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去了哪些地方 苏轼去过的三个地方

苏轼去了哪些地方 苏轼去过的三个地方

网友提问:

苏轼去过中国哪些地方?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优质回答:

苏轼去过中国哪些地方?用他的诗来回答:身行万里半天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很多人知道苏轼被贬三次;却不知他:“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先后曾任密州、徐州、登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州太守,都是地方一把手,政绩显着,在朝廷也是翰林学士、皇帝侍读,最高时官至礼部尚书,从年轻时来京师应试开始,其实他在东京汴梁呆的时间最长。

苏轼的一生所经之地,可分为成长期、出仕期、贬谪期几个阶段,他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在四川的活动不外乎眉州、成都、雅州等地。

第一次出川: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二十一岁。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出川,进京赶考。

出发自成都,走陆路、沿蜀道出川,过剑门、郿县、长安、渑池,至汴京。

嘉佑二年(1057)丁酉,六月初,得母亲去世消息,三苏父子父子安原路仓皇返蜀。

第二次出川:

嘉佑四年(1059)十月,苏洵携子苏轼及轼妻王弗、子迈、乳母任采莲,苏辙及辙妻史氏、乳母杨金蝉,一同赴京。本次路途顺岷江、长江而下江陵,再转陆路,北上汴京。

水路经嘉州、戎州、泸州、恭州、涪州、忠州、万州、云安军、夔州、归州、峡州,抵江陵,转陆路北上,过荆门军,经襄阳、唐州、汝州、颍昌府、开封府,至京城。

苏轼《南行前集叙》云:「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二十六岁。在北宋首都东京,八月,仁宗御崇政殿,试苏轼等。殿试后,苏轼入三等;苏辙入四等。

十一月,离京师签书凤翔府判官。

十一月十九日,与弟弟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诗云: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覆没。」

苏轼《诗集》卷三《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﨑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凤翔,曾游长安、终南山、太白山等今陕西多处地方。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苏轼二十九岁。岁末罢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

苏轼此次回京,仍依来时路程,也就是当时主要官道,自凤翔至长安,再往东行至汴京。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1066)丙午,苏轼三十一岁。苏轼在京,直史馆任。四月戊申(二十五日),苏洵卒。

苏轼与苏辙约于六月下旬,扶父柩、携妻柩返乡归葬,上特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此次回乡,自汴河南下,于楚州循运河下至扬州瓜洲渡,入长江,逆行至川,在今宜宾,转岷江上行,过乐山至眉山家乡。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戊申,苏轼三十三岁。或于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动身离开眉山,北行过秦岭路线出蜀。

苏轼此次出蜀至京,亦采宋代当时最便捷道路,北上过剑门官、益昌,越秦岭,过凤翔,东去长安,沿古驿道至汴京。大约于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出发。十二月底至长安,在长安稍歇晤友后,再往东行,约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初抵汴京。全程约1500公里。此次出蜀,为苏轼、苏辙最后一次出蜀,至此再也未能回乡。

熙宁四年(1071) 辛亥,苏轼三十六岁。七月上旬,苏轼离京赴杭州通判任,过陈州、颍州,九月底出颍,顺颍河南下,转淮河向东,过泗洲、洪泽湖,至楚州,再顺运河南下,至扬州,再过长江,续往南行。苏轼出扬州,至瓜洲渡过长江,至长江南岸之润洲(今镇江),过苏州,熙宁四年(1071)十月二十八日,到杭州。

熙宁六年(1073)癸丑,轼三十八岁。十月,再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饥。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载:「冬,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饥民。」 所指地区乃常州、润洲(镇江)、苏州、秀州(嘉兴)等地。宋代,无锡、宜兴均归属常州所管辖。

熙宁七年(1074)甲寅,轼三十九岁。九月,移知密州。

傅藻《东坡纪年录》载:「九月,移知密州。十月,赴密州早行。十一月三日到任。」 施宿《苏东坡年谱》载:「是岁六月,始自常润还。九月,差知密州。」 苏辙谓:「兄轼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首,得请高密。」 子瞻、子由兄弟感情甚深,子瞻欲接近子由,后得请高密,即密州。苏轼约于九月下旬离杭,总计路程约计五十日左右,行程距离约近800公里,其中水陆约计480公里,陆路约计320公里。

熙宁九年(1076)丙辰,十月中旬,苏轼知河中府诰下;十二月,苏轼罢密州。

熙宁十年(1077)二月癸巳(12日),苏轼行至郓州,改知徐州。至汴京城北,知徐州诰下,时不得入国门,乃寓居城外范镇之东园。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任。元丰二年(1079)己末,二月底、三月初,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或于月中离徐,往南都。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间,共计一年又十个月余。

苏轼知湖,于元丰二年(1079)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离开徐州,先转南都会见子由,再顺汴水、运河直下湖州,于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

元丰二年(1079)己未,苏轼四十四岁,苏轼于湖州任太守。

七月纪事,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台。走太湖,过江,至扬州,过宿州,经汴堤,入京师大狱。

十二月庚申(26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日离京,二月一日到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停留与居住黄州期间约四年有余,在此期间苏轼从四十五岁过到四十九岁,贫困缠身,几次换居,并在东坡土地躬耕而食。黄州临大江,江滨矶石险峻,苏轼悠游于此种情境,创作出了包括前后《赤壁赋》、《寒食雨》、《定风波》、《念奴娇》等名诗、词、赋等。此乃千年巅峰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成为不朽巨著。

元丰七年(1084),四十九岁。三月,移汝州团练副使。

离黄至江州,游庐山,至筠州探望弟辙,

苏轼《石钟山记》文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初九),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苏轼约于六月初,离开江州,顺长江东北流,过湖口、彭择、池州,六月二十三日至芜湖。七月初,舟行至当涂。

苏轼约于七月初至金陵,依各类文献资料,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包括:赏心亭、白鹭亭、蒋山(即今钟山)、秦淮河、天庆观(即今朝天宫)。妾朝云所生子遯于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

《曲洧旧闻?东坡过金陵晤荆公》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苏轼《次荆公韵四绝》其三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七月作于金陵,安石劝苏轼买地于金陵。

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九日已至南都。元丰八年(1085)三月六日,在南京闻先帝遗诏。神宗卒,哲宗即位。苏轼或于二、三月接获恩准,得居住常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六》元丰八年(1085)乙丑五月戊戍(六)日纪事:「复朝奉郎、知登州。」

(宋)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八年(1085)十月纪事:「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

苏轼于九月时已抵涟水,过海州、怀仁,十月后抵今山东境内,过常山、密州等地,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苏轼至登州任。然于十月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约于十一月七日以后即离登赴汴京。

苏轼自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至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总计时间约计十五个月余,直线行走路程超过3000公里,其间数度徘回于长江、运河之间。苏轼此次得以游山玩水,先后上过庐山,舟过鄱阳湖,到筠州见过子由。

苏轼约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中下旬自登州返京,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出京赴杭州任。此次苏轼在京停留时间约计四年,为苏轼一生中,在京城任职最长久的一次。

苏轼于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自汴京出发,至杭州就任太守,于当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元佑六年(1091)三月中旬离杭返京任职。苏轼此次在杭州任职时间总计约为一年又八个月余。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苏轼第一次任杭倅为期间约计两年又十个月;以上,苏轼任职杭州加总时间约为四年又六个月,乃苏轼在同一地任职最长久的时间。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佑四年(1089)纪事:「四月,出京。五月,过南京。徐州教授陈师道履常,先生在朝所荐士也,托疾谒告,出境来见,同舟东下,至宿而归。履常后除太学博士,卒于此为言者论罢之。六月,过湖……七月,至杭。」

元佑六年(1091)闰八月初,苏轼出京顺蔡河、颍河赴颍,于当年闰八月十三日过陈州。闰八月二十二日到达颍州赴任。元佑七年(1092)三月初离颍赴扬州任,三月十二日抵达泗州,三月二十六日,到扬州任。八月底,苏轼罢离扬州,先至宜兴,再经运河、汴河回京。苏轼知颍并在颍州停留时间约计七个月余;知扬并在扬州停留时间约计四个月出头。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五》元佑七年(1092)壬申秋七月癸卯纪事:「龙图阁学士苏轼为兵部尚书、充卤簿使。」

本次进京,为苏轼第八次进京,也是最后一次进京。概括苏轼一生官职,在京城时间加总最长。

元佑八年(1093)九月二十六日,苏轼朝辞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绍圣元年(1094)四月壬子(11日),苏轼受虞策、吕惠卿、来之邵等人之诬陷,落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闰四月三日, 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后即行南迁。苏轼在定州任内,总计约为六个月余。

绍圣元年(1094)甲戍,轼五十九岁,知定州边疆。闰四月三日,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六月甲戍(初五日),来之邵等疏苏轼诋斥先朝,诏谪惠州。时,轼行至仪真 。

轼诗《迁居》并引:「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佑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佑寺。时方卜筑白鹤峯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四月十九日随即离惠州。苏轼贬惠时间,总计约为两年五个半月。

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后离开惠州,当年七月二日抵昌化军(儋州),行程距离约1100百公里,旅程约计两个月又十日余,所行路线包括雷州半岛至海南岛的海路陆程。

苏轼在儋州期间,总计约三年。在苏轼一生中,也算是停留时间较长之地。

元符三年(1100)六月初离开儋州贬地,往北行,经雷州半岛,七月四日至廉州,先于廉州就任,近两月后,有新旨,告命下,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八月二十八日,离开廉州,再顺南流江、北流江北上藤州,循西江往东行,至广州。十一月初一日,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再转北,逆北江上行过英州、韶州、南雄州,出陆后,过大瘐岭,至赣州,再顺赣江下行北通长江,过金陵,歇真州,原欲往颍昌随苏辙居住,然病起,旋自润州南下,往常州去,此时病已近危,在常先僦屋居住。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或于七月初抵常,七月二十八日,殁于常州孙氏公馆(今称藤花旧馆)。次年,移灵至河南郏县。后子由逝,葬其侧。元朝时,另立苏洵坟,统称三苏坟。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大文豪苏轼一生,被贬的地方主要有黄州、颖州、惠州、儋州等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 人,每当读到这句诗时就不禁被古老荔枝的美味吸引得垂涎欲滴,更是被古老华夏大地上的岭南这 块神秘独特的土地充满了独特的好奇之心。而这里的岭南就是刚刚所说的苏轼被贬的几个地方之一 的惠州,年迈的苏轼被贬到岭南的这种神秘偏远的地方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做出 了不少的善举,更是写出了许多旷达之作,特别是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更是 成了千古佳句。岭南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美食俱全,是名副其实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共中荔枝是这里 的一道绝佳美味果实,不仅在那个时代受到人们的喜欢欢迎,就是在近千年后的今天,世事变幻沧 海桑田,人家对荔枝的喜爱也是如光昔日。有了这些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当日失意被贬的苏轼其实 也是值了,被贬的几个地方中,岭南无疑是他人生中不可忘怀的一个地方。

其他网友回答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首先是一个好人,一生被纠缠到政治风波中,但是从未害过人。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里最具温度、才华横溢且快乐可爱的人物,能被冠以可爱人格的千年大家,可谓凤毛麟角。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有趣的是老苏年轻时闲散无为,是个桀骜不驯的人,直到苏轼出生后才开始认真学习大器晚成,人说苏轼是文曲星转世,他的到来连他爸爸也影响了,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赶考,同时进士及第,人称“一门三苏”。

苏东坡是一位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

苏东坡从赴京赶考起,就开始了一生的四处漂泊,历经磨难。苏东坡性格特别好,不摆架子,见人就熟,充满好奇,天天惊喜。再不好的地方,住下一阵子就适应了,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失势被流放期间,一直都是当时高层文人圈和江湖民间关注的焦点。他一生到过很多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每有作品问世,无论是在哪儿写的,都会广泛传抄,最后传到皇帝手上,可以说是全民圈粉。苏东坡还是一个懂生活调皮有趣的人,东坡与佛印的笑话、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等等,一生留下众多传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千年间,依然在民间广为传颂,为人们津津乐道,感染、娱乐着后人。

曾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修了“苏堤”。“东坡肘子”名噪杭州,成为当地一道名菜。

被降职到黄州后,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娇奴?赤壁怀古》等名作。

再贬惠州,与朝云度过了一段闲适的生活,发出“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感慨。

后流放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当时是荒芜野蛮之地,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融洽,发现生蚝很好吃,吃了很多生蚝。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取得当年第二名,据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阅苏轼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因当时考卷为第三人手抄本,难以看到笔迹,认为极可能是欧阳修本人的弟子曾巩,为避之嫌疑,遂取苏轼为第二名。欧阳修曾向宋神宗进言恭喜皇上,今一次为本朝找到了两位宰相人选,意指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宋神宗时,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杭州是苏东坡非常喜欢的城市,著名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记录的就是杭州的美丽风光。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冤狱对苏轼影响极大,差点丢掉 性命。但苏轼生性乐观,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也是诗人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著名的千古佳句: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个时期,他的绝世名篇《前后赤壁赋》也在黄州创作完成。

宋哲宗即位后苏东坡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府,在杭州任职期间,上书朝廷建议治理西湖,亲自设计指挥,修建了苏堤,为杭州人解决了西湖的水患问题,至今杭州人民对苏东坡一直心怀感激。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

在惠州所作诗篇也被千古传诵: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其后,苏轼更被施以重手流放儋州。儋州在今天的海南省,当时是流放最远的地方,流放儋州的几乎很难生还,当时只有小儿子陪伴他,不过苏东坡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海南省从未有进士及第,自东坡去后,方才有所斩获。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中原大地,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东坡是我最喜爱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生性宽厚乐观,才华横溢,诗词书画皆为高人,真是平生不识苏东坡,枉为中华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