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颖的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颖的导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4、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了“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

一、导入新课

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

二、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三:朗读课文,悉解文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

3.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读书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一堂课,书声朗朗,学习气氛就会极好,“书读千遍,其意自现”)

四:合作探究,分析字词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4)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 动作状:
  •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

    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 国恒亡 恒:往往
  •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文言文学习中,归根到底还是要掌握这些关键字词,平时注意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了。所以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下来,多多阅读、复习。)

    五、熟读课文,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韵味,与同学分享你最欣赏的是本文的哪一方面?

    提示:本文语言上: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运用大量排比,读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结构上:结构紧凑,严密,浑然一体。

    六、讲析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追问)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目的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六个具体人物学生了解不一定全面,适当的介绍,也可以活跃气氛,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故事说完,让学生再翻译一下句子,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明白“一个人要想成才,一定要经历磨炼的道理”。)

    3、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1)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作为文言文学习,本课不必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上花费太多时间,主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行了,议论文学习时,再巩固有关知识。)

  • 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整体把握: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 七、合作探究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文中孟子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1、从个人角度看: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2、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作品的现实意义较强,可以人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其实学生会有想法的;最好就是马上动笔写一写,能够起到较好的锻炼意义。)

    八、文章的写作特色

    1、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2、善于说理,论证严密

    五、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孟子的思想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教益。

    (作为部编版的初中课文,相应的注释已经较为详细了,有个别问题,如“行拂乱其所为”的争议就可以不去涉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