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战败降卒数量是四十万吗 长平之战白起真的坑杀四十万赵军吗?

历史记载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战败降卒数量是四十万吗 长平之战白起真的坑杀四十万赵军吗?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将士的死亡,全怪白起和赵括吗?

优质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超级大战役,秦赵双方都赌上了国运,总兵力在80万左右,失败的一方将失去统一天下的资本,胜利的一方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经过三年角逐,最终赵国惨败,损失精锐达45万,一部分战死,大部分投降后被秦军活埋。

从战争经过来看,赵军主将赵括指挥失误,要负主要责任,秦军主将白起是屠杀的直接指挥者,也难辞其咎;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的话,双方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01:赵括主动出击,不全是个人行为

长平之战的爆发,说到底还是赵国抢了秦国的战争果实,才惹得秦国大举报复。秦国将领白起率领大军围攻韩国上党地区,上党首领觉得韩国无力救援,也不愿意归附秦国,就打算来个祸水东移,主动提出归附赵国,年幼的赵王在平原君赵胜的蛊惑下,利令智昏,居然真的接受了上党。秦国眼看到手的果子被人采摘了,恼羞成怒,出动大军准备硬抢,赵国不甘示弱,令名将廉颇带大军防守,长平之战爆发了。

廉颇主动出击过几次,可都是铩羽而归,不得已只好改变策略,采取了防守,按照他的打算: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必然跟不上,待他们消耗不起时,就会主动撤军。但是被摘了桃子的秦军很不甘心,决定狠狠教训这个胆敢抢食的家伙,硬是对抗了3年,结果赵国悲剧了:粮草消耗过大,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年轻的理论家赵括进入了赵王的视线,经过一番权衡,把他调到了前线,死马当活马医吧。

秦军听闻赵括来了,觉得自己的机会也来了,就偷偷换了主将,将绝世名将白起也调来了。在过去几十年,白起横扫韩、魏、楚,死在他脚下的冤魂已有几十万了,诸侯将领无不闻风丧胆,就算是老将廉颇来防守,也很难说抵抗得住,年轻的理论家赵括明显不是对手,几个月后,就全军覆没了。

赵括一改先前的防守策略,转向进攻,主要原因还是赵国消耗不起,后勤供应不上,到了不得不出击的时刻;至于被白起打败,也不能说他就是个饭桶,面对超级名将白起,谁敢说一定就能打赢呢?

02:白起下令屠杀降兵,有不得已的苦衷

赵括战死后,赵军20多万群龙无首,饥饿、疲劳折磨下,最后选择了投降,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投降后还是要死。世人大多归结于白起的冷血、无人性,但仔细分析的话,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秦国粮草也发生了危机。长平之战对峙三年,赵国消耗空了,秦国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凭空多出20多万张嘴,秦国根本填不饱他们的肚子。

其次,秦国损失惨重,20多万降兵万一吃饱了反叛,秦国承受不起。按照通常说法,赵军全军覆没,秦国也损失了一半的兵力,预计20万左右,为了动员百姓参军,秦王还亲自到河东去征兵,可见秦国消耗之严重。倘若这20多万降兵再次反叛(当时类似的事件不少),秦国还能应付得了吗?

再次,把他们放回去的话,过一段时间又会在战场相遇。倘若把他们放回去,既不符合白起的一贯准则,秦王也不答应:这些人回去后,休整完毕,不久后又会在战场相遇,打来打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后,战国后期,战争的形式、任务发生了改变。秦昭襄王采取了范雎的建议“远交近攻”,战争的目的从攻城略地转向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和春秋时期的“尊王称霸”模式有本质的不同。

虽说白起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毕竟杀降不祥,尤其是空前的20多万降兵,太过残忍了!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大量士兵被屠杀,不全是赵括、白起的责任,主要原因还是形势逼迫所致。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爆发了无数场的战役,列国纷争。各国之间总共打了上百年。在众多的战役中,长平之战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最后的结果就是秦军胜赵国败。随后秦军又坑杀了40万赵军,仅放回来十几个孩童和老人。从此让赵国一蹶不振再无男丁(青壮年)震惊中原。

有很多人把锅甩给赵括,其实在小编的眼里,他只是赶巧罢了。长平之战考验的不是战术战略而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众所周知双方部队百万对峙,而秦军则是力求速战速决,秦军粮草不多。而赵军这是在本土作战占相对性的优势。可是为什么会败?难道真是赵国无能,白起战神?其实就是国力上的问题。如果当时赵王运用继续用廉颇的话,耗能把秦军耗死,可是赵国的国力可耗不过秦国。这就是为什么赵王在后期用赵括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力求速战,赵国国内已经完全支撑不住这场战争了。

赵军战败以后,秦军屠杀赵军我觉得有以几下原因,白起不得不这么做啊!在小编眼里我觉得秦军并不是残暴而是不得而为之,双方的国力已经严重透支,秦国运来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来养活这么老多的战俘,如果真要从秦军的口中扯下一半量来给赵俊的话这是要出大问题的。如果又对赵军不管的话,这可不行!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整整40万人。要闹起来的话,对秦国可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全部杀光,还节省不少粮食。

第二点就是观点的问题,在六国之间的战争理念中,秦国要统一全国,但是在过去的理念里,战俘是不能杀的还必须养着,如果交够赎金可以赎回去,这也就产生了掠地而不伤人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有人道主义但对于国家之间这是一个障碍,因为敌人会有机会翻盘!人口不受损失,那么战斗力就永远不会下降。所以秦军奉行了掠地又杀人的政策观点,彻底让其他国家毫无翻身可言。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武力威慑,震慑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明白跟秦国作对的下场,让其他国家臣服于秦国。极大缩减秦国统一中国的时间。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是!

赵军被秦军包围,断粮四十多天,赵括不想坐以待毙,于是组织剩余部队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杀。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长平之战四十万人被坑杀的惨剧,从来不是白起或者赵括一人能够决定的,而是由秦赵两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长平惨案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一就是赵军的战败,如果赵军不败,四十万将士也就不会被迫投降,也就不会被坑杀了。

其二就是秦国的决定,面对赵国如此庞大的降卒,秦国自然要选择一个处理办法。如果秦国不选择坑杀赵军,赵军也就不会被坑杀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赵军的失败,而秦国的坑杀呢?

其实具体来讲,就是缺粮。

赵国缺粮,直接导致战争失败

其实公元前260年的赵国,名义上是当时一流的军事强国,但实际上在武灵王死后,赵国的发展便走入了困境,到了孝成王在位之时,其实综合国力早就比不上如日中天的秦国了。

所以赵国大将军廉颇在初战失利之后,便果断的选择坚守不出,希望可以凭此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只要秦军一露出颓势,便可以顺势进军,一举击败秦军。

可廉颇是万万没有想到,先被拖垮的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人吃马嚼,每日粮秣消耗巨大,赵国有点支持不起了。

结果在这种时候,秦国又使出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一方面假意与赵国议和,绝赵国于列国;另一方面却偷偷以白起为帅,继续向长平增兵。

被摆了一道的赵国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在长平作战。

但此时的赵国粮秣匮乏,无力再与秦军僵持,只能改变坚守之风,力求速战速决。

而赵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初出茅庐的赵括,又怎么能是不败神话白起的对手?赵军的失败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那么说赵军的失败全是赵括的责任吗?

作为主将,赵括的责任自然不可推卸;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赵国后勤资源的短缺,导致赵军不能在最正确的时机出兵。在赵王决定速战速决的时候,长平之败便注定了。

秦国缺粮,直接导致四十万降卒被杀

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其实也是损失过半的惨胜。

赵军虽然被坑杀四十万,但秦国至少也有超过二十万的兵马埋骨长平。为了补充兵员,秦昭襄王甚至已经开始征发十五岁左右的孩童入伍了。

而且秦军与赵军不同的是,赵军不过是前260年才开始战争,但秦军却是在公元前262年就已经出兵了,截止到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军这一仗已经打了三年之久了。饶是秦国底蕴深厚,也架不住这么折腾。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白起趁势灭赵,却遭到秦昭襄王拒绝的原因。

本来秦军自身粮食都不够吃,再来这四十万张嘴,岂不是要把秦国吃垮了?所以从粮食供应这个角度来看,赵国降卒就不能留。

那若是把降卒放归,那这长平之战岂不是白打了?

那么不放回去,又不给饭吃,这四十万人早晚要作乱。

所以结合种种因素,杀之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又不费粮食,又能重创赵国。

综上所述,长平惨案的发生,不能完全归罪于白起或赵括某一个人。是那个时代特殊的情况导致的。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的背景

长平之战之前,秦国攻打韩国,韩国不敌,被迫割让上党求和。

然而上党军民无法忍受秦国暴政,主动献地与赵,秦军攻城,赵国却捡了一个大便宜。

当是时。天下只有秦赵两强。秦昭襄王早就想和赵国一决雌雄了。赵国接受上党,这就是一个天赐良机。

随后秦将王龁率兵数十万攻取上党,并想借机,攻下邯郸门户长平。将赵国变成砧板上的鱼肉。

随后赵国派遣廉颇为将固守长平。

秦国劳师远征,补给多有不便,秦军必然想要速战速决。然而赵王却不想与秦国正面交锋。同意了廉颇以逸待劳的退敌之策。

随后便僵持了长达三年之久。天下大旱,赵国先撑不住了。

对秦策略转守围攻。如果继续守下去的话,秦国还没有退兵,赵国将士都已经饿死了。索性奋力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廉颇心中并没有攻敌之策。在他心里最佳策略依然是固守退敌。

(打是没办法打的。唯有固守,只要比秦军多坚持一会儿,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非要进攻就相当于用整个国家去博取一个完全没有把握胜利的赌局)

最后赵王拿廉颇无法,平原君赵胜力荐赵括为将替换廉颇,秦相范睢又使用反间计,又听闻战神白起病重,最后赵王启用赵括为将。

赵军转守为攻。秦军则偷偷撤下王龁任用白起为主帅。

赵括指挥10万骑军进攻秦军。白起诈败,赵括率领赵军倾巢而出追击白起。白起又命两只部队,穿插到赵军后方,阻断了赵军的退路。而后将赵军层层包围。46天后赵军投降。随后40多万赵军被白起坑杀。

总结

从上述背景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赵王刚开始一直在求稳。秦王则力求决一死战,不把赵国打残誓不罢休。正面打廉颇又不听君命,也没有退敌之策。防守又没有足够的粮草。最后才被迫转守为攻的。结果却被白起包了饺子。

怎么看横竖都是死。最关键的是赵国外交上的失败。从头至尾,赵国一直在孤军奋战。天下列国,又畏惧秦军的报复。不敢助赵,1对1硬钢。赵军是很难打败秦军的,更何况秦国还有战神白起。胜利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

所以,我只能说这是天意。谁都没有错,这是历史的选择。

关注我,就告诉你生活的萝卜是什么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