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寓意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50字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寓意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50字

北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地却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发生在河南洛阳、有人说发生在河南光山、有人说发生在陕西凤翔等。有的地方为了“打造地方名片”,不惜聘专家“考证”、花重金拍宣传片甚至用雕塑手法再现“砸缸情景”;河南省光山县认为“司马光砸缸这个中国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作者:易亨良

司马光砸缸确有其事

有人质疑“司马光砸缸”是后人伪造的故事,六七岁的娃娃不可能砸缸救人,其实司马光砸缸的事不仅宋史有记,很多民间著述诗词中都有记载司马光“少年老成”。四川人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说:“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司马光儿童时就有值得称颂的故事,还是四川人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为证。“司马君实”也是司马光,“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有段记载:“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的出处。

元末·阿鲁图《宋史》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很多人都据此赞同司马光七岁砸缸之说。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记载有不少,以邵伯温写的《邵氏闻见录》为最早,以《宋史》最权威,但都没有说司马光在哪里砸的缸。司马光成人为官以后,他在自己的著述中也没有提到,给后人留下一个悬念。

司马光砸缸就在船山

1

从年龄看,司马光砸缸就在船山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山西夏县人,他的曾祖父司马政做官,死后赠太子太保。祖父司马炫做官死后赠太子太傅。他父亲司马池幼年丧父,但家庭相当富有,财产达数十万贯。司马池把家产全部让给伯父、叔父们专心读书。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司马池考中进士。先在永宁县(今洛宁县)任主簿,后又调到郫县(今四川郫都)。当时“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宋史·列传》卷五十七)。此事后来得到朝廷表彰。天禧三年(1019)三月调到河南郑州任防御判官,不久后调河南光山县任光山知县。当年十月生下第三子,因出生在河南光山县而取名“司马光”。

司马池在光山任职期满后,光州知州盛度向朝廷推荐司马池,司马池被调到朝廷任秘书省著作郎(“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著作郎”是负责编修国史的官职)。之后在安徽省寿州安丰县做税官、小溪(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任知县,还任过司录参军、留守司(治所在洛阳)通判、开封府推官、凤翔知府等职。

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是在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司马光出生,离开光山的时间是1022年,司马光3岁。司马池在寿州安丰任职的两年时间(1022—1023),司马光3—5岁。司马池在小溪县的任职时间三年(1023—1025)司马光5—7岁。司马池在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三年(1025—1029),司马光七至十岁。司马池离开光山时司马光3岁,在寿州安丰任职年限一年多,在小溪县任职3年,在河南洛阳任职大体2年左右,司马池离开洛阳时司马光10岁。可见,“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不会在光山,也不可能在洛阳,因为司马池到洛阳时司马光至少有7岁。余下的只剩下寿州安丰与小溪两地有可能。

据《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六十四《送丁浦江序》载,司马光在安丰时开始读书,县里有一位叫丁浦江的少年,“诵书属文,闻于县中”。司马池对司马光说,你长大后能和丁浦江一样,我就满意了。如果已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先进事迹传遍全国,司马光砸缸救的画像早已传播于京都洛阳,司马光也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神童,司马池就不会以安丰县丁浦江同学为榜样来教育司马光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不可能发生在安丰,只能是小溪县了。

2

从纪念的建筑看,司马光砸缸就在船山

其实,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真真切切发生在遂宁船山区。不需“考证”与“挖掘”,我们遂宁的“二美堂”和“元祐阁”就是人们为纪念司马光而特地修建的。我们遂宁的县志从康熙二十九年版到其后各版县志都有记载。乾隆五十二年版《遂宁县志》在《古迹志》中载:“二美堂,在旧小溪县治,为宋司马池与子光建。”二美者,父亲司马池之美政、儿子司马光之美德、美行也。乾隆五十二年版《遂宁县志》还有记载:“《方舆纪胜》:(元祐阁)在治城安居门外隆化院。至和间(1054—1056),程师孟于院左建元祐阁。山川之秀,井邑之美,毕陈于前。唐文若有记。后又画元祐人物。又云司马温公侍父池宰小溪,后人慕之,因名。”元祐人物,就包括司马光、文彦博、苏辙、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

乾隆五十二年版《遂宁县志》引文中的“小溪县”,就是今天的遂宁市船山区。“司马池与子光”,是司马池与他的儿子司马光。“司马温公侍父池宰小溪,后人慕之”,“司马温公”指的是司马光,因为他去世后,被追“温国公”,所以后人称他“司马温公”。全句的意思是:司马光跟随他父亲司马池主理小溪县政务时期的所作所为,人们十分仰慕。

司马池是公元1023年至1025年在小溪县任县令,他的儿子司马光是作为家属跟随来船山(小溪)。如果,司马光当在小溪县没有发生“砸缸救人”的故事,小溪县人就不会建“二美堂”与“元祐阁”纪念其父子了。可见,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发生在我们遂宁船山区是无疑的了。

3

从瓮的出现看,司马光砸缸就在船山

有学者提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因为宋朝根本造不出大缸。有人认为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二者之间的区别是,瓮比较小,容易烧制,缸却很大,不容易烧制,明朝之后,我国才有烧制水缸的技术。司马光砸缸时,大概是七岁,身高大概在1.2米左右,宋朝所谓的“缸”是不可能淹死小孩的,因为那时的“缸”根本没那么高。

有个成语叫“请君入瓮”,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发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请君入瓮”的故事: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他。为了不打草惊蛇,她给周兴准备了一场鸿门宴。来俊臣问周兴:如果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他有什么会不承认呢?于是来俊臣照做并说:我奉命来提审你,请兄入此瓮吧。这就是“请君入瓮”的来源,周兴是个正常的成年人,身材也不小,唐朝已经有能装下成人的瓮了,更何况是宋朝,烧制一个能装下小孩的缸不是问题。

据发掘考证,当时遂宁的龙凤古镇,就是一个庞大的陶器烧制场地,属邛窑系,从陶器烧制场地龙凤场运口缸或瓮到县衙很容易。

至于“司马光砸缸”具体在船山的哪个位置,这个还真不好说,只能说大致是现在的中央商务区。那里是当年小溪县衙的所在地。古代的建筑多是“前庭后院”。前庭办公,后院是干部家属住地。大缸,在当时的重要场所必不可少的器物。装满一大缸的水,平时种莲养鱼可观赏,风水中叫“水聚财”。最重要的是,发生火灾时,一缸满满的水,可以救火保命。这缸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太平缸。放置在县衙的太平缸,一定不止这一个(我们在故宫还看到被八国联军撬掉金子的太平缸)。《宋史》载:“群儿戏于庭”。可见,司马光砸缸是在县衙前庭,砸的是太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