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音乐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春江花月夜教案音乐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春江花月夜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音乐?

音乐试讲《春江花月夜》

试讲稿件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玩的节奏片段,老师会用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这些动作把节奏打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所打的节奏,随后请大家模仿着打出来哦,

老师打完了,大家可以随意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我们来一起打一打这个节奏吧,非常好,加速,大家都很棒啊,老师看到有很多同学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动作,有拍肚子,拍桌子的,还有打手背的,都很棒。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节奏很好玩啊,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里面有这个节奏的歌曲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首先,请大家跟着大屏幕完整的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听的时候大家可以闭上眼睛,看看你们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一个画面?(播放音乐)

音乐播放完了,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左边靠窗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哦,你说你感受到了一片安详宁静的夜晚的画面。嗯~这个不错,请坐。还有一些同学感受到了其他画面么?前排这位手举的最高的同学你来说一下,哦,你说你想到了一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一种夜幕降,水天一色的美丽换面。很好,你的知识积累很深厚啊,请坐。大家感受的画面都很美呢~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钢琴一起欣赏一下这首歌曲的前三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在听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三段音乐在旋律特点上有什么特点呢?好,老师唱完了,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这三段音乐在旋律上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右边靠窗的这位同学你来说,哦,你说这三段音乐旋律都非常婉转优美,在最后结束的地方音乐旋律好像都是一样的。你听得很认真呢,不错,请坐。这位同学把这首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发展的特点说出来了。这首歌曲总共分为8个乐段,每一个乐段最后结尾的旋律都是相同的,乐段前半部分在变化。这种发展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同尾换头”。尾巴相同,头不同。

看来大家都挺喜欢这首歌曲的,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歌曲吧,唱之前呢,我们来个发声练习,大家都坐直,头顶向上拎的感觉。我们用“Mi”来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大家表现都不错呢。我们前面已经对这首歌曲听过两遍了,想必大家也都对音乐旋律有一定的印象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吧,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钢琴视唱一遍,非常好。大家演唱的音准和节奏都非常稳。你们觉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这个主题片段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哦,你觉得我们应该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去演唱歌曲,因为《春江花月夜》描绘的是江边的景色,连贯的声音可以表现出江水连绵不绝的效果。哎呀,你说的非常好呀,大家来为这位同学的发言鼓个掌。请坐。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由于这首歌曲描绘的是夜晚江边静谧的景色,所以大家在演唱的时候要用抒情婉转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那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首歌曲都是由哪些乐器来进行演奏的呢?让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把乐曲的第一乐段“江楼钟鼓”通过多媒体完整的聆听一遍吧。(播放音乐)音乐播放完毕了,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音乐中都运用了什么乐器呢?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有琵琶、萧、古筝和二胡。听的很仔细啊,请坐。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第一段一开始,琵琶由慢而快的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萧和古筝所演奏出的波音就像是远处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非常美丽的画面。

那老师通过多媒体把这首歌曲的第五段《渔歌唱晚》放出来大家欣赏一下,同时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歌曲在描绘什么画面?(播放音乐)歌曲播放完了,有哪位同学能跟老师说一下你觉得它描绘了什么画面么?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哦。你说这段旋律当中用了一些切分音和小附点,特别像是船夫在船上划船一摇一晃的感觉。很不错,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的么?靠窗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嗯,你说歌曲当中除了摇摆的节奏,还有连贯自由的旋律在高声部回响,特别像是船夫一边撑着船桨,一边高声歌唱。你也说的非常好呀。第五段《渔歌唱晚》是一段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其中半拍休止符和切分节奏很形象的刻画出渔翁驾船在回家途中,悠然自得的唱歌,整首乐曲非常诙谐和活泼。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首歌曲都特别好听呀?接下来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你们自己来设计一段音乐。给大家10分钟的时候讨论一下。(下讲台点评)你们这一组的创意不错,速度有点不稳,可以再选出来一个指挥的同学控制速度。好了,时间到了,看大家都讨论的热火朝天的。那我们从第一组开始一次进行展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所有小组全部展示完毕了,哪位同学能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组的表演?这位同学你来说,哦,你喜欢第一组的表演,因为他们加入了二声部的演唱,整个表演特别有层次感。恩,不错,请坐。第一排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你喜欢你们组的表演,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组加入的hip-pop的流行元素,不错,请坐。大家都创编的特别好,都很有创意呢。

最后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呢?这位同学你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决定回去把能找到的版本都听一遍。好的,看来你也是喜欢上这首歌曲了呢,请坐。中间这位同学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非常好,请坐。看来大家今天都学到了不少东西。老师也是非常高兴呢。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后,让我们有感情的跟着钢琴伴奏演唱一遍这首歌曲的主题片段,在优美的歌声当中结束我们的音乐课吧。

好,同学们下课!

想要获取更多关于考编的内容,请关注我,“17学堂“致力于为您提供有趣有用的资讯与资料,一路陪伴,助您上岸!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webp”/>

网友提问:

春江花月夜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音乐?

一节课讲一首诗合理吗?

优质回答:

一节课讲一首诗合不合理首先要取决于一首的长短及教法,绝句可能短于一节课,而长诗往往要几节课。

一首诗讲得好不好,并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背过默写过,这样的教学一节课足矣,但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有些诗所表达的意蕴都比较含蓄,其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内涵及文学美学价值等都是必须要涉及的,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是有相当帮助的。如果这样教学时间必然要长一点。

学古诗关键在于悟,悟的前提是理解,低年级学生可用诗配画的形式,高年级学生可用改变文体的形式,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诗的深入理解,也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语言的艺术修养。这样的教学就不单单是一节课的时间了。

其他网友观点

【一节课讲一首诗合理吗?课堂内容从不以多少论合理与否和价值成败】

一节课讲一首诗,非常合理,十节课讲一首诗,也很合理,课堂内容从不以多少论价值成败。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从来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一节课的有用与否,也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

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道类推,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这个学科,甚至热爱生活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歌是最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讲诗歌,首先得让学生了解诗歌,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要不然是读不出诗歌的味道的。66

要了解诗歌,得知人知世论诗,得知道诗人是谁,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也就是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背景又包括诗人本身处境和社会背景,比如讲李商隐,他失意的一生和当时政治背景下牛李党争关系密切,比如讲到曹植曹丕可以讲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风骨等等。

鉴赏诗歌一般可以从形象、内容、情感、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着手,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方法技巧。

一、了解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包括:诗人、游子、农夫、渔夫、征夫、征夫、怨妇、思妇少年、士卒、将领、英雄、隐士等。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2、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一般有以下几种: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

(3)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4)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燕歌行》。

(7)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的《书愤》。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二)、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所以,我们要解意象,品诗歌。

1、了解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2、掌握常见的意象和意境术语

“柳”的意象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柳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释义: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是借烟草柳絮梅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燕”的意象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水”的意象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借水表现了愁绪的绵长宽广,无边无际。

类似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月、酒露、蝉等等,这些意象很多也形成了固有的意思,人们一提到某个词,就会想起有关这个词特定的意义。

常用表示诗歌意境的词有

宏伟壮丽、雄浑阔大、雄奇壮丽、清新明丽,雅静秀丽、宁静淡泊、悠闲平和、柔婉幽深、含蓄深远、迷离恍惚、奇伟诡谲等。

3、掌握评价意境的常用术语

评价意境的术语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三)、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一般都出现在咏物诗中。像《石灰吟》中的石灰,《咏柳》中的柳,《咏梅》中的梅花等等。这些诗一般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读此类诗歌时要注意诗时分析诗歌中的物象精神和诗人的内在品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二、明白诗歌内容

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等等。

(1)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等。

(3)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羁旅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三、知道诗歌情感。

(一)、 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情感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2、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3、感慨个人遭遇;

4、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二)、咏物抒怀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现诗人高尚情操;

2. 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3.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

4. 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5. 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

(三)、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3. 表达对归隐山居和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4.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6. 歌颂劳动生活,抒发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7.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四)、边塞征战诗常见思想感情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赞美祖国河山;

2. 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 描写将士们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 抒写战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 表达报国无门的哀痛,壮志难酬的哀伤;

6. 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批评边将无能,控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五)、羁旅行役诗常见思想感情

1.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乡愁;

2.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故乡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3.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六)、闺怨相思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2.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

3. 表现了一种渴望与丈夫团聚,怨战、厌战的情绪;

4.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哀怨、无聊冷清(宫怨诗);

5. 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6. 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

7. 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8. 控诉封建社会嫔妃制度的罪恶;

(七)、赠友送别诗常见思想感情

1. 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2. 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

3. 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4. 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5.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6. 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四、知道诗歌手法

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和描写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描写又分为白描、工笔细描,描写角度远近结合、俯仰、上下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8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如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就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比喻、象征、起兴、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

五、懂得诗歌结构。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杜甫《静夜思》。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陆游《书愤》。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和很多《诗经》中的诗歌。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如辛弃疾的《菩萨蛮》和杜甫的《登高》。

6、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行路难》。

7、以景结情

结尾时不抒情,而是通过写景来结束全诗,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余地,如王昌龄的《出塞》。

六、明白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有倒装,语言明白顺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实指的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下了几点雨。

诗歌很多时候一字传神,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

诗歌语言风格突出,如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所以,再讲诗歌之前,先给学生讲讲鉴赏诗歌的有关方法,会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这些方法要是系统讲解的话可以用30到40节课的时间。

鉴赏方法讲完了之后,讲一首诗歌,若要从形象、内容、情感、手法、结构方面来讲的话,三五节能讲透彻也不错了。

一节课讲一首诗,一般是在听公开课时,讲课者抓住一点讲解透彻,不涉及其他方面,一节课讲清楚一两个问题就行。

另外,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之后,高中课程上,也有一节课讲三四首诗歌的,就是把内容相似或其他方面相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所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从来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一节课的有用与否,也不以课堂上讲解内容的多寡论。

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道类推,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这个学科,甚至热爱生活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我是@风满袖2018 ,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只能说因诗而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蕴育了多少千古绝句,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一节课讲一首诗简单的可以,复杂的学生一节课也不一定能完全意会透其中含义,中国文化,特别是诗词,一句多义,一词多释,奇妙无穷,怎能用一节课就能领会透呢?

其他网友观点

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个各类资料,以及跟同学、朋友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在课堂上讲一首诗是否合理首先取决于这首诗的长度和教学方法。最后一句可能比一节课短,而长诗通常需要几节课。

一首诗说得好不好不仅仅是记忆和记忆的问题。一课就够了,但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有些诗歌所表达的意蕴是相当含蓄的,所以必须涉及到它们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文学审美价值,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是这样,教学时间必须更长。

学习古诗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的前提是理解。低年级学生可以用带图画的诗歌,高年级学生可以改变风格。这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语言的艺术修养。这种教学不仅仅是上课时间。

其他网友观点

一节课讲一首诗,绝对合理呀。

合理与不合理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不知道是谁问的这个问题,现在这个年代是诗与一远方离我们多么的远呀。能真正读懂一首诗的人都不太多了。

而作为孩子们,如果不是家长刻意要求,就学校课程当中有限的诗歌课程,对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读诗让你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读书多的孩子对生活,对于美他会有不同的追求。

诗歌想要理解透,那需要的不仅仅是功利与时间,更重要的是对美的热爱。

一节课讲一首诗,我认为不合理,甚至需要两节课,三节课来讲一首诗。

因为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皇冠,一首好的诗歌,它带来给人的熏陶和那种难得的体会是不可言喻的。

一位著名的诗人说,越是在贫困的地方越应该加强诗歌教育,至少学会写诗的孩子他不会去做抢劫犯也不会去偷东西。

现在这个时代能够认真坐下来读一首诗,去体会诗意和美好已经越来越少了,让孩子们多读诗吧。

不要仅仅用一节课的时间来限制它。

如果真的读懂一首诗,那么这一首诗带会给给他的一生带来影响。

与春江花月夜教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