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沉银是怎么发现的 张献忠沉银怎么被发现的

张献忠沉银是怎么发现的 张献忠沉银怎么被发现的

网友提问:

“张献忠沉银”之谜是如何被探出的?

优质回答:

三百年来,无数寻宝人试图解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句童谣的秘密,因为只有解开,将会获得张献忠留下的巨额财富。

不过这童谣流传了三百多年,虽然吸引了大批的寻宝人不断探索,可是一直以来,没人知道石龙和石虎在哪里,更别谈找到金银万万五,所以到了后来,探寻张献忠的宝藏热潮便渐渐退却。哪怕是到了近代,军阀混战期间,也没见谁能找到宝藏去筹募饷银。

但是在民间依然有人相信,这首童谣和张献忠的宝藏有关,因此一直以来在孜孜不断的寻找这批宝藏,到了上世纪末,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机械运用,不断的有渔民,在川急的岷江中,捞起了一些银锭和金银器,由于只是渔民偶然的零星的打捞,所以这些发现并没引起很高的关注。

直到10多年前,在成都约五十公里的江口镇,由于对需要疏通和维护岷江河道,对岷江进行了施工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一位师傅操作挖掘机,偶然咔的一声,竟然在岷江的河床里,挖出一个木筒,木筒目测长1.18米,外径为0.18米,由于被挖掘机挖出时木筒边缘破开,工人看到里面有整齐排列着黑乎乎的金属,

当时工人很好奇,这岷江底下黑乎乎的金属是啥?考古专家闻讯赶到后,经过鉴定这些黑乎乎的金属,是明朝时期的银锭,因为上面清晰的篆刻着“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 字样。

随着这些银锭的出土,还有不断发现的金银器,证实了三百年来,张献忠宝藏并非子虚乌有,而它的大概位置,很可能就在彭山江口镇附近的岷江某段!

从此人们再次想起了那句童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岷江附近开始出现了许多寻宝人,随着民间讨论张献忠宝藏热潮再次涌起,许多的寻宝者陆续对岷江进行了探查,但是三百年来,岷江已经被翻了无数遍,都找不到宝藏,这次有会如何呢?

这次和古代不同,寻宝者在趁着文物部门尚未启动保护措施时,便开始装备专业的潜水探测设备,并且早上装扮成普通的渔民,驾着渔船岷江来回打捞,到了晚上,他们穿上专业潜水设备,潜入到宝藏的埋藏区域,潜水下探进行文物的盗挖。

那么岷江激流险滩那么多,这批寻宝者到底怎么确定宝藏埋藏的区域的呢?难道他们已经破解了童谣?

对于张献忠沉银的地点,成都民间流传这两句不同的童谣,一句是“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另外一句就是的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这两句话后三句是相同的,仅在第一句有出入,由于张献忠在四川非常知名,所以两句童谣一直以来在四川的简阳、彭山、芦山广为流传。

三百年来,许多寻宝者,曾经按照这两句不同的寻龙诀去找宝藏,但是却是一无所获,传说的仅有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曾经以为渔民偶然在捞起了一把刀鞘,时任四川总督的孙士毅,曾经就命人在该处进行打捞,据说打捞出了一些白银和一批的金银珠宝。但此事并没有在正史中记载,是否真实现在无从考证,

后来许多的寻宝者,也慕名来到江口寻找沉银,包括成都将军裕瑞等人,但是他们却啥白费一番功夫,啥也没捞到。到了百年前,蜀地的一个军阀,也试图寻找张献忠的宝藏,可有时截江,动用了不少的人力,最终只找到了为数不多的铜钱,金银珠宝都没找到,这导致后来许多人都不再相信,张献忠在这里埋藏了宝藏。

关于石龙,几百年来人民也找了很久,石龙最终被找到的时候,是在几年前,在实施江口沉银的保护后,开启了石龙保护工程。才对江边的的石龙进行清理,此前石龙的龙头是被埋入到了淤泥中,只有龙身在外,石虎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石龙才完整的被清理出来得以重见天日。专家有根据当地村民的记忆,在距离石龙不远的地方,雕刻了一只石虎,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石龙对石虎。

但是专家在研究石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石龙雕刻的时期,应该是在宋代,而不是在明代,因此让人很疑惑,宋朝以前都人,怎么会知道明朝张献忠在这里埋藏宝藏呢?

为了解密寻龙诀的谜语之谜,专家翻阅了资料,发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望江楼一段修河堤时,曾经就挖出过石牛,石头使用砖红色砂岩雕刻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牛的五官已经有些冲蚀不清,但是牛蹄和牛尾依稀可辨。

而根据传说,张献忠曾经在成都附近埋藏了9头石牛,而挖出这头石牛,是唯一找到的一头,专家便猜测是否与“石牛对石鼓”谚谣有关。

而最终考证认为,其实这些童谣都可能是张献忠一个障眼法,毕竟怎么重要的宝贝,埋藏的地点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特别是古代的土豪,很喜欢找隐蔽的地方做窖藏,而这些窖藏通常都是不为人知,也没有具体的藏宝图,所以张献忠作为一代枭雄,

埋银的事情,肯定不会大张旗鼓的告诉任何人,哪里是谜语一样的形式,更不会傻到雕刻在岩石上,因此这些很可能是他的一个障眼法,目的就是让后人找不到,或者看的云里雾里。

在后来考古证实,这两句童谣其实是对应张献忠的“锢金”和“水藏”宝藏 ,从这点看张献忠对应宝藏的埋藏点和方法,是花费了一番功夫,所以三百年来,没多少人找到就非常正常了。

可是这些寻宝者又是怎么找到张献忠沉银的呢?

根据后来他们的讲述,原来他们并不是破解了什么谜语,而是利用了现今现今的科技,他们首先配备了比较精密的金属探测仪,又通过各种深入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的水下考古手法,在装备了先进的潜水服,还有氧气瓶、等专业潜水设备,并且还出资花时间,去潜水基地掌握了一定的潜水技术。

在这些东西都完成筹备完成后,他们早上会在江山进行巡航,反复的用金属探测仪查找,在确定了一些区域后,在利用夜间的掩护,进行潜水探测,在一天夜里,他们对彭山江口镇外的岷江下潜,一位下潜者,在水下摸索的时候,居然摸到金属物,拿上船一看,竟然是一个“金坨”。“金坨”下面还有几个字,“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这枚金印的出土,让他们非常的激动,随后在这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摸索,摸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本来这事也非常的隐秘,但是由于这枚金印出土后,消息便开始被收藏圈内流传,很快便有收藏家出高价要收购这枚金印!

受到金印高价的刺激,这群寻宝这更是加班加点的下潜,进行不断的盗挖,而这枚金印最后也被他们以千万价格,连同找到的一些金册和银锭等一起“转让”给而来一个收藏家。

但是有人出售金印的这些线索,很快便被掌握,经过仔细的侦察和周密部署,很快这群盗挖文物高价倒卖案便被破获,同时抓获了分散在多个省份的非法挖掘团伙人员,追缴回27枚银币、39枚银锭和1000多枚各类“西王赏功”铜钱等一批有价值的文物。

由于江口沉银的地点被证实和确认,也担忧再出现类似的盗挖情况,因此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必须尽快进行,很快通过层层的批复,江口沉银的考古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了起来。

为了保护文物,但是有不影响河段的通行,考古专家专门在江口围出而来一个区域,利用枯水期的时候,利用多台抽水机,将区域内的水全部抽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江中的小岛。再利用靠科技的设备,例如如荧光分析仪等,还有挖掘机等,加快发掘的进度,

即便如此,考古工作了花费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在考古队的努力下,江口沉银捷报频传,不但发现了张献忠夺取的蜀王金宝。还出土了超过1万件文物,而这些文物中,很多都是明朝成都藩王金宝和金册、甚至还有一些李自成的大顺通宝铜币,而发现的银锭则是最多的。

在这些发现中,格外引人注目还发现了一个木箱子,这个木箱子外表平平无奇,打开后让烤兔人员激动不已,因为里面竟然装有“西王赏功币”,要知道西王赏功币,在10年的一个拍卖会上,一枚就排出了230万元天价。而这一箱子,其价值是不可估算的。

而这些考古发现中,还出土了不少明末时期的的一些铁刀、铁剑、铁矛,这些铁器的出土,让专很惊叹,这张献忠的水藏技术真的算是非常到家了。

而根据专家的推测,现在发现的不过是张献忠宝藏的冰山一角,因为按照最早的历史典籍《荒书》记载,击败张献忠的四川参将杨展,当时并不清楚张献忠这些船上有藏银,后来是偶然在水底下找到一些宝物,才让人打捞,当时据说就获得了金银过万量,而根据《彭山县志》和《蜀碧》的记载,

“(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

可见张献忠当时藏银的船只就达千艘以上,而杨展发现的不过只是极小一部分,因此可推断张献忠的宝藏数量非常的丰富,但是也有人认为,千艘船上都是金银,是不是有点过于夸张,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虽然现在无法肯定这个记载,但是从现在出土的文物中,便可以确认一点,埋在江里的张献忠宝藏,现在出土的仅仅是一部分,可能有等多的文物还没出土。

而相关的历史记载中,张献忠与李自成分道扬镳后进入四川,晚明的四川号称是天府之国,极为富饶,特别是明朝的成都藩王府,经过数代的积累,其中的宝藏数之不尽,在历史中,能看到晚明的一些豪门世家,其财富的积累已经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而张献忠辗转各地征战,其获得大量的财富可能性非常的大,因此随着江口沉银其后不断的考古发掘工程,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相信张献忠的宝藏,绝对不止这么一点,我们拭目以待吧!

其他网友回答

“张献忠沉银”的探出,是诗一般的奇妙与传奇。张献忠沉 银又叫江口沉银。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天启末年,由于木匠皇帝朱由校的昏庸无能,导致官宦专权乱政,引起了朝廷中无休无止的党争。上行下效,各级地方机构也是混乱无度,官吏们贪腐横行,加剧了与百姓的矛盾。

陕西境内灾荒不断,明廷国库空虚,只能拨付少量的赈济款和赈济粮,而经过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后,真正用于救助灾民的已经所剩无几。农民在饥寒交迫下只能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统治。

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王嘉胤、王自用、吴延贵等人率先起义,攻陷当地府衙后开仓放粮,正式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之后,宜川的王左挂、安塞的高迎祥、延川的王和尚等人也纷纷响应,很快将薪薪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陕西全境都遍布了农民起义军。

接下来,本文的主人公张献忠即将登场亮相了。

张献忠(1606年9月——1647年1月),字秉吾,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人。他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与“闯王”李自成齐名,一度建立了自己的大西政权并登基称帝。

崇祯三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了十八寨的农民发动起义,组成了一支义军队伍。由于自幼读书识字,颇具军事才能,他的队伍很快得到了壮大。

张献忠开始率军转战于陕西、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等地,队伍也由数千人发展到了数万人。 期间,他成为了高迎祥为盟主的十三支起义军之一,越来越有影响力。

作为朝廷的三边总督,杨鹤全权负责平定这些农民起义。他认为,对于这些饥民不能一味剿杀,而应该以“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在一边进行围剿的同时,更要进行招抚,形象总结为“元气说”。据《明史》记载:

图治之要,在培元气。自大兵大役,加派频仍,公私交罄,小民之元气伤;自辽左、黔、蜀丧师失律,暴骨成丘,封疆之元气伤;自搢绅构党,彼此相倾,逆奄乘之,诛锄善类,士大夫之元气伤。

杨鹤的主张,立即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认可,明军开始“剿抚并用”,逐步将各支农民军都围困于河南。为了冲出包围,盟主高迎祥决定分兵出击,而张献忠的队伍负责向东挺进。接连突破固始、霍丘等州县后,他包围了明朝的中都凤阳。

不到一天时间,张献忠就全歼了凤阳的两万官军,还将府库的所有粮食都分发给了当地的百姓。之后,他不仅拆毁了太祖朱元璋出家的龙兴之地皇觉寺,还掘开了老朱家的祖坟泄愤。

消息传至北京,崇祯帝当即昏厥,从此开始身穿丧服理政,不仅下旨罢免了兵部尚书,还将逃出来的凤阳巡抚和巡按御史都通通处死,加强了对张献忠的围剿力度。即便如此,他依然攻克了庐州、安庆、滁州等地。

后来,张献忠又重新攻入了陕西,由商洛一直打回关中与高迎祥会合,彻底打破了官军企图在中原几省消灭农民军的奢望。此后,洪承畴取代杨鹤成为新的官军统帅,农民军遭受重创后转而又折回了河南。

在高迎祥遇伏被俘并凌迟处死后,李自成所部转战于潼关以西地区,而张献忠所部则转战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到了崇祯十年,随着李自成的连续兵败,张献忠的队伍也屡屡受挫,他只好接受了明廷的“招抚”,伺机能够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发动起义,将驻地官军打得丢盔弃甲。很快,崇祯派遣兵部尚书杨嗣昌亲自前往前线督师,节制所有官军共同对付张献忠。

1643年,张献忠先后攻克蕲州、汉阳和武昌等地,正式创建了大西政权并定都武昌,公开与明朝政权分庭抗争。不过,在杨嗣昌的铁壁合围下,张献忠只得转而向西突入四川。

1644年底,清军已经入关,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而张献忠则以成都作为西京,在明蜀王府登基称帝,自称为大西皇帝。就这样,大西政权成为继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弘光帝的南明政权,以及顺治帝的大清政权后的第四个政权。

1646年,清军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后,陈兵于汉中阳平关,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对峙。眼见形势危急,张献忠将多年搜刮的巨额宝藏都集中了起来,秘密倾入长江的某段江底,寄希望于来日再起时以作军资。

不过,张献忠再也没有能够复起,他被清军击溃后被俘身亡。而关于他沉江的巨额宝藏,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据《明史》记载:

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

从此以后,四川开始流传一首民谣:

石龙对石鼓,金银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据说,谁能解开这个民谣的秘密,谁就能找到张献忠宝藏的沉江点。满清朝廷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这批宝藏的搜寻,只是没有太大的收获。据《清文宗实录》记载:

咸丰三年,四川官员上奏,当地百姓在岷江河捡拾到大量黑色银锭,有案可核。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政府在沿江修建水渠时,意外发掘出了早已隐没的石龙,它正遥望着岷江河。不过,在那段不正常的历史时期,这次发掘出的石龙很快就被捣毁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附近经常会有农民从河滩上捡拾到刻有“大西”的黑色银锭。随着消息的逐渐传开,经常有人下岷江河寻找宝藏,终于引起了警方的关注,先后追回了许多的文物。除了金锭、银锭以外,还有一枚刻有“虎钮永昌大元帅”的金印,而这个金印的主人就是张献忠。

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队就张献忠沉宝进行挖掘工作。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先后出土了四万多件文物,多以金银器物为主。经故宫博物院李季和明史学会毛佩琦等十几名权威专家的共同签定,确认这些出土文物就是张献忠当年沉江的宝藏。@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