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的资料简介50字 孙膑最后的结局

孙膑的资料简介50字 孙膑最后的结局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子百家鬼谷子的弟子,辅佐齐国两次击败魏国。相传,孙膑学成出山的时候先是去投奔在魏国做将军的庞涓,结果被庞涓所害,双腿俱断,靠着装疯卖傻逃到了齐国,此后才发生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历史故事。

孙膑与庞涓师承鬼谷,孙膑被供奉在武成王庙,庞涓却身首异处

孙膑与庞涓曾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身为同门师兄弟,两人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一个被后人设庙享奠,将他供奉于庙中,地位极高,受世人称颂。一个走投无路,自刎而死,尸体被分割,没有一个完整的墓地,还被后人指责。

孙膑辞世后,葬于花园东北侧译馆前,前往祭奠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孙膑的墓地成为了圣地。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马陵之战,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然后被分尸。庞涓死后,其遗骸葬于何处,众说纷纭,后人没有统一说法,以河南通许、山东淄川、山西榆次三个地方的庞涓墓最为出名。庞涓为何会沦落到连个整尸都没?墓地还被立于多个地方,无从考证,还被世人唾弃。

孙膑和庞涓两人才华横溢,熟悉兵法,都是鬼谷子的传人。然而,两人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两人走上两条不同之路?是功名利禄?是思想道德?还是天生就注定的结局呢?其实,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不是一路人。

一、身世背景:孙膑出生名门,庞涓身世不详

孙膑,字伯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他出生于于阿、鄄之间(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身为名门后代,自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品德优质,思想端正,是一个具有仁德之心的人。

庞涓的身世不详,他是战国初期时,魏国的名将。历史资料关于他的记载,其实并不多,他的事迹并不出名,没有被后世流传。庞涓是因对手是孙膑才出名的,关于他的事迹,都是在介绍孙膑事,顺便把他的事迹也写上的。

孙膑和庞涓一起在鬼谷学习兵法,他们不仅是同窗,还曾结拜为兄弟。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相互之间都很了解。大家在一起学习兵法,相互帮忙,都想用自己的才华闯出一片天地,建功立业,名扬后世。孙膑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庞涓是个才胜过德的人,两人注定截然不同。

将两人的出生背景相比较,孙膑略胜一筹,而庞涓仅是一个参照物。但是,能够作为孙膑的对手,自然也不差。毕竟,庞涓还是魏国的名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的身世背景的差别,自然会出现品德上的差距。因为欲望会改变一个人,影响他的一生。

二、学习态度:庞涓急功近利,孙膑谦虚学习

有一天,从路人那里听说魏国重金招纳贤士,庞涓听了之后,心动不已,想去魏国应聘,却担心鬼谷子不准。针对此事,鬼谷子早已看透了庞涓,便对他说:“你时运已至,何不下山求取富贵?”庞涓故作谦虚,最终还是选择投奔魏国求取富贵。

孙膑的做法反而不同,他觉得自己的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孙膑本是孙武的后人,出生在兵法世家,在家庭环境和教育下,对兵法的掌握程度自然很熟练,仍然选择留下来继续深造。

从庞涓与孙膑的选择,可以看出,庞涓非常看重功名,急于求成,功利心非常重。而孙膑的态度很谦虚,做事稳重,贴近实际。他对功名的态度显得谦逊,喜欢用实际行动去争取。鬼谷子在庞涓下山前,暗示他不要骗人,如果他骗人之后,日后也会被人所骗,生命走到终点。

庞涓到了魏国之后,倾尽胸中所有,治国安邦、统兵打仗,得到魏王的器重。魏王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把魏国周边的诸侯小国治得服服帖帖的。就连宋、鲁、卫、郑的国君都纷纷来魏朝贺。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强大的齐国,声威和地位非常高,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崇拜他。

而这期间,孙膑还在鬼谷跟随老师学习兵法。鬼谷子见孙膑诚挚正派,勤奋好学,就将秘不传的孙武兵法十三篇传授于他。孙膑在山中学习的知识,原本就比庞涓还扎实,再加上鬼谷子传授的秘法,已经远远超越庞涓。

三、为人处世:庞涓为功名利禄陷害同门,孙膑却以才与德服众

一天,魏王派了魏国的大臣,带着厚礼,以魏王名义邀请孙膑共创大业。孙膑顾恋自己的老师,鬼谷子见到此状况,便对孙膑说:“学本领固然不为谋个人富贵,若有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可能,还是应施展才能的,你去吧!”

孙膑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者回去。孙膑到了魏国后,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的府里。这时候的他感觉到了不安,担心孙膑会抢夺他一人独霸的地位。现在孙膑的学问已经远远高于以前,十分嫉妒。如果他得到魏王的重用,魏国将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上朝后,魏王对孙膑很尊重,顺便试探了下孙膑的学问,得知孙膑掌握孙武秘传兵法,十分看重。魏王封孙膑为副军师,与庞涓共掌兵权。庞涓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于是,暗下决心,除掉孙膑。于是设计陷害孙膑,砍断他双脚,并在脸上刺字,致使他终身残废。

孙膑为了留下性命,于是装疯卖傻,等待时机。齐国使者来魏国,孙膑说动了他,让使者带他回齐国,终于保住了性命。齐国大臣田忌把孙膑奉为上宾,还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还把孙膑当作他的老师,学习兵法。孙膑凭借真才实学终于得到了重用,齐国在孙膑的策划下打赢了很多胜战,齐国的命运也由此发生变化。

庞涓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用残忍的手段,设计陷害孙膑,乃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孙膑凭借自己的才能,保住性命,还取得齐威王的重视。两人的行为,表现出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孙膑是“圣人”,庞涓却是“小人”。庞涓为了一己之私,出卖兄弟,陷害同窗,为世人所不容,人人唾弃。

四、历史成就:庞涓战败马陵,自刎而死;孙膑成功赫赫,荣归故里

庞涓在魏国做将军,孙膑在齐国做军事。两人避免不了在战场上相遇,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公园前354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齐威王想出兵援救赵国,任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他坐在帘车里,为田忌出谋划策。但孙膑献计不去赵国,直接攻打魏国。

孙膑认为,排除两方的争斗,不能直接用武力去帮助任何一方,应该因势利导,乘虚而入,紧张的形式受到阻禁,自然就解除了。于是有了“围魏救赵”这个著名的故事,魏军急忙还师都城,在桂陵与齐国军队发生激战,魏军大败。这便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孙膑胜,庞涓败。

公元前340年,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现奇谋,第二次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孙膑主张,等到韩国感到王国已迫在眉睫时,再出兵攻打魏国,一来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二来则可以趁机攻打魏国,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魏、赵、韩一带的士兵向来不看好齐国的士兵,这次孙膑主张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人刮目相看。

孙膑在马陵重兵埋伏,将一棵大树的皮剥下,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孙膑一路以减灶诱敌,以强示弱,将庞涓引到此处。当庞涓看清楚书上的字,已明白自己的生命将在此结束。此时,两边的箭如下雨,魏军顿时大乱,溃不成军。庞涓已知败局已定,自刎而死。这就是马陵之战,孙膑胜,庞涓败。后来,赫赫战功的孙膑选择了辞官回故乡。

据《淄川县志》记载:庞涓墓在县西南里许。相传孙膑减炊破魏兵,涓自杀。韩、赵以涓常暴于彼,与齐兵分其尸,齐得其首,葬于此。庞涓死后,被分尸,相传庞涓的头部还是孙膑念在同窗之情,帮忙带回故乡安葬的。尸体的其他部分,却不知道葬于何处。

孙膑没有出山前,庞涓在魏国战功赫赫,胜战连连,拥有很高的威望与地位。孙膑到了齐国之后,弱小的齐国逐渐变得强大,魏国因此而败战不断。可以说,孙膑出现在齐国,是战国时期的分水岭。魏国随着庞涓的死去而逐渐削弱,齐国因此与秦国称霸天下。

总结:

庞涓内心狭隘阴暗,缺失为将胸襟;他性格傲慢轻狂,缺少为将胆识。自从庞涓陷害孙膑那一刻开始,他的死亡之路正向他一步一步走来。庞涓害怕自己在魏国的地位不保,深知自己的才华不如孙膑,不仅心生嫉妒,还把他弄成终身残废。昔日的八拜之交,同窗之情,就像一场生死之战。

孙膑的才能用在为国家百姓效力,庞涓的本领用在为个人谋取富贵。孙膑虽然是一个残废的人,但他把自己的本领用在国家和百姓的身上,没有作恶之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威望,取得了官爵,把专业的技能用在正途,自然受到世人的尊敬,后人把他供奉在武王庙内,名副其实。

庞涓注重自己的功名,非常自私,手段极为残忍。他连自己的兄弟都能残害,想必在魏国也有很多人受到他的利用。内心毒辣的他,整个世界里只装着他自己,别人都是一无是处。本领再强,迟早也会陷入悲剧。他死后,被分尸,说明很多人非常痛恨庞涓。没有一个完整的墓,侧面反映出后人对他并不是很待见。

天才的一生,如果不将技能用在正途,反而做出伤害他人或国家利益的事情,那么这样的天才没有任何意义。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应该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为了改变社会生活,为了全人类创造幸福,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学习的目的为国家和人民效力,回报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谋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