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大众审美

谈谈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大众审美

网友提问:

书法艺术是否要取悦大众?

优质回答: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国学精髓,几千来流传至今,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中。艺术来源于生活,书法之美,做到雅俗共赏,也是人们在长期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因此,书法根植于人们心中,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接受。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有悦目,才能赏心。

艺术是有灵魂、有情感、有思想的。所以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练心的过程。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雅俗共赏是不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件事很难说清楚。毕竟书法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以书法作为载体,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别人能不能通过欣赏,感受到所传递的情感。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观赏者的欣赏水平,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此说来,对书法家而言,书法创作是否要取悦大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如果丢失了自我,刻意的取悦别人,那作品也就失去了灵魂。没了灵魂,那还能称之为书法么?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书法家的字,感觉很丑,也体会不到通过作品传递出的情感。既不赏心,也不悦目。但对于书法家本人来说,也只能在叹息一声之后,默默地道一句:你不是我的钟子期,不懂我。

然后彼此推卸责任,艺术家责怪大众不懂欣赏,大众责怪艺术家水平低。谁也看不上谁,然后走的越来越远。或许真是我等大众的欣赏水平不够,欣赏不了藏在深处的真意?毕竟我等大众都是俗人,达不到忘字形而观其意的境界。欣赏书法,也是一个练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爬山,得从山脚一步一步走上去。

最初只能看懂楷书很工整,先悦目,才能赏心。然后慢慢觉得行书的洒脱也很漂亮。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其深意。这是一个心灵升华的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也许有一天,再回过头去看曾经以为很丑的书法作品,才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越看越有味道。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对于一个艺术门类来说。如果脱离了大众的支持,只有站在“云端之上”的人才能欣赏,恐怕到最后就只能成为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或许对艺术家而言,艺术的高度是神圣的,应该被供奉在殿堂之上,如果拿下来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但如此一来,艺术家与我等大众之间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远,矛盾也会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书法艺术被束之高阁,除了被人敬仰,却再也感受不到书法应该有的魅力。可能到最后也看不懂什么样的书法是美,什么是丑。

然而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是我等大众不够努力,追不上艺术家的高度,却自视甚高,不知进取?还是艺术家我行我素,对我等大众的欣赏能力缺少一些包容?

这个问题很难说的清楚。但这并不能阻挡我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可以练习书法。毕竟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练心的过程。是一种在物质生活充盈之后,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这大概便是书法艺术最伟大的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这要站在什么角度来看。书法的艺术含量有很多层次,高妙的书法文化层次低的人看不懂,如张旭、怀素,尤其是徐渭。但雅俗共赏的二王、唐楷、赵孟頫、苏黄米蔡?的行书,不但是书法家的至爱,普通老百姓也极喜欢。如果你是一个衣食无忧而时间又极其自由的决心在书法上有所收获的人,是不消去迎合或者取悦大众的,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必然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极其难辛的路子,其中很多人可能永远也走不出来,但他们努力了,也可以不“悔恨”了。但你是一个靠卖书法养家糊口的人,可能就要研究收藏家或者大众的味口了,就必须得迎合他们,否则你的字就卖不出去。另外,为别人写字,也要看什么场合,如写春联,还是是以楷行为好,如投国展作品,不管是楷行篆草,都必须精心设计,“制作”,去迎合评委的味口。

其他网友回答

艺术都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其他网友回答

写书法一生越是专业的就越是业余的,这是头条网友说的一句十分精典到位的话。历代知名书法家,没有一个是专门靠书法吃饭的,例如二王,欧柳颜赵,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并不是他们的职业,而都是具有社会历练的人。他们深入社会,思想接天通地,写出的作品充满个性,彰显灵魂深处深不可测的身影。再看当今所谓的书协官员,书法教授,闭门造车写了一辈子字。只能看出他们使用书法工具的熟练性,内在的气质气韵却十分逊色,想成为名留千古的奢望只不过是幻梦而已。相比一些实力派书法家,他们的距离还差十万八千里。尤其是从书协倡导的千篇一律的书法格调和那些所谓的创新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纯属业余好不为过,收藏家千万不要被他们忽悠了,到实力派书法家重去好好发现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