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有哪些 古代最多的爱国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有哪些 古代最多的爱国诗人

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十大爱国诗人有哪些?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爱国诗人有很多,我想颂扬一下下面的这十位:

1、 屈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后世端午节吃粽子即是为纪念屈原。

2、杜甫

唐代时期,肃宗李亨登位。这时,杜甫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去投奔,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杜甫目睹国家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哀江头》、《哀王孙》等不朽诗篇。历史已经久远,我们无法知道杜甫有多爱国,但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无奈的叹息感染到了我。

3、李煜

我一直觉得李煜的诗词很美,这位南唐后主,被宋室抓捕后,被封为违命侯(听名字就知道在羞辱他),公元978年8月13日,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李煜卒,年四十二。有说法是李煜因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用牵机毒杀之。无论是否真实,“古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优美的诗词,也抒发了李煜对南唐的怀念之情,可以看的出李煜即使没有治国之才,但有爱国之心。

4、韩愈韩愈是唐朝著名诗人,苏轼曾称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将释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甚有百姓烧指灼背而供养者。因谏阻天子迎佛骨,耗费银钱,作《谏迎佛骨表》说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牲宰,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兵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最终被贬到潮州,途中作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中一句“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虽然有些愚忠的意思,但是却也是表达了深深的忠君爱国之心

5、岳飞

世人大多数都认为岳飞只是武将,其实岳飞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岳飞的爱国自然不用多说,他的著作编成的《岳忠武王文集》可能很少有人听说,但是另一个名字一定都知道《武穆遗文》

6、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情操至死不渝,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满腔救国热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7、文天祥

文天祥,著名诗人,是南宋末期官员、抗元人物。宋亡后,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对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条件,希望文天祥考虑,文天祥却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终,文天祥选择处死。

8、王安石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虽然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各不相同,有奸有忠,但是王安石的初衷“改革科举制度,不再注重诗词歌赋;改革官制,加强尚书省实权,裁冗官;改军制,进行火器开发,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练兵。”这在我们现在看无疑就是强国之路,只可惜早了1000年。(下图王安石著《周官新意》序)

9、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谥号文节,官至宝谟阁学士。一生力主抗金,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务,官至宝谟阁学士。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以正直敢言,一生奉行“正心诚意”,嗜茶如命。后因奸相韩侂胄专权辞官居家,隐居十五年不出,史良叔任庐陵郡守,特来拜访杨氏,见其居家老旧,叹称“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八日忧愤而死。临终前写下“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

10、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辛弃疾的豪放诗词里,有诸多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词,表达满腔报国热情被冷落和闲置的悲愤,如:“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想要驰骋疆场,但是“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则表达了恢复旧山河的强烈愿望。

其他网友回答

文天祥,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文天祥在仕途上,跌宕起伏,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后来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元朝丞相伯颜关押扣留。后来被江湖义士救出,由南通南归。此后仍然拥戴南宋益王赵昰为皇帝,与张世杰,陆文秀等人坚决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 最终由于敌强我弱,兵败被汉军都元帅张弘范俘虏。

崖山战役后,南宋宣告彻底灭亡。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文天祥含泪悲愤地说:“国亡而臣不能救,这已经是最大的罪过了,如何还敢怀有二心!”。张弘范没法,只得把文天祥押解回大都,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非常重视,因为文天祥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他代表的是汉族同胞的反抗意志。同时以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只要文天祥可以投降,南宋遗民就会放弃抵抗。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赴死,被押解到柴市口斩首。在上万百姓的送别下,行刑时,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慷慨就义,终年47岁。

死后,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封绝笔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蒋介石评价说:他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并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这就是道义。

2、陆游,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 [87]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88]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3、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

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4、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

5、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1]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6、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8、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已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10、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