌中随⽔流去。

·她们为何“⾃梳”?

⾃梳⼥是清朝后期在珠江三⾓洲出现的⼀种特殊的⼥性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收⼊可观,经济独⽴。当时的⼀些⼥性看到⼀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地位低微,因此不⽢受此束缚,情愿终⾝不嫁;还有的不愿买卖的婚姻;也有些⼥性对结婚有着⼼理上的抗拒与排斥;再加上⼥性脱离家庭也可以⾃⼰丰⾐⾜⾷,于是产⽣了⾃梳⼥。

·最后⼀代⾃梳⼥⾃述实录——黄⽉容六⼗岁“⾃梳”不后悔

“她们成日叫我结婚。 ”黄⽉容说, “那时候⼯作有钱挣,就觉得挺好的。⽽结婚不知男⼈好不好,还要给他⽣孩⼦,还要这样那样,我接受不了。我早就说过,我是不结婚的,我要⾃⽴。 ”

·肇庆⾃梳⼥吴亚妹吴亚妹说,因为家⾥穷,所以没嫁,要耕⽥、做⼯、 挣钱帮忙养家,所以她决定⾃梳。她的⾃梳仪式就是在观⾳堂进⾏的,拜菩萨,搓糖丸仔,吃斋,在天井摆了⼗⼏围,仪式可谓隆重。结婚是很害羞的事。“这⾥姓黄的⼥⼦都不结婚, 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

·⾃梳⼥的时代——由⿍盛⾄衰败

所谓“⾝世浮沉⾬打萍”,⾃梳⼥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改变⽽漂泊不定。⾃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 延续了300余年,在晚清⾄民国前期达到⾼潮,直⾄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性社会地位10 ! 提⾼和战乱的影响⽽渐趋消歇。

于是这段时代背景成就了最后⼀波“⾃梳⼥”。 当时丝织业衰落,⼥性流⾏漂泊到南洋打⼯, 1950年落成的冰⽟堂原本是海外归来的⾃梳⼥⽤⾟苦积攒的钱共同建造的住所。

漂泊在异国他乡,没有⽗母兄长的陪伴,同乡姐妹的情谊⾃然亲厚⾮凡。⾃梳⼥间的⾦兰之情早已成为彼此的精神⽀柱,⾦兰姐妹是要⼀起相扶到⽼的终⾝闺蜜。⾃梳⼥们终⽣没能组建属于⾃⼰的核⼼家庭,也许同住在姑婆屋中的⾦兰姐妹就是她们共有的核⼼家庭,只是这个家庭中没有男⼈。

以前的观⾳堂很是热闹,姐妹们每天在这⾥⼀起劳动,打打⿇将,说说笑笑,在温煦的阳光⾥回味着旧时光中的⾟酸与甜蜜。⿍盛时期,这⾥曾有100多位⾃梳⼥出⼊,也有不少⾃梳⼥在观⾳堂附近买了平房居住。后来,因为⾃梳⼥故去的故去,搬⾛的搬⾛,观⾳堂当年的盛况不再,肇庆市近年已经过世的⾃梳⼥有10位, 出⼊门宅的就剩两位了(就是80岁的吴亚妹以及85岁的胡⼆⼥)。

·“冰⽟堂中诚雅洁,静安舍内满清芬”

我想,充满故事的⾃梳⼥给⼤家带去的感受,除了⾃强⾃⽴,精⼲坚毅以外,也许也如冰⽟堂门上的楹联所镌刻的⼀般,冰清⽟洁,安然恬雅,与世⽆争。是不是⼼中⼀股浓浓的敬意油然⽽⽣咧!好,我便算是带⼤家粗略地认识了⾃梳⼥这群独⽴⾃强,⽽充满传奇⾊彩的⼥性了,那么,接下来给⼤家推荐⼀部与话题相关的电影《⾃梳》。这部电影⽐较有时代意义,同时也是以中国上世纪影⽚中从未有过的新视⾓来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