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谋的意思 孙仲谋指的是什么

孙仲谋的意思 孙仲谋指的是什么

网友提问:

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

优质回答: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曾对刘备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恭维”和“客套”的嫌疑,但从中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位心高气傲的枭雄,得到他的称赞绝非易事。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出处。

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濡须口。孙权率军与之对峙了一个多月,并且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和淹死曹军数千人。曹操亲自领兵,隔江远远看到孙权的战船、军队严明整肃,而孙权淡定自若的居中指挥,不禁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

“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如此评价并非一时兴起。

曹操在赞叹孙权时,横向比较的对象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刘琮在刘表死后被推举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南征却举州投降,白白葬送了刘表辛苦攒下的基业。这种毫无骨气的“败家子”行径让曹操大骂其猪狗不如。

反观同样年纪轻轻便继承父兄遗志、扛起江东基业的孙权。孙策遇刺身亡后,年仅18岁的孙权挑起重担。在张昭等人的辅佐下,消灭李术等人的叛乱,安抚宗室动乱,又广纳贤士,重用人才,很快将动荡不安的江东给稳定了下来。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年纪拥有这般政治手腕实属难得,即便是曹操也不得不感慨。

孙权在稳定江东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血海深仇。他曾先后三次出兵讨伐黄祖,为的就是替父报仇,尽到为人子的孝道。最终在公元208年成功打下了江夏,杀死了黄祖,大仇得报。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赤壁之战中,面对曹操率领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果断的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抗曹操。最终,孙刘联军成功打败曹操,不仅让曹军损失惨重,气势锐减,还为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孙权年仅26岁,能够如此心志以及果敢的决断,绝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

曹操评价的是孙权“前半生”。

从孙权掌权江东到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先后跨越十多年。仅从十多年时间内孙权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完全当得起曹操的评价。而曹操如此评价也绝对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赞叹,换作其他人任何人都未必能做得比孙权更好。后世虽然对于孙权的整体评价并没有那么高,由其是孙权晚年的嗜杀和对继承人的犹豫不决等,都是造成东吴最终覆灭的潜在原因。但曹操不是我们后世人,看不到孙权的一生。他评价的是孙权的“前半生”,仅仅从这方面来看,他的评价是客观的。

综上,曹操对于孙权的“认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孙权“执政”十多年的表现赢得了曹操的肯定,是褒义的正面评价。

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原创回答。欢迎留言吐槽和批评指正,顺带求一波关注,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这个问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问提问者一句,张汉卿、李德邻、白健生是贬义还是褒义?不过就是一个名字而已,何来贬义、褒义之说?

孙仲谋的前世今生

孙仲谋,名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第二任君主、第一任皇帝,死上庙谥“太祖大皇帝”,史称“吴大帝”。权字无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有着多种含义,有权力之意、有秤砣之意,也有暂时、临时之意,如宋王朝比较常见的权知开封府事。开封府的主官是府牧或府尹,很多时候是由亲王兼任的,政治象征性义太重。因此,一些大臣出任时往往不授府牧或尹之职,而是权知开封府事,也就是临时管理开封府政务之意。当然,亲王兼任开封府牧或府尹时也不太可能直接去坐衙,这个时候负责开封府实际事务的官员往往也会被授予权知开封府事之职。说白了,就是现在所谓的“以副代正、主持工作的副职”。

当初孙坚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时是取了权字的哪种意思,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应该不是暂时、临时或“以副代正”之意,大概其不是权力之意就是秤砣之意吧。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实际上本意为秤砣的权也包含了权力之意。因此,个人认为,孙坚给儿子取名权字,很可能还是取了权力之意,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有权有势之人。

那么,仲谋又是什么呢?中国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仲谋就是孙权的字。在秦汉时期,取字时不少人喜欢依据排行使用伯、仲、叔、季等字眼。如汉高祖刘邦的字就是季,他两位胞兄的字分别为伯、仲。那么叔呢?刘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为何字季而不是叔呢?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刘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不假,可他却是家里的老四,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史称“宣夫人”“昭哀后”。这就是刘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字却是季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本就是家里的老四。

孙权的字仲谋与其胞兄孙策是一脉相承的,孙策字伯符,老大是伯、老二自然是仲,不是吗?而且,孙权兄弟二人的名和字也相当值得玩味,策与谋实际上是意思相近的,而中国古代的符节又象征着权力。换言之,孙策的策和仲谋的谋都有谋略之意,而伯符的符与孙权的权又都象征着权力!可见孙坚这个人暗藏的的野心也不小,两个儿子的名和字与刘备两个儿子的封和禅有得一拼!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孙权名字中权字代表的就是权力之意。

生子当如孙仲谋

无论权字还是仲谋,都只是名字而已,无所谓贬义还是褒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接近褒义,毕竟没有哪个父亲给儿子取名时会刻意去取一个贬义的名字,不是吗?这本没有什么可说道的。值得一提的是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言何意?说孙权特别能生儿子吗?非也非也!这句话实际上是出自曹操之口。

曹孙濡须之战期间,孙权曾亲自驾船前往曹操军营附近试探虚实,顺带着也看一看曹军是否真的那么威武。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镇定自若,来也威风、去也凛凛……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孙权离去之后,曹操大发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很显然,“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完完全全的一句“表扬”,是曹操对这位子侄辈(曹操和孙坚曾经是同僚、而且同庚)对手的由衷赞誉。为什么曹操要捎带上刘表呢?因为孙坚最后死在了刘表所部手中。大概其曹操内心颇为羡慕已故的孙坚:“老孙啊,别看你死得早,可你生了个好儿子!再看杀你的刘表,他都生了些什么玩意儿?猪狗而已,你可以死而瞑目了……”

综上所述,孙仲谋三个字无所谓贬义还是褒义,不过就是一个名字而已。至于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对是褒义!是曹操对孙权这位子侄辈对手发自内心的赞誉。三国不是近代的抗战、不是对外战争,说白了都是同僚、朋友、亲戚之间在打仗,作为孙坚曾经的同僚,曹操赞誉孙权几句,再正常不过了……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对孙权的赞扬了。

有的人真的是天赋异禀,孙权十八岁接替孙策,成为一方诸侯。二十六岁便碰到曹操携统一北方的余威南下。而此时刘备只能寄希望于诸葛亮,俨然把诸葛亮当成主心骨。而在孙权一方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心骨。最终孙权力排众议,联合刘备抗击曹操。

相较于四十七岁的刘备、五十三岁的曹操,二十六岁的孙权无疑太年轻了,但其在赤壁之战的表现是丝毫不逊于刘备、曹操的,所以曹操发出如此感叹。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这句话是对孙权的肯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被后人广为传唱,是因为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里有这么一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说这句话也是有原因的。整句话是这样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从后面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想表达的意思了,这句话是用刘表的儿子和孙权做了一个对比。意思是刘表的儿子像猪狗,生儿子就要生像孙权这样的。

再看看为什么曹操要发出这句感慨?

曹操发出这场感慨是有很多的无奈……

画面重现

建安十八年,曹操号称率领四十万大军,进军濡须口。孙权带领七万人防守。

双方隔江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水寨,水军的军容,很有名将治军的风范。

这时候,孙权又派人把曹操的水军给围了,抓了三千来人,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操一看这阵势也看出来这次又要无功而返。可事情还没有完。

孙权在军队人数出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丝毫不惧曹操。更打脸的是,孙权还乘着小船晃晃悠悠的跑到曹军水寨来视察工作,检查完工作,一边打鼓一边慢慢悠悠地又回去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孙权的这种做法,也让曹操彻底丧失了信心。可是就这么回去,那也太没面子了吧,要是这么回去,老曹的脸不得丢光了?

人家跟你对峙一个月,你就过来送了几千个人头,就回去了。这面子实在挂不住啊,总得有个台阶下吧。

这时候,孙权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派人给曹操送了封信。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信里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春天要来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您就赶紧回去吧,要不然我就要出手了。你要是不死的话,我是永远不会安心的。”

曹操看完了信,跟将士们说道:“这小子说的是真的,准备撤退吧。”便发出了这句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说完便带着部队撤走了。

其他网友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能跟我抗拒这一点上孙还算个人物!

仰乜芸芸众生

自负随双目极处!抚须三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