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什么失败 萨尔浒之战明朝损失不大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什么失败 萨尔浒之战明朝损失不大

网友提问: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优质回答:

当然不是。

古代战争,分兵作战是一种很常见的进军手段,当一方的人数占据优势的时候,分兵合围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战术选择。因为即使有一方被打败,还会剩下至少一支部队可以继续挺进。此外分兵出击可以加快行军速度,如果军事阵容过于庞大,那么极有可能会行军拖沓,而后士气低落,被击败的可能性更大。

萨尔浒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明军分兵之后,各路总兵的指挥实在是差强人意。主力军杜松贪功冒进,三万大军急行军,把明军最依仗的战车丢在身后,最后面对努尔哈赤的优势兵力,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也只能被团灭。西路军李如柏畏手畏脚,拖缓行军速度,最后仗都没打就逃了回来。总的来说,四路大军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一丝的配合,根本就是独立作战。

此外分兵是正确的,但是把兵力优势分成了兵力劣势却又是愚蠢的。明军总数在11万左右,但是没路大军最多的只有三万人,这在战斗力爆表还局部人数优势的八旗军面前根本就是送人头。所以分兵至少一路也要超过五万,才有僵持的可能。

当然了,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滑落到了极点,腐败的军政使得大明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辽东军9万大军,却只有区区8000人可以一战,这样的军队,你怎么指望他打胜仗。

所以说当时对明军而言最好的战略不是出兵,而是吞并辽东,依城据守,就凭后金早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科技,是奈何不了大明的军事屯堡的,而且当时后金树敌无数,内部也并不团结,一旦被大明僵持住,最先拖垮的必然是后金。

然而,谁让万历皇帝这么死要面子呢……

其他网友回答

萨尔浒之战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通过不断地战斗,征服建州,统一女真,建立大金。但是努尔哈赤这三十多年干的事情并没引起大明朝廷的警戒,无视努尔哈赤的野心,等发现时,努尔哈赤都准备建国了。

努尔哈赤建国后,明朝朝廷党争激烈,防务松弛,仍没有对后金有所防备。努尔哈赤本就是野心极大之人,面对放在眼前的肥肉,没道理不要。大明还没对后金下手,努尔哈赤已经打起了大明的主意。

1618年初,努尔哈赤便有了夺取辽东的计划。后金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并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充分准备和筹划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向明朝发起进攻,攻占了抚顺、清河后。因实力不足,又探知明朝廷要增援辽东,才没有进攻沈阳、辽阳,主动撤退。

1619年二月,大明拼凑出11万兵马,号称47万,杨镐坐镇沈阳,下令兵分四路围剿后金。

具体部署: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

总兵杜松率兵3万作为主力,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

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从西南面进攻;

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从南面进攻。

还有一部分机动增援部队及后方保障交通和粮草辎重部队。

但是明军的作战部署被努尔哈赤探知,努尔哈赤便有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召集6万精兵,准备各个击破。

明军的四路军之间信息不畅通,也没有相互配合。

刘綎和杜松进军迅速。特别是杜松贪功冒进,孤军深入,到了萨尔浒后又进一步分兵,最后杜松的西路军被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围攻,全军覆没。

西路军完蛋后,努尔哈赤又灭了马林的北路军。但是刘綎不知道那两路已经完了,而且中了金军的计,继续进军,中了埋伏,兵败身死。

杨镐坐镇沈阳,得知两路军战败,下令退兵,西南方向的李如柏因进度缓慢,得以全身而退。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大获全胜,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敌五万,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一战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与分兵进攻没什么关系。就明朝当时那种状况,即使是合兵进攻,大概率还是会败,而且可能败得更惨,甚至会全军覆没。

我理解中,大明战败的原因:

第一:朝廷腐败,国库空虚,用人无能。

大明后期一直在走下坡路,朝廷党争激烈,百姓水深火热,内外不安定的火苗慢慢燃起。朝廷腐败,导致后金有了崛起的机会。

明朝廷发现后金崛起时,想要征讨,却因为国库空虚,养不起部队,不得不追求速战。朝廷决定主动进攻时,又选了杨镐为主帅,这家伙似乎制定了作战计划后,就坐着看热闹了。西路军轻敌冒进,杨镐也没有相应措施,也没有派出部队支援接应。

杜松并不是草包,本身是个很能打的将领。但是贪功冒进,葬送了明军主力。除了西路军总兵杜松为了争功,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整个大明都可能是个轻敌状态,否则也不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轻易出兵征讨努尔哈赤。

第三,明军的情报太差劲。

后金对明军的战略部署,进军路线了如指掌,才会针对明军的部署作出对应的方针。而明军对后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情报就是战争的眼睛,情报落后,在战场上就非常被动。

努尔哈赤有了情报,便有了战场主动权,战役怎么打,在哪里打,什么时间打,就都由努尔哈赤说了算,明军决定不了。

第四,明军各路之间信息不畅通,进度也不一致,相互之间便形成了孤军,不能相互策应。

一般分兵是为了达到夹击或者出奇兵的效果,各路之间一定得相互配合。明军的分兵,成了各干各的,相互之间没有配合,而且各路情况被努尔哈赤了解得一清二楚,最终被各个击破。

第五,明军在天时地利上劣势。

明军进攻后金,在后金的地盘上开战,完全没有天时地利上的优势可言。同时努尔哈赤得到明军战略部署,采用各个击破的方针,明军在人数的优势也成了劣势了。

对于明末的复杂形势,很难列举完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战败的原因,这其中原因,与分兵的关系确实不大。

如果明朝廷国库充实,统帅是诸葛亮、司马懿一类的人物,各路将领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努尔哈赤怕是就没有机会了。分兵本身无所谓对错,重要的是统帅如何去操作。

自古很多战役都是分兵出奇,赢得战争的胜利。如白起打长平之战,曹操打官渡之战,孙权打石亭之战,都是分兵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曹操、孙权在兵力上并没有优势。他们之所以能胜,是因为敌人不知道他们分兵的虚实,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明朝对后金没什么防备,而后金早就对明朝虎视眈眈,做好各种准备,特别是情报工作做得一流。情报上的差距是非常致命的。明朝分兵的部署被努尔哈赤探知,也就失去了出奇的效果。而且明军作战计划泄露仍不自知,最终进入努尔哈赤的圈套。

奇谋都是冒险行动,虽然收获极厚,但破绽也是极多。因此隐蔽性非常重要,不能让敌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冒险行动只有成功了,才叫奇谋,失败了,那就是笑话。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两人都不敢冒险,因为任何冒险行动都容易被对方识破,导致失败。所以诸葛亮只能冲着司马懿的军营喊:“你出来啊!”

司马懿也只能躲在军营冲着诸葛亮喊:“你进来啊!”但二人谁也不敢动手。

萨尔浒之战虽然是努尔哈赤以少胜多,但实际上明军对后金的优势并不大。主要是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即使明军以一路出击,也会因为后勤补给、情报、统帅能力、部队战斗力、天时地利等各种因素限制,难以取得胜利。只要被努尔哈赤找到机会,随时都能全歼明军。

其他网友回答

努尔哈赤:田忌赛马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杨镐居然不知道,没有办法!

这场战役是明清分水岭的重要一战,明朝经历这一战,走向了衰败,而后金(清前身)开始转向兴起!萨尔浒战役战役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2月-3月之间,是明朝和后金在辽东战场的决定性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是后金的崛起和大明的内斗导致内耗,努尔哈赤看中战略机遇发起的一场战争!明万历皇帝,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他在位48年,前半生可以说万历还算是一个明君,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到了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之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本来他以为自己能做一代明君,一代圣君,但是偏偏就这个曾经励志要做好皇帝的万历皇帝,没有做成好皇帝!

朱翊钧在亲政之初,曾经有“万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西南、朝鲜取得重要的军事成就!(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

但是到了1586年,也就是万历十四年,他就开始堕落了!朱翊钧沉溺女色染上大烟,后来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年之久,从1589年开始他不上朝,不接待朝臣,不批阅奏折,不过问朝事!一直长达30年之久!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后金建国,其实后金就是抓住了这个战略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才建立后金的,这几十年,后金一直在追赶,而大明一直在堕落!辽东边防可以说是非常的空虚!

终于到了1619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曾经让元蒙闻之丧胆的明军,在此时此刻已经成了贫弱不堪的一支帝国军队!

我们来看看明军和后金分别投入多少兵力参战:

明军统领:兵部右侍郎杨镐(就是那个曾经在朝鲜蔚山大败的杨镐)

明军总兵:山海关总兵杜松(3万兵力,西路抚顺方向)、辽东总兵李如柏(2.5万兵力,南路清河方向)、开原总兵马林(1.5万兵力,北路开原)、辽阳总兵刘铤(1万兵力,东南宽甸方向)、女真叶赫部1万兵力配合,朝鲜1.3万兵力配合!

明军总兵力:大概10万余人(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

后金方面,总兵力大概6万左右!全部集中在都城附近,努尔哈赤采取的是“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也就是不管你兵分几路,我就一路军出击,集中所有兵力攻打一个方向!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是一个有胆有略之人,他侦查到明军分为四路进军,他也知道自己的6万大军如果要分散一点优势也没有,于是他就集中所有的力量攻击一个点,我六万对决你任何一个方向都有优势!

简简单单的就拿下了西路军!明军败局已定!

就这样,他用500精兵吸引东南路刘铤的1万明军,用6万的全部兵力进攻杜松西路军3万明军!他为什么敢这样做呢?他知道南路军到抚顺有个时间差,只要在南路军到达抚顺之前,拿下西路军,基本就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成败!

于是他采取急行军模式,趁着当时的天气优势(当时大雾),对守方不利,努尔哈赤大败西路军杜松部!这样一来,马林北路军和李如柏南路军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在消灭西路军之后,努尔哈赤兵锋北上,自取马林北路军,经过一天时间激战,拿下北路军!

而此时的东南方向刘铤还不知道西路和北路军已经惨败,还屁颠屁颠地往北赶,努尔哈赤兵锋又转向东南边,直取东南方向的刘铤,因为刘铤只有1万军队,对于6万后金军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就这样东南路也大败被歼灭!

那么有人会问,南路军干什么去了?

此时的南路军因为没有赶到战场,而错过了被歼灭的机会!李如柏军行动迟缓,还没有赶到战场就收到撤兵的命令!你说搞笑不搞笑?

女真叶赫部被后金收拾合并,朝鲜军队也是被打得稀里哗啦,剩下五千多人投降了后金!

这个结局谁能接受呢?万历肯定接受不了,后来上台的崇祯也不能接受,最后是杨镐在崇祯二年被处决!其它战死在战场上的总兵就不用说了,南路军总兵李如柏也自杀明志!

《清史稿》:”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於岐、丰,无多让焉。”

陈康祺:”载在琅书,千古无对矣。”

蔡东藩:”不才何事令专征,二十万军一旦倾。从此辽东无静日,庸臣误国罪非轻。”

从上面的评价来看,大家都明白是用人不当造成的这一结局!一个曾经败得一塌糊涂的将领还能受到重用并且很多局外人都能看明白的战局,他居然看不明白,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悲哀!

其他网友回答

分兵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统一指挥。杜松等各路军也没有严格按上级作战意图打仗,我行我素。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原因是各路明军协调不足。

明军此次围剿后金,分四路大军,且各自作战任务明确,最终目标也十分清晰,就是攻占后金国都赫图阿拉。分兵合围也是一个不错的战术,虽然都说分兵是兵家大忌,但是运用得当,敌人就同样就得分兵应对,如果敌人应接不暇,那就可以轻松达道合围敌人的目的。而且,当时萨尔浒周围的地形,也限制了明军的规模,没有地方能让明军十几万大军聚集在一起前进,必须分兵。

但明军此次对后金的进攻,本来分多路合围进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各路大军的协调上,却尽显不足,导致四路大军不能同时开进,不能协调配合,使后金不能同时受到四路大军的威胁,反而给了后金以逐个击破的机会,原本对后金的兵力优势也被抵消了。

西路主将杜松,为图攻后金军于不备,指挥所部快速开进,使得其所属军队又分为了三节,杜松率骑兵约1万在最前,其后是张铨所部1.5万步兵,而明军打野战所依仗车营约5000人呢,因行动缓慢,则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明军本已兵分四路,杜松所部又分为三部,犯分兵之大忌。又因前进过快,无法与其他路明军及时联系配合,得不到其他路大军的支援,孤军深入,又分兵三部,导致西路军最先被歼灭。其他路明军也因缺乏有效的配合被各个歼灭。

当然,明军仓促出征,准备不足:主帅杨镐迂腐无能,还把明军出兵计划写信告知努尔哈赤,企图以此威胁:明军战术呆板、辅助的朝鲜火枪手出工不出力等等…….等等都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