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故事简短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艺术家的故事简短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艺术家毕加索有哪些有名的故事?

优质回答

谢谢!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毕加索有名的故事

他说自己有时也画假画,

他的名画《格尔尼卡》展出时的故事,

他与安装工的故事。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现代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

毕加索一生画了大量的作品,油画、板画、素描。是最有影响力的画家。

毕加索作品

有的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画的。

一天一位画家卖给毕加索的朋友一幅油画,这位朋友就拿来让毕加索鉴定,毕加索说,“假的”。

向他卖画的画家第二天说,我保证,这张油画是毕加索画的,怎么会是假的。

他自己把毕加索亲自画的画让毕加索看,毕加索说,“假的”,画家说,“我亲眼看着你画的”,毕加索说,是啊,我有时自己也画假画。

《格尔尼卡》

毕加索受到高度评价的名画《格尔尼卡》

画中描述的是在法西斯战争中,人民恐惧、死亡的悲惨情景。这幅画曾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出,无法在画家自己的国家展出,在1981年才实现了毕加索的意愿,回到了西班牙。

有德国军人来参加,一位德国军人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的自画像

《戴帽子的男人》

是毕加索在91岁时为自己所画,他说,“我从现在开始要为自己画像了。”第二年他却去逝了。

张大千曾拜见毕加索时,毕加索表示对中国水墨绘画艺术的喜爱,这幅画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显得老练,是泼墨自如的大写意水墨画。

他在90岁那年,请安装工盖内克为他装防盗网

盖内克很愿意陪这位老人聊天,毕加索为此将工期推迟到了两年。

毕加索为盖内克画了一幅肖像,他说,“朋友,我为你画了一幅画,把它收藏好,或许将来你会用的着。”

盖内克接过画,看了看,他看不懂。他把画给了毕加索,说,“这画我不要,要不把你家的那把大扳手送给我,我觉得那扳手对我很重要。”

毕加索说“朋友这幅画不知能换多少把你需要的那种扳手。”

毕加索又为盖内克画了很多画。他对盖内克说,“虽然你不懂画,但你是最应该得到这些画的人,拿去吧,我的朋友,希望有一天它们能改变你的生活。”

1973年93岁的毕加索去逝了,盖内克得知后,非常悲痛。

我想起了毕加索送给他的画,跑回家,匆忙拿出画来,数了数一共271张,他知道只要拿出一张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

看着这些画,他想起了毕加索的一句话,“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将这些画又重新放回皮箱,他没有对任何人说,继续打工。

2010年这位年迈的安装工盖内克将毕加索赠送给他的271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文物部门,价值1亿多欧元。震惊了法国。

盖内克说,“毕加索曾对我说,你才是真正的朋友。是朋友,我就不能占有,只能保管,我把这些画捐出来,就是为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管。”

结语:

毕加索的一生风趣乐观,有名的故事很多,今天就不一一说了。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名画,也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故事。

和一个给他干活的工人保持了深厚友谊!给他几百幅作品!关键是那个工人也没卖他的作品。就当朋友送的礼物收藏着!​​

也许你还想知道毕加索全名是什么的知识介绍。

也许你还想知道毕加索简介的知识介绍。

评弹艺术家杨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

优质回答

一、与兄长杨振雄珠联壁合、共驰评坛

杨振言,是我最为敬重的弹词演员之一。

杨老先生出身于评弹世家,所唱“蒋调”有其个人鲜明特色,听众因喜欢其评弹特色,一般称之为“言调”。

杨振言擅唱“蒋调”、“夏调”、“俞调”。其父杨斌奎乃弹词名家,胞兄杨振雄(1920—1998)更是“杨调”创始人。

杨振言自小就受父兄影响,耳濡目染,幼时就开始学习评弹艺术。大约14岁(1935年)时,正式随父习艺,专攻长篇弹词《描金凤》、《大红袍》。16岁起与父拼档,登台演唱、崭露头角,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杨振言己是苏杭一带评弹界新宠。

解放后,1954年正式进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与兄杨振雄长期拼档弹唱《长生殿》、《西厢记》,兄弟俩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不断发展与完善“杨派”艺术,让双档书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杰冠一时的佳话。

二、亲自劳动,体验生活,参与建设延安饭店

杨振言进入上海评弹团后,深知要想在评弹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必须下基层,深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为此,他下到农村,就为体验农民的生活;下过工厂,到车间里去体验工厂的生活;再后来,又到过部队,体验军人的生活。有一段时间,他还主动报名,参加上海延安饭店的建设,搬运砖、拉过瓦、扛过沙袋、拌过水泥,直到多年后,每次经过延安饭店时,杨振言都忍不住回头,看一眼自己曾经亲手参与建设的宏大建筑。

这一切,让杨振言的评弹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三、写自传,可惜没有完成

2004年,杨振言洗澡时不慎摔了一跤,这给老年的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不久,老先生处于半风瘫状态,至2007年底基本瘫痪在床,身体每况愈下,到2008年身体更是频亮红灯,还发生过几次危急的情况。

杨振言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写一本自传,以传世后人。由于身体状况不佳,自传时写时断,可惜,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

2008年5月1日,杨老先生抱恙为乡音书苑捧场,不顾病痛特地前往主持节目,第二天即5月2日便患上脑溢血。5月6日,最终因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去世。

好在2007年底,当地电视台对他进行了录像访谈,把他的从艺经历和长期艺术实践完整地记录下来,实乃大幸。

四、绝不让下一辈再吃这碗饭,太苦了!

去世前四年,一直是小女儿杨逸萍在家中照顾杨振言。父亲的敬业让杨逸萍深为感动:“每当有学生来看他,他一定要问团里的演出状况,主动把自己整理的本子给学生。他在床上都要唱给我听,还要上舞台,说‘你搀我上台,放一杯茶,我坐坐也好’,好几次他做梦都梦到演出,还说梦话‘老观众都已经坐在下面了,我要去演出’,我心疼他,几次劝他不要太过于关心,他不听,对我说‘我拿了国家的退休金,怎么能不关心?我现在可以提供给年轻人的,当然要尽量给他们。’”

这,就是杨振言,一位尽心尽职、热爱抨弹事业的老艺人!

杨振言的子女中,除了小女儿杨逸萍会弹琵琶外,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继承杨振言的评弹艺术。

据说,当年评弹团招生,有一个孩子想去报名,杨老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绝不让下一辈再吃这碗饭,太苦了!”

历史上,真实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有哪些故事?

优质回答

第一次欣赏河北梆子《蝴蝶杯》电影,时间是1958年。

从此对河北梆子留下深刻记忆!后来有电视机了,每次必看。

艺术家励志故事:如何评价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优质回答

为艺术而艺术,是匠人;因生活而艺术,是常人。

吴冠中只能算个偏才大师。吴勤奋 谦和,有自己的特点,画出了自己的风貌和想法,他的画和毕加索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缺点是毛笔书法不咋的,所以才有笔墨等于零一说,这些只是为掩盖自己不足而自圆其说吧了。他说徐悲鸿是美盲,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过节也是对徐才华的嫉妒……

当艺术家和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聚集在一个屋檐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优质回答

就我所见的艺术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大师级别的,一种是省市级别的。在平时生活中,如果不说话根本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一到开口,差异就出来了。

艺术家和不同行业人群聚会时,大师级的往往是坐在角落微笑着不说话,静静的聆听,偶尔简短的说几句,是个最合适的倾听者,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如果是大师以下级别的艺术家在聚会时,这类人就是麦霸,时时刻刻把聚会的话题引向自己,不论主题何在,自己总要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往往是闹得不欢而散,美其名曰有个性。

没酒哪来的故事,艺术家也是人,在这群人里,谁强大谁说了算,故事由强大者任意编造。

历史上有哪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有着近乎“疯狂”的举动?举例说明一下?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有人为艺术而痴狂,有人为艺术而“疯狂”,其实不管是痴狂还是疯狂,都不用再过多的去议论什么,至少痴狂和疯狂的艺术家们,他们没有违背自己,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活。

艺术界从来都不缺天才和疯子,追求艺术的人多少都有点神经气质,其实他们的心里,有你我不懂的精神世界。

出于话题敏感,几近“疯狂”的带过:

黑夜给了我的眼晴,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向日葵》艺术理念的差异,疯了自己疯了别人

男画家,女画家,疯狂到自己身上做画

…………

艺术家们无论何种痴迷,不要轻易去断定对错,很多著名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疯狂”里成就了永远,成为了经典。

历史上为了艺术创作搞出疯狂举动的艺术家不少,我所知道的就有高更、梵高、卡拉瓦乔等等,应该还有很多。

高更为了艺术创作抛妻弃子,跑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跟一个土著女人生活,算是够疯狂的了吧。

但是,这仅仅是高更疯狂的开始。

在艺术和生活都处于困境的时候,他自杀了一次,不过没有死成。但这次自杀直接给了他灵感,创作出了他一生当中最伟大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梵高的疯狂则人尽皆知。

如果不让他画画,他也许造就直接疯掉了,所以,画画让他的疯病发作的时间一直后推。

在他认识了高更之后,两人就艺术的讨论和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又一次,他们两人在大吵一架之后,高更就离开了法国,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生活,而梵高却少了一只耳朵。

很多人认为,梵高的这只耳朵不是他自己割掉的,而是高更给弄掉的。

但不管究竟是谁下手割的,反正梵高的这只耳朵是为了艺术而牺牲的是没有错了。

卡拉瓦乔是另一个疯狂的艺术家,他一生崇尚暴力美学,他杀过人,跑过路,有一次为了艺术的真实,拿着武器威胁工人抱着下葬数天的死尸给他做模特,场面的确令人恶心和惊悚。

但卡拉瓦乔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为了艺术,是为了逼真地再现拉萨路死后三天从坟墓里复活的场景,其作品《拉撒路的复活》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说一句,不论艺术家正常也好,疯狂也罢,都是艺术的人生哪!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艺术家的故事简短.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