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午时三刻问斩什么意思 为什么午时三刻开刀问斩

古代午时三刻问斩什么意思 为什么午时三刻开刀问斩

网友提问:

古人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午时三刻是几时呢?

优质回答: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常常会看到这个故事情节,就是当一个人犯罪时被判处死刑,朝廷官员往往都要等到午时三刻才处决犯人,所以他们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首”。

就算有时候时间未到,监斩的官员也很想早早的处置犯人,但还是要等到午时三刻才下令开刀问斩。

那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斩犯人呢?午时三刻又是几时呢?

在古代,之所以午时三刻才决定对犯人开刀问斩,这还是有原因的。

在如今,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但在古时候,人们却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说,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而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却又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而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称谓。

而“午时”则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之间,其中又以十二点为正点。

古代常说的午时三刻,其实是午正三刻,是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中午的11点45,或者是12点45。

下面来说说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阴气会很盛,为了压制这太盛的阴气,就需要在阳气最强的时候处决犯人,因为这样,阴气就会消散。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

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始终认为杀人是阴事,而不管被处决的人是不是罪大恶极和罪有应得,他死后,其阴魂就会来打扰监斩的官员,或者刽子手等人。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就选择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处决犯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显得很人道,是为犯人考虑的,就是为了给犯人减少被砍头的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一天中,人在午时三刻时的精力最低,感觉昏昏沉沉,有想睡觉的感觉。而此时刚好将他们斩首,正处于他们昏昏沉沉、相对不太清醒时的状态,如此就可减少他们的痛苦了。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时辰时刻说法,一天二十四小时,计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从子时起到亥时终。子时从晚上二十三时起到零辰一时止。午时就是日上的十一时到十三时止。一时辰两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时辰分八刻,一刻各占十五分钟,午时三刻,就是指午时辰第三刻钟,即十一点三十分到四十五分这十五分钟,就是午时三刻。四十五后到十二点就是午时四刻了。

古人为何会选在午时三刻问斩?这与阴阳学说有关,我国古人特重阴阳说,凡事都可分阴阳,重阴阳。天阳地阴,男阳女阴,日阳夜阴,面阳背阴,阴阳消长,阴阳互变,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冬至阴极阳生,夏至阳极阴生。子时阴极阳生,午时阳极阴生。依古人理论思想,午时三刻问斩,也体现自然之道,与人性之本。人生而为阳,死而为阴。在阳极之时问斩,极阳之气能压阴邪,阳极之后生阴,阳人死后为阴,阴生之后对阴有利,这也体现人性本善之理,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也就是120分钟,每个时辰分为三刻,自然古代的每刻钟即是40分钟了。

古代午时的化分是现在的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午时。从十一点算起,径过两刻后进入第三刻时,便是午时三刻了。如此推算,前两刻(八十分钟)过后才是第三刻,也就现在的午时十二点二十分钟后才开刀问斩。古人没钟表,多以滴水刻度或焚香记时,问斩时间上下会有个十分八分误差的。

那么,为什么选择午时三刻问斩?古人是讲究阴阳的。古人认为,自子时至巳时为阳,从午时至亥时为阴,人死为阴,为保行刑者不受冤魂侵扰,也为亡者便于登程黄泉路,所以选择了这个阳将尽阴才初的时辰,午时三刻!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将一天划为12时辰,又划分为100刻,每个时辰为8又三分之一刻。午时指中午11:00一13:00,午时三刻精确点就是11时43分一12时这段时间。

为什么此时行刑?

此时太阳当头,照下来阴影最短,死人是”阴事”,此时阳气最盛,可压制祛散阴气,为不使犯人死后鬼魂出来作祟,故在阳气最盛时的午时三刻开斩。

午时三刻问斩的是罪大恶极者,其他死刑犯午时问斩就可以了。

古代行刑一般在秋后执行,汉董仲舒有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春夏庆赏,秋冬刑罚,秋后问斩由此而来。

其他网友回答

古时的中国,将一天分为12时辰,一个时辰是今天的两个小时。那么怎么准确的知道1天12时辰?古中国人用漏。

报时的方法:暮钟晨鼓,夜数更,敲梆子打更(音jing)。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12时辰。子时是晚上的11点~1点,顺推,午时,就是白天的11点~1点。

现在的人称1刻是15分钟,古人是不是1刻也规定为15分钟?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个人主观地认为古人的1刻可能是30分钟。

那么古时的午时3刻,大约是今天的12点30分了。可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