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死后曹操看法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荀彧之死?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荀彧死后曹操看法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荀彧之死?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荀彧之死?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优质回答:

荀彧的死跟他自己有很大的关系,荀家在东汉时期辈受皇恩,所以荀彧是心向汉朝的。当初在遇到曹操时,他正是看到的曹操的能力,认为他可能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帮助挽救汉室衰微的江山。所以才决定投靠曹操,帮助他出谋划策。

正是在荀彧等谋臣的辅佐下,曹操用了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格局军阀。但此时随着实力的变化,曹操的野心也逐渐扩大。他不在满足于当丞相,于是开始逼迫汉献帝封他为魏公。

这一切荀彧都看在眼里,到这是他也知道曹操的野心,于是他开始不断阻止曹操的僭越行为。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失败了 ,最终曹操还是达到了她的目的。他的这些行为逐渐引起曹操的不满,认为荀彧是他更近一步的阻力。但他同时也明白,荀彧是跟随他多年的老臣不能随便给杀了。

最后曹操想到了个好办法,在南征孙权回来途中,他因病留在了途中。之后曹操派人给荀彧送食物,荀彧见容器中空无一物,于是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之后服毒自尽。他死后不久 ,曹操顺利的成为了魏公。并开始向最高权力迈进。

可以说是荀彧的谋略帮助曹操统一的北方 ,但之后他与曹操的关系却越来越差。就是因为他是忠于汉室的,可能会对他造成威胁,于是用计让他自尽,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 。

小伙伴们,你们对荀彧之死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一心向汉,之所以帮助曹操,也正是因为曹操自称汉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荀彧眼里曹操这行为也就最多是个大权臣,不管曹操怎么搞他也只是个汉臣。但最后曹操打算称帝,这就打破了荀彧一心向汉的原则,荀彧自知无法阻止曹操,最终只能一心求死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其他网友回答

建安17年(公元212年)曹操谋杀不忘初心的荀彧,标志着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携手合作二十一年的时代结束(三国演义为突出曹操而全面弱化了荀彧,荀彧仅仅被刻画成谋士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不仅宣告一个极有可能出现的统一和大汉中兴局面付之东流,更预示着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大战乱时代的来临,其背后的代价是社会陷入延绵不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荀彧与曹操因为志向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双方必然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荀彧因理想破灭绝望以死殉国(荀彧的政治理想就是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利百姓),荀彧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荀彧比曹操小整整八岁),更是汉末三国时代最大的政治悲剧,他的死使国家统一大业最终化为泡影,惜哉!哀哉!痛哉!

荀彧人称荀令君,素有贤德大名,被誉为治国安邦的奇才,世人称之为“王佐之才”,司马懿说“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志存高远,在朝中可谓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史学家说曹操得到荀彧的鼎力扶助,就得到了整个中原,这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北方的平定,在于荀彧为首的北方士族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荀彧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内政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心。没有荀彧,曹操所谓的奉立汉天子就是欺世盗名,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

君子谋国,小人谋身。谋国者,忧天下;谋己者,利自身。曹操僭越称公称王搞独立王国,面对曹操的决绝歹毒(宁人负我,毋我负人),荀彧宁可直言死于谏,不愿谄媚图荣华(如果荀彧只为个人和家族的利益投靠曹操,论功劳论资历曹魏第一功臣非荀彧莫属)。荀彧深知,当一个枭雄的德行能力无法支撑他的野心,对国家对百姓就是无垠的灾难,董卓袁术如此,曹操曹丕父子同样如此,如果勉强为之,必然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终将自食其果(这就是权臣易世天下危的道理)。在荀彧看来,当务之急是重修法度任人以贤,那么大汉王朝还可以延续个三五百年,如果你曹操急着进取王爵、改朝换代,即使成功了,他日你的果实也会被他人篡夺,因而严厉斥责曹操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是何等的大义凛然!

有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才,救民于水火之志的荀彧终因阻抗曹操的野心而被谋害,荀彧死前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以死殉国,标志着荀曹携手时代的结束,这是历史的巨大损失,荀彧的死宣告因内部权力斗争一个极有可能出现的统一治世(汉中兴)不幸夭折,也标志着帝相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以丞相曹操成功窃国而结束,彻底撕下曹操“奉天子”的遮羞布,更预示着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大战乱、中国封建社会战乱时间最长、最黑暗的时代来临,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大倒退。

因失去执政根基,北方恢复不久的内政秩序开始迅速崩塌,所谓的内乱(实为忠汉势力的反抗)以及大的屯民起义此起彼伏,失去荀彧的曹操在其后发动的战争也毫无悬念地都以失败告终。一二十年后破败的曹魏政权便被司马氏为首的士族伺机篡夺,曹氏子孙几乎被司马氏屠杀殆尽,完全是咎由自取。可惜他们死了不算,还要拉着其他无辜的百姓陪葬,等到后世的徒子徒孙还要把责任往别人头上推,所以最后一个个没有好的下场,就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当年秦朝赵高杀害胡亥的时候,胡亥就说,若有一位忠臣尚在也轮不到你这阉狗放肆, 可惜忠秦之臣已被赵高屠杀殆尽。同样有荀彧这些忠臣在,曹丕、司马懿焉敢放肆?曹操处心积虑谋杀荀彧、崔琰等忠贞志士,架空汉献帝,为曹丕篡汉扫除障碍,否则曹丕有何德何能篡汉?

从全国大环境看,曹操称王、曹丕篡汉称帝如同一根导火索,直接引爆了三国时代的大混战,他们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带头作用。曹丕在位短短六年,为笼络士族集团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据前引《宋书·恩幸传序》沈约所述和《晋书·卫瓘传》、《通典·选举典》等有关记载,九品中正制应始于曹操(曹操知道,不管外部还是内部反对他的野心的人仍然有很多,简直是杀不完。为此他一方面打压屠杀忠汉志士,另一方面推行这样的制度拉拢士族),这一制度直接导致魏晋六朝社会思想文化日趋颓废,大汉强大的军政体制,至始至终英雄豪杰辈出的局面被终结,代之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大汉时期的门阀是因军功,魏晋门阀是世袭只会比富斗阔,有本质区别,究竟谁腐朽?)就是整个士人阶层彻底堕落了的原因!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乱。九品中正制使权欲和利欲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被阉割和践踏,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事实上,曹操曹丕父子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他的身边,尽是些如司马懿曹爽之类的嗜利顽劣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曹魏“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纠结起来的,因而魏晋腐朽颓败伴随其始终,可以说是他们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天下的崩坏(为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大汉的荣光沦落为“两脚羊”的悲剧),就连开国初期的蓬勃之气都没有显现,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极为罕见的,因而魏晋是被世人最为唾弃的时期。

其他网友回答

其心有忠!耐何天下变迁。唯有一死,以示天下。可怜可悲可叹!对错后人自相评断。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看待历史上的荀彧之死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webp”/>

与荀彧死后曹操看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