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都是诸葛亮写的吗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都是诸葛亮写的吗

网友提问:

《后出师表》到底是罗贯中写的还是诸葛亮写的?

优质回答:

《后出师表》的真伪一直有争议,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学家袁枚较早提出质疑,认为《出师表》是出师前的表文,按理应当表达必胜的决心,以坚定主上的信心,鼓舞士气,《前出师表》就是这样的。而《后出师表》尽说些丧气话,对取胜根本就没做指望,傻瓜都不会这么写,何况是诸葛亮呢。后来的傅斯年等人也赞成这个观点。此外,陈寿的《三国志》收录了《前出师表》全文,却对《后出师表》只字未提,他编的《诸葛氏集》中也没有收《后出师表》,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疑点。

其实,袁枚的质疑并没有完全讲到点子上,《出师表》并不是战斗檄文,不是给将士们看的,而是给后主刘禅的上书,因此并不需要慷慨激昂,富于鼓动性。这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准备第二次出兵北伐,而朝廷内部很多人疑虑重重,后主也动摇不定的情况下写的,文中主要陈述必须出兵的六条理由,以说服后主,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倒也合情合理。

问题在于,第一,前后《出师表》反差太大,令人难以理解。

《前出师表》对北伐占领中原信心满满,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后出师表》则对出兵明显底气不足,文章最后说:“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只说尽力而为,至于取胜则毫无把握,先就为失败找好退路,回避失败的责任问题,这与《前出师表》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谈到自己为北伐做了充分的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北伐的条件已经具备。第一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损失并不大,元气未伤,而且时隔一年,应该有所恢复,而《后出师表》却说蜀国的情况是“民穷兵疲”,似乎不合情理。

第二,《后出师表》还有一些话明显违背常识,很难想象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

文章开头说:“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对他的评价是:“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他的管理才能优于军事才能,这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那个“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是小说的加工,因此他说自己“才弱”,并不完全是谦虚之辞。从蜀魏的国力对比来看,曹魏占有青州、冀州等九个州,而蜀汉只有益州一地;曹魏人口443万,蜀汉人口94万,“敌强”也是明摆着的事实。按理说,弱小的蜀汉只能凭险固守,而文中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不北伐是等死,北伐是找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至少从逻辑上说,这样说是没道理的。

文中还有一句:“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既然“民穷兵疲”,还要兴师动众,就很勉强,而理由是“住与行劳费正等”,驻军和主动出击的消耗是一样的,这话绝对违背常识。哪怕将“住”理解为坐等敌人进攻,以逸待劳与劳师袭远二者的耗费和风险也相差甚远,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后出师表》为伪作的可能性很大。但说是罗贯中所作,则缺少基本的历史知识,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的《后出师表》全文来源于《汉晋春秋》,而《汉晋春秋》又是引自三国时吴国大鸿胪张俨的《默记》,张俨死于266年,而罗贯中到1330年才出生,比张俨晚了一千多年,这也太穿越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罗贯中写的。第一其他文学作品没有听说过《后出师表》。二孔明是罗贯中的粉丝,而且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他很有可能借孔明之口来表明自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