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是个怎样的人物?

优质回答:

要想了解袁绍是个怎么样的人,首先从袁绍生平事迹看起。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客观的角度去淡看袁绍的一生。袁绍家世显赫四世三公。门庭故吏遍天下。从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谈论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袁绍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这些贵族子弟之中官宦子弟之中核心人物。非常的有影响力。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十常侍乱政。大将军何进引董卓入京。我们都知道何进屠夫出身,没有什么治国能力。靠外戚身份。,当上了大将军,而像何进提议让董卓进京勤王的正是袁绍。董卓进京以后,天下大乱,袁绍可以说是祸首。18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因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夺得传国玉玺。而与之反目携刘表截杀孙坚,董卓败逃长安之时因担心曹操追上董卓夺得大功而不协助曹操致使曹操孤军深入而大败。在天子蒙难之时未采纳良谋迎回天子。官渡之战因一小儿生病而贻误最佳战机置手下将士性命于不顾。 在曹操断粮之际未采用谋士之言使许攸投敌致使官渡之战大败,一方霸主,转眼之间沦为残寇,纵观袁绍的一生。自负。少谋。昏庸。见利而忘义。

其他网友回答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无论在《三国演义》的描绘中,还是在《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中,自从官渡之战开始后,袁绍好像没有一个关键决定是对的,不断出昏招,最终一败涂地。相反,曹操却不断能做出好的决定。

不过,曹操也有耐力损耗殆尽的时候,因为粮草匮乏和战力损耗大,曹操一度想率大军从官渡退回许昌。这时他的两位大军师荀彧和郭嘉,都出来阻止他,并向曹操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分析,凭智慧增加了曹操的耐力,最终迎来了胜利。

特别是郭嘉,对曹操讲了“十胜十败论”,意思是虽然表面上袁绍强大而曹操方弱小,但其实曹主公你这边有十个优点,而袁绍方有十个缺点,这些分析非常地道,让忧虑中的曹操立即有了很大的信心。

这就是耐力与智慧的力量。那你可能会问了,袁绍一方也有田丰和沮授这些出色的军师,也给袁绍提供了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可袁绍都没有采纳。这是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曹操和袁绍的一个关键区别,也是十胜十败论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袁绍喜欢听满足自己自恋的谗言,而曹操却能接受不同的意见。那为什么袁绍和曹操有这种区别,我们用心理学术语来解析一下。

在我看来,他们两人的关键区别在于,曹操有一个强大的内聚性自我,而袁绍没有。这就导致在高压之下,曹操的自我还是完整的、坚韧的,相反,袁绍的自我就处于濒临瓦解状态。这个时候,袁绍最需要的是听到一些能增强他自恋的好消息,这样可以保证他的自我不走向瓦解。

以前在和公孙瓒等人对抗时,袁绍表现得非常勇猛英明,因为和公孙瓒这样级别的人对抗,袁绍虽然几度陷入局势的被动,但他承受的压力,可能远远没有和曹操这样一等一的枭雄对抗带来的压力大。

可以说,在和公孙瓒对抗时,袁绍的自我还有腾挪的空间,于是能够接受真实不利的信息,然后做出正确决定,最终走向胜利。但和曹操对抗时,他的内在空间被焦虑充满了,这个时候,他就不能再接受不利的信息了。结果就是,谋士们给他的建议里,只有增进他自恋的,才被他接受;而损害他自恋的,都被他拒绝。

荀彧和郭嘉本是袁绍的谋士,当他们清醒地看到袁绍的人格缺点后,都义无反顾地离开他,投奔了曹操。

我们总讲格局,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所构成的内在空间。一个有着坚韧的内聚性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压力,如果这个人同时还有开放的心态,能和事物本质建立连接的话,那就更难得了。

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挫折商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而他提炼出的关于挫折商的四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也非常有说服力。不过我认为,挫折商的内核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成熟程度。

其他网友回答

袁绍虽说是汉末的群雄之一,其实他当不起这个称号,他心无大志,不会用人,不听忠言,遇事优柔寡断,是志大才疏之人,在接班人问题上废长立幼,也是个不智之人。

其他网友回答

袁氏家族几代人积累的朝廷和地方势力在东汉末年达到顶峰,袁绍虽为应运而生的雄主,却心地狭隘,刚愎自用,任人唯亲,这些问题使他缺乏远见卓识,丧失了雄霸天下的大好机缘,最终走向覆灭。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年少时的袁绍是一位有名气、血气方刚的少年才俊;而中年的袁绍却成了一位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和心无主见、胸无大志的庸主。此外,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没能处理好诸子关系,致其二子相残,基业速亡。小说中的袁绍形象基本上符合历史原型,作者罗贯中充分利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中的基本素材, 塑造了这一悲剧人物。袁绍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部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陪衬作用,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给后世留下了无言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