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八贤王叫什么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宋朝的八贤王叫什么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网友提问: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优质回答:

宋仁宗年间的“八贤王”,在影视剧的传播下影响广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的人物,任何史书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仁宗时期的八贤王,但要说历史原型,还是值得分析一下。

原型一: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

在杨家将的评书、戏剧中,直接挑明了“八贤王”就是赵德芳。这个赵德芳确有其人,他是赵匡胤第四子。而且据说在“斧声烛影”之前,太祖所召见之人其实就是赵德芳,赵光义使了手段,将其阻拦下来。这个确实有可能,因为宋皇后无子,赵德芳寄养于宋皇后膝下,这是有立储意向的。但除了这个历史疑点之外,赵德芳并没有什么事迹值得流传于世的,而且23岁时就早早去世,说他是八贤王原型不甚妥当。

原型二:宋太祖第二子赵德昭

明代有一部小说叫《北宋志传》,其中的“八贤王”名为赵德昭。这个赵德昭也确有其人,他是赵匡胤的第二子,但因赵匡胤长子夭折,说他是嫡长也不为过。但这个嫡长子却在太祖时期一直未封王,反倒是赵光义继位后,封他为京兆尹,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

后来,赵光义攻打辽国时战败,混乱之中消失在战场上。大臣们以为他被杀了,于是商量拥立赵德昭为帝。但正说着,赵光义完好无损的寻了回来,此事也就作罢。回国后,那些立下战功的大臣迟迟未得封赏,赵德昭就出面为这些人请赏,尤其是在战场上拥立他的。赵光义则回了“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啊”。这话将赵德昭吓得不轻,回到家中便自刎而死了。从这个事件能够看出,赵德昭其实跟“八贤王”的胸怀气魄差太远了,作为原型亦不妥当。

原型三: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在另一部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八贤王”则名叫赵德崇,这是赵光义长子赵元佐的原名。他是赵光义想要培养的接班人,但当赵光义之弟赵廷美被勾陷谋反后,赵光义便将赵廷美罢官,并贬至房州。此时赵元佐就为叔父求情辩解,但并未改变赵光义的决定,就因这件事,赵元佐受到精神刺激,从此成了疯子,没事就点火烧房子玩,这才未后来的宋真宗提供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奇怪的是,赵元佐在赵光义去世后,精神好转,而且活得60多岁,算是闲散王爷里较为长寿的。显然一个疯子不可能是八贤王的人物原型。

原型四: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

在《三侠五义》中,“八贤王”的身份是宋真宗第八子,但名字叫“赵德芳”。这虽然有些张冠李戴,但不妨看看真实的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这个赵元俨深得赵光义喜欢,《宋史》说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而且特别孝顺,但显有政治作为。宋真宗去世后,刘娥听政,赵元俨装病,闭门写字,直到仁宗亲政后,他才时不时的关心国事,但也从未干政。综合来看,从德行上能够与“八贤王”相匹配的,也就赵元俨最合适了,且排行老八,但经历上的差距又出入太大。

综上来看,文学作品里的“八贤王”应该不是以某一特定历史人物为原型,而是综合北宋政治之后的内心期许。这种期许中,含有对“斧声烛影”的疑问,因此以太祖、太宗两脉子孙大做文章,寄希望于政权回归太祖一脉,或者是受到重用。这符合明朝靖难后的社会背景,也符合塞王内迁的现实情况。而重塑王爷形象,也是对北宋王爷毫无作为的一种讽刺,寄希望于当时的王爷门不只安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参与国政,监督腐败,为民请命。

其他网友回答

指的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德昭是赵匡胤长子,而且一直由宋皇后抚养成人,也就是人们说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第一人选,但斧光烛影,赵光义莫名其妙坐了皇位。人们虽不敢怒不敢言,但心里一直敬佩的是赵德昭。赵德昭也一直礼贤下士,经常为下面人鸣不平,

赵光义率领宋军攻打北汉时,受了箭伤,心情烦燥,沒有给有功将士封赏,再加上赵光义受伤后立即逃回京城,兵士们不知他死活,只知他战场失踪,就立了威信高,人缘好的赵德昭为皇帝。但当听说赵光义还活着,就立即自动取消了。惯为人抱打不平的德昭去找赵光义为兵将们讨封,赵光义生气的说,等你当了皇帝亲自给他们奖励吧,赵德昭委屈,回家就自杀身亡了。

综上所述,赵德昭威信高,出身高贵,惯为人抱打不平,这些都附合八贤王性格和身份。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八贤王”本是北宋太祖赵匡胤之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赵德芳被封为岐王,历史上称他为八贤王。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 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传著“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太祖而 篡位。太宗继位后赵德芳被封为兴元尹。979年( 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981年(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赵德芳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 太师,改封楚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七世孙为宋光宗,八世孙为宋宁宗。秦康惠王德芳, 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谥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 舒国公。赵德芳被后世虚构为八贤王,常出现在有关杨家将的演义或戏剧中。其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演义小说中称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不满 宋太宗继位,赵德芳与其兄上朝抗议,后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后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 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 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 太平兴国四年(979 )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 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 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其他网友回答

《龙图公案》及《杨家将演义》均有八贤王实名——赵德芳。据《 宋史·宗室传》所载,赵德芳为太祖第四子 ,但他死的很早,以太平兴国六年 (981) 薨,年二十三。 赵德芳其实所载不多,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所以所谓八贤王,则另有其人,就是太宗之子周恭肃王赵元俨。

《宋史》本传称元俨早出宫,期以二十始就封 , 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在众兄弟中,赵元俨排行第八,正应八贤王之名。他历经四朝,位望崇隆,位极人臣,薨于庆历四年正月,赠燕王号 ,传又称元俨 “ 广顺丰颐 , 严毅不可犯 , 天下崇惮之 , 名闻四夷。”

有记载燕王的威望在北方声名卓著,可止小儿夜啼 ,谓 之 日 :八大王来也 ! ” 儿啼即止 ; 每当马牛不渡河的时候,人曰: “八大王在河里 。” 其畏之如此。赵元俨拜太师,屡典雄藩,虽止于虚衔,却能使敌国闻而震慑,也是说明了他“八贤王”之名的影响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宋代的“八贤王”在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常出现,那么他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呢?

目前关于“八贤王”历史形象的猜测,主要有这几种:宋太祖四子赵德芳、宋太祖次子赵德昭、宋太宗八子赵元俨。

赵德芳:历史上的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在叔父赵光义即位后,授任赵德芳为兴元尹、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但在公元981年,年仅22岁的赵德芳英年早逝。

赵德昭:他是宋太祖的嫡次子,因为兄长赵德秀早夭,算起来他是赵匡胤的嫡长子。他原是皇位最有可能的人选,但自始至终没有得到册立。公元979年,因受到叔父宋太宗的训斥,自刎而死。

赵元俨:宋太宗第八子,特别受宋太宗的喜爱,人称“二十八太保”、“八大王”,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

从其出现的文学、戏曲作品的时间段来看,“八贤王”与包拯、杨家将(杨延昭、杨宗保)等人产生交集,其中包拯是天圣(宋仁宗)年间进士,杨延昭则是历经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因此我个人倾向于“八贤王”指的是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赵元俨本人称不上多么贤明,可出于剧情需要,将这个人设进行了艺术美化。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