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是几月几日 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吗

夏至日是几月几日 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吗

夏至在每年6月21日前后(2019年夏至日为2019年06月21日,星期五,阴历五月十九)。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今年的6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夏至,也是24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是“炎热”的代名词,夏至节气过后,气温骤然上升,一直到“三伏”时升至最高峰值。而在古代,夏至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也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宋朝时文武百官会放3天假,清朝时全国休息1天。

有人可能好奇,古人又没有钟表,如何准确确定夏至这一天的呢?这还要说起“夏至三候”。一候是“鹿角解”,二候是“蝉鸣叫”,三候是“半夏生”,如果发现这三种现象同时出现,那就意味着夏至到来。

在夏至这天有很多习俗,主要包括“三避三禁”,如何理解呢?

一、“三避”

1、“避湿”

伴随着6月的到来,江南地区进入了入梅节气,南方其他地区降水也十分猛烈,天气整体显得闷热,这个季节湿气相对更高一些,很多人都会浑身不舒服。

此时就要吃上除湿气的食物,如扁豆、冬瓜、赤小豆等,当然也要多外出运动,多排汗,这样也可很好的除湿。

2、“避暑”

夏至来临后,气温明显升高,此时大家浑身都会有不适感,对于那些在外作业的人来说,一定要注意好避暑问题,不然很容易中暑。

对北方农民来说,如今正在农忙中,笔者的家乡就是如此,一直要忙到7月初,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在农田里热得中暑。因此大家忙碌的同时,也要做好去暑工作,可随身携带清凉油、风油精等,也可喝上酸梅汤、绿豆汤解暑。

3、“避寒”

伴随着“三伏天”的来袭,很多人都会躲在空调屋里不出来,然而这也会带来寒气。毕竟夏天时人的毛孔大开,寒气逼入体内,因此很容易就会受风寒影响,对人体不利。为此,夏天时尽量少喝冷饮,少吃冷食,避免寒气。

二、“三禁”

1、禁剧烈运动

在夏至时一定要调整运动时间,在温度偏高时不宜剧烈运动,不然大汗淋漓,损伤阳气和阴气,可适当的进行休闲运动。

2、禁食冷食

很多人夏季时都喜欢吃上冷食,比如说冰淇淋、冰镇西瓜、啤酒等,其实这很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多喝绿豆汤、喝茶可很好的去暑气,但不能空腹。

3、不坐木头

在老人看来,冬天不能坐在石头上,不然寒气入侵体内;夏季不能坐在木头上,主要是夏天雨水多,木头看似比较干燥,但内部依旧潮湿,身体受湿气影响大。

当然,在夏至这天,很多地方都有“吃面”的习俗,主要是天气炎热,大家没有食欲,吃上面可很好的饱腹,也能食欲大开。同时这一天还有吃鸡蛋的习俗,可让身体强健,不惧怕酷暑。

还有一些地方插艾草、菖蒲驱虫;也有部分地方讲究“吃苦”,如苦瓜、芹菜、蒲公英、莴笋等,可很好的祛湿去暑。

其实夏至对农民来说也十分关键,可以预测接下来的天气情况,从而判断年景。

1、“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这句话意思明显,意思是说,夏至这天如果降雨的话,那意味着今后的雨水相对更频繁一些,10天里有8天要下雨,且一天还要降7-8次,一直降到三伏天。

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夏至过后天气炎热,但庄稼正是生长的最佳时期,正需要雨水的滋润。如果不下雨的话,水分蒸发快,不利于庄稼生长。

因此,农民期待夏至这天降雨,这样接下来雨水充足,可让农作物更好的生长,秋季时产量更高。而古人也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2、“夏至无雨六月旱”

如果夏至这一天没有雨水降临,那就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将迎来干旱少雨的天气,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不管是玉米、大豆还是水稻,前期的生长都需要水分。

而如果夏至不下雨,三伏天也会十分炎热,不利于人们的出行和作业。等农历6月过去后,夏季即将结束,此时再降雨,庄稼物错过了生长的最佳季节,其产量自然是会受影响。

3、“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如果在夏至这一天刮的是东南风,那就表明后期的雨水较多,到时候平地也能撑船。但平地能撑船,也就意味着洪涝严重,农民要注意好防洪才行,不然损失惨重。

有关夏至的俗语很多,各有不同的道理,它们也是先人长期实践得来的结果,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