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网友提问: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优质回答:

问题: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替对粘韵”是衡量律绝与古体诗体裁分类的平仄标准。前言

题主说:“替对粘韵”是衡量律绝与古体诗体裁分类的平仄标准。 不过要明白的是,绝句不必一定要对仗, 但上下句如果分别是仄收与平收的句式,平仄是需要相对的。例如韩愈的这两首绝句。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表示可平可仄。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言律绝句。

黏连,是指第二句的第2字与第三句第2字平仄要一致,例如:色、是都是仄声字。

这首绝句是没有对仗的句子的。

这首诗1、2、3三个韵脚押【虞】韵: 酥、无、都。

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七言律绝句。【无】、【君】黏连无误,都是平声。

2、4句押【 侵】 韵,同样也没有对仗的句子。

看,这个字在两首诗中都有出现,一首作为仄声,一首作为平声,这是平仄两用意思相同的字。

结束语

仔细观察唐宋时期的绝句会发现,七绝大多是律绝句,极少见到古绝句。

比较有名的古体七绝,如《洛桥晚望 》唐朝 孟郊 (仄韵)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李白也有几首,《结袜子》 三平调: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登庐山五老峰》三平调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观点

从韵:酥~无~都看,应属七言古绝。

其他网友观点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或七言古绝?理由是什么?

既然是诗的体裁分类问题,就不得不涉及体裁分类标准,以及相应的声韵系统四声“二元化”平仄常识。

古今格律诗,都有相应的声韵系统做平仄押韵标准。

现代格律诗创作审美,是与今人大众对话,而不是与古人对话,宜倡导以当今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为依据的新韵,为平仄押韵标准(古入声字及相应方言已规范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了,初学者不再受入声字的干扰);阳平、阳平归类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归类为“仄”声字。

古人诗作或今人标示为平水韵的诗作,宜以平水韵为平仄押韵标准;上声、去声和古入声字归类为“仄”,其余为“平”。

格律诗平仄押韵规则,不断发展完善至今,“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成了律绝和律诗与古体诗体裁分类的统一标准。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称之为“替”。

上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

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平仄相同,称之为“粘”。

诗句末字为同一韵部的平声字,且同一首诗一韵到底,不可换韵或用“邻韵”,称之为“韵”。

因为,七言是在五言基础上,前加两个相反平仄而成的;所以,用五言图示“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如下,供参考交流(中表示可平可仄,除三平首和三仄首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平仄外,其余都是正格平仄):古韵格律诗给普通老百姓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故试以平水韵为标准,标示平仄,并具体分析如下供探讨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

平平仄仄仄平平①

草色遥看近却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最是一年春好处,

仄仄仄平平仄仄③

绝胜烟柳满皇都。

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莫道官忙身老大,

仄仄平平平仄仄⑤

即无年少逐春心。

仄平平仄仄平平⑥

凭君先到江头看,

平平平仄平平仄⑦

柳色如今深未深。

仄仄平平平仄平⑧

若为七言八句一首诗,则第四、第五两句失粘,且押“平仄存在13个问题”,押韵存在3个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诗中“心”、“深”与“酥”、“无”、“都”不在平水韵同一韵部,再加之有“深”字为非对仗重复用字,因此不是七律诗,而是不拘平仄,可换韵,可自由重复用字的古体诗,例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

若为七言组诗两首,则分其一、其二各一首。

其一虽在意境上,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之名篇,然非于体裁形式上无瑕可击。何也?“处”字有白脚“撞韵”之嫌,且①三仄中、③三仄首,为“宽格”平仄,较正格平仄不尽完美!

就格律诗体裁形式而言,其平仄押韵要求,发展至今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应该较古代明确完善得多。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杆”两平两仄交替向两端无限延伸,其截句法较好地体现了马蹄韵平仄“两两交替”的诗句用字组句原理,完全经得起诗词网站平仄检测工具的严格检验。从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二字平声,称之为“平起”,若是仄声,就称之为“仄起”。

再从首句末字平声,称之为“入韵”,仄声就称之为“不入韵”。

可以看出韩诗首句属于“平起首句入韵”。从“平仄杆”上按字数和首句平仄类型,截取的首句基本平仄如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按“替对粘韵”要求,从平仄杆上截取出来的基本平仄句式,称之为“正格”平仄。在此基础上,有效规避孤平、孤仄(前孤仄除外)、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条件下,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潜规则所进行的变格,称之为“宽格”平仄。例如前面标示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称之为“三仄中”,“仄仄仄平平仄仄”等是至今为止,诗界认可的“宽格”平仄。“平仄符合要求,请注意多音字!”

正格优于宽格,“平仄非常完美”优于“符合平仄要求”,这应该是不争事实吧!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即无年少逐春心。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凭君先到江头看,

平平平仄平平仄

柳色如今深未深。

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三句是“中孤仄”,第四句是“后孤仄”,即其二的后两句犯“孤仄”,启功先生定义为“两平夹一仄”。孤仄与孤平一样有悖于两平两仄交替原理,破坏了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整齐而鲜明的节奏感和声律美,故而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指出是“非律的”。

第三句“先”字和第四句“深”字,当仄却平,导致“孤仄”之嫌,特别是第四句“深”,距离句末最近,平仄要求更为严格,故检测提示:“深”可平可仄,建议用仄。“可平可仄”,基于“一三五不论”而言;“建议用仄”,基于距离句末越近,要求越严格。这充分说明了,“一三五不论”的平仄变格,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有效规避孤平、孤仄(前孤仄除外)、三平尾(三平首、三平中除外)三仄尾(三仄首、三仄中除外)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不论”。因为,存在孤仄加非对仗重复用字之嫌;且首句“三平中”,第三句“三平首”;所以,其二充其量也只能是“宽格”与非对仗重复用字的格律诗,在体裁形式上也不是无瑕可击的“标准律绝”典范!

当然了,古人在摸索格律诗平仄押韵规则过程中,难免受时代发展局限而“尝试突破”格律诗规则,不排除其特意做成七言八句古体诗的可能。即使视作组诗律绝两首,今人也不能以较完善明确的平仄押韵规则去苛求古人,但也不能盲目追捧古人不尽完美的瑕疵吧?格律即有格有律,大家都学古人“突破”格律了,还算是格律诗吗?意境好毕竟是思想内容的主观精华,代替不了体裁形式的相对完美。如果,意境好而忽略相应的体裁形式基本规则;那么,诗的体裁分类还有必要吗?

总之,格律诗意境是主观标准,受“三观”左右;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是客观标准,不受“三观”左右。思想内容与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永远都是评价文学作品的统一度量衡,对名人和百姓都一视同仁,岂能厚此薄彼,不加分析而盲目崇古讽今?今人宜与时俱进,取古精华,弃古糟粕,要不,难道大家学古人都穿古装,坐马车为时尚?

综上所述,唐代古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既非七律,也非“标准律绝”,而是有格律瑕疵的平水韵宽格七绝。

毛主席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今斗胆步韵,试以正格创新意境,尽可能规避原诗中的“撞韵”之嫌,力避“看”、“胜”等多音字及“绝”古入声字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阅读局限,使格律诗创作审美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追求大众化。检测结果截图如下,供各位探讨交流或创新意境赐玉添彩!

早春

七绝·七虞(平水韵)

岭头微雨润如酥,

草色遥披近却无。

尤爱一年春早际,

赛超烟柳满城都。

“城都”,即如今的大小城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圣是人,不是神仙,而况今人?今人尽可能保留古诗精华,力避体裁形式上的瑕疵,满腔热忱,鼓励各位步韵创新意境,追求形式完美,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吧!

其他网友观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平起平收的七绝的格律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我们先看句子的平仄。

四句每句内的第二、四、六字,都是平仄相反,也没有孤平。合律。第一和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反,也合律。第二和第三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粘连合律。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看、胜”二字,在平水韵中都可当平声字,而现代汉语中则为去声,应当加以区分。

再看押韵。

“酥、无、都”三字同在平水韵上平七虞韵部,因此押韵合律。

最后看对仗。

绝句是不要求出句与对句对仗的,作者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本诗不对仗,完全可以。

综上所述,本诗是一首中规中矩的格律诗。

其他网友观点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组诗,总共有两首。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第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时韩愈刚刚升任礼部侍郎,学问名声正如日中天,一切都是刚刚好的年纪。正逢上早春微雨,心情大好,约水部员外郎张籍出去踏春,估计张籍并不想陪他,推说自己老了,韩愈便写了这两首诗,来勾搭张籍陪他出去游玩。

韩愈是中唐诗人,承盛唐余韵,这诗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费心而得的。

内容简单,就不解了。我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看这首“之一”到底是律绝还是古绝。

一首诗是否格律诗,肯定得从格律诗的要求来对应。出律就不是律绝,而是古绝。

而格律诗中的绝句格式要求无非两点:平仄格式(替对粘),押韵。

平仄格式

绝句的平仄格式,是从首句格式来辨别。“天街小雨润如酥”,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第二字为平,尾字为平,这是一个平起平收的律句。根据平仄格律“对”、“黏”的规则,那么第二句的平仄要和第一句相对,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格律诗必须以平音押韵结尾,所以这里平仄不能死对,而是进行变化,得出第二句实际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看诗的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完全符合变化后仄起平收的律句格式。

根据“黏”的规则,第三句的平仄关系要和第二句相同,但是我们知道第三句是不押韵,而且是仄声收尾断句,所以平仄不能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完全相同,要发生一点变化,“仄仄平平平仄仄”,倒是和第一句完美相对了,这样和第二句也是相黏的。我们看诗的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处”,“仄仄中平平仄仄”,除了第三字可平可仄之外,其他字的平仄严和。

第四句要和第三句相对,那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了。“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字“绝”为入声字,但是首字平仄不论,所以这句平仄是“中平仄仄仄平平”。“胜”字为多音字,在这里发“升”音,不胜酒力的“胜”,是平声。第四句也是合律的。

整首诗除了偶有一、三位置(可平可仄)之外,严格符合平起平收的七绝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押韵

整首诗的韵脚“酥”、“无”、“都”三字都属于平水韵“七虞”部,皆是平声。

所以这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一就是一首律绝,而且是一首写得非常好的律绝。

我们再来看“之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这首诗的意思也简单:别说忙,也别说年纪大了,你就是没有少年般爱春之心。先去江边看看,柳色深了没?

同样根据首句“莫道官忙身老大”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得出整首诗的平仄格式为仄起仄收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一一对应,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了,除了“一、三、五不论”位置上的平仄变化,整首诗是合律的。

韵脚“心”、“深”押平水韵“十二侵”部,没有问题。

所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二也是一首律绝。

其实到了中唐,格律诗已经完全成熟,像韩愈这种文学大家,基本上在作绝句和律诗的时候都不会出律,即便是写歌行体,古风,单个句子也会自然地遵守律句格式。

这是音韵和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强调诗词的平仄押韵的标准,可能来错地方。毕竟随意抒发情怀,满足文学成就意识是大多数喜爱诗词人的共性。……专业的,有造诣的学识人士不必将普通的兴趣弄成高不可攀的独峰。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webp” />

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