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为什么要带上樊於期的头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自刎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要带上樊於期的头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自刎

网友提问: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优质回答:

樊於期的故事比较复杂,待笔者细细说来,诸君读后,当知他为什么不惜自己的人头,也要助荆轲刺杀秦王了。

第一,樊於期本是与王翦、蒙骜齐名的秦国大将

据史家考证,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那么,桓齮是什么人呢?他是秦国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曾一度与王翦、蒙骜并驾齐驱。

公元前236年,秦国大举伐赵,秦军兵分三路,三员大将分为是桓齮、王翦、杨端和。此役桓齮表现卓越, 他与杨端和联手攻克赵国军事重镇邺城。两年后(公元前234年),桓齮更是春风得意,出任伐赵远征军总司令,此时他的名望及地位,应该是在王翦之上。桓齮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桓齮围城打援,大破赵军,取得歼敌十万的伟大胜利。如果不是后来败于李牧之手,桓齮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代名将。

然而,既生瑜,何生亮。李牧的出场,不仅桓齮的胜利如黄梁一梦,更是让他身败名裂。在取得歼灭赵军十万的伟大胜利后,桓齮春风得意,一路向北挺进,进攻赤丽、宜安二城。此时赵国已在生死存亡之秋,赵王不得已之下起用被闲置许久的李牧。遇到李牧,桓齮是倒了八辈子霉。李牧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史记》记:李牧“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第二,桓齮为什么要逃跑,还要改名换姓?

对于秦军这次惨败,史书未提及伤亡人数。以我的推测,秦军损失不下十万人。

有两个理由:

第一,李牧战后受封赵国的武安君。在此之前,秦国名将白起曾被封为武安君,显然赵国把李牧视为与白起平起并坐的战神。当年李牧歼灭十余万匈奴大军,也没有被封为武安君,可见宜安之战的战绩,绝不逊色于他在北方围歼匈奴之役。

第二,桓齮在这次惨败后,竟然弃军而逃,不敢返回秦国。要知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在此之前,秦将胡阳在阏与之战中也败给赵国的赵奢,失败后胡阳并没有逃亡,为什么桓齮要逃亡呢?这只能说明桓齮输得太惨了。在此之前,桓齮曾歼灭十万赵军,如果自己损失在十万之内,也只是输赢相当,并不需要逃跑。可见,这次桓齮损失可能要远超十万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虽然有过几次军事失利,但绝没有一次输得这么惨。而且,此时六国均已衰微,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秦国相匹敌,而桓齮却遭此惨败,岂非颜面全无。

桓齮什么要逃亡,这个我们不好说。秦法虽然严厉,但说秦王会因为桓齮的失利而处死他,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秦国没有这种先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桓齮肯定难逃惩罚,起码兵权没了。比如胡阳在阏与之战之后就消声匿迹,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了。对此,桓齮显然是不甘心的,所以他选择逃往东方,希望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桓齮没有想到,他的逃亡,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门之祸。

第三,樊於期逃到燕国,为燕太子丹所收容

自宜安战败后,桓齮抛弃军队,独自逃往东方,来到燕国,并改名为“樊於期”。

他为什么选择燕国呢?

几个原因:

第一,燕国邻近赵国,樊於期从赵国向东逃亡,第一站就是燕国了;第二,燕国与赵国是敌人,在此之前,两国已经打了十几年战争,樊於期逃到燕国,不用担心赵国的报复;第三,当时燕国太子丹正在广揽豪杰志士。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就找到燕太子丹,太子丹十分高兴,盛情款待,推为上宾。然而,太子丹的老师鞠武却十分担心,他认为收留樊於期十分不妥,如果秦王得知樊於期逃到燕国,势必要责罪于燕国,那就大祸临头了。于是鞠武便向太子丹建议,不如把樊将军送到匈奴那儿去,以免秦国有攻打燕国的借口。

对于鞠武的建议,太子丹不以为然,他认为:“樊将军穷途末路,前来投奔于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压力而弃他于不顾,把他送到匈奴那儿去呢?老师您还是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鞠武答说:“您这是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往火坑里跳。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却置国家安全于不顾。像秦国这么一个狞猛枭鸷的国家,势必会残暴地报复燕国的。”然而,太子丹仍坚持己见,收留了樊於期。

第四,灭门之祸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自己在秦国的家人却惨遭灭门之祸。

据史记的《刺客列传》所载,樊於期逃亡后,他的父亲及族人都被秦王嬴政下令处死,同时,秦王还高额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赏钱是黄金千斤以及封万户侯,可以说是当时最高赏金的一道悬赏令。

为什么秦王嬴政要杀掉樊於期全家,以及悬赏购其人头呢?

这就要说说秦国的法律制度了。

如果樊於期(或桓齮)只是战败而回,被免职是大概率的,被杀是小概率的,其家人连族诛是不会的。秦王嬴政还是比较会用人,擅杀大将的事比较少,后来伐楚大败而回的李信,也没有被杀,甚至还继续留用军中。但是,樊於期一逃亡,性质变了,不仅仅是战败的责任,而是叛国行径。对于叛国者,秦王嬴政就丝毫不手软了。

比如说,公元前239年,秦国发生成蟜叛逃赵国的事件。秦王怎么处理的呢?他马上派大军镇压叛军,不仅杀掉成蟜,“军吏皆斩死”,成蟜的部下军吏全部被斩杀。樊於期吃了大败仗后,畏罪潜逃到东方,在秦王看来,就是叛逃。秦国律法对叛变者处置极为严厉,株连甚众。三族是逃不掉的,就是对叛逃者的父族、母族、妻族都要杀掉。

秦王不仅杀掉樊於期的家人,还高额悬赏其人头,因为樊於期的地位绝非一般。我从各种史料分析,在叛逃之前,樊於期(或桓齮)的地位,是在王翦之上,因为王翦都没当过伐赵远征军的总司令。

第五,樊於期什么要把自己的脑袋借给荆轲?

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刺客找到了,就是荆轲。但是要见秦王,不是容易的事,得有见面礼,荆轲提出来,要有两个见面礼,一个是燕国地图,一个是樊於期的脑袋。

对于地图,太子丹答应了,但是对于樊於期的脑袋,他却拒绝了。但是,缺了樊於期的脑袋,荆轲的计划就实现不了。因此,荆轲决定自己去见樊於期。

荆轲私底下安排与樊於期的见面,一见面就说:“秦国对待将军,可谓是太残忍了,您的父亲、宗族都被处死。不仅如此,秦王还以黄金千斤,封户万家求购将军的首级。您打算要怎么办呢?”

这一番话,触动到樊於期内心的痛处,他仰天而叹,禁不住流泪道:“我每当想到这件事,就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到报仇的办法。”

荆轲说道:“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报仇雪恨,将军意下如何?”然后他说了自己的计划:“我想以将军的首级呈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接见我。到时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猛刺其胸,除掉这个暴君,到时将军大仇可报,而燕国也可以一雪前耻了。”

樊於期听明白了,荆轲要借他的脑袋一用!

当初樊於期逃亡时,恐怕没有料到家人的遭遇那么悲惨。对于什么叫叛变,不同人恐怕有不同看法。樊於期可能认为自己战败出逃,只是无颜见人罢了;而秦王却认为他是叛变,族诛其家。惨遭灭族后,樊於期与秦王之仇不共戴天,可是自己怎么报仇呢?如果能报仇,就算搭上自己的命,他也愿意。如今荆轲要借自己的脑袋刺秦王,倘若能用自己的脑袋换取秦王的脑袋,那也算值了。于是他平静地对荆轲说:“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愤恨得连心都碎了。今天有幸得先生赐教,后事就拜托您了。”说罢樊於期挥剑自刎。

知道樊於期故事的前前后后,对于他主动送上人头,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其他网友回答

樊於期这个人充满争议,由于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以及楚汉争霸4年战火肆虐,导致大量文章典籍失传,这就导致汉代之前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一点也是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的动力来源之一。

历史书籍的大量断层,导致战国时代的很多故事都无法考证,其中就包括桓齮的最终去向和樊於期的来历,比如说名头很大的秦将麃公仅在卷城斩首3万赵军一战成名,就再也没有任何记载了!麃是地名、公是爵位,这个爵位是非常高的,麃公应该是地位非常高的人,可就这样一个人连正规的名字都没有记载!

关于樊於期的记载也是这样,有史家说他深信吕不韦“进妾盗国”的传闻是真的,因此策动驻扎在上党郡的嬴成嶠拥兵叛乱,最后兵败逃亡燕国;

如果只是这样准确的记载也就算了,但还有史家认为,嬴成嶠虽然兵败被杀,但作为其帐下大将的樊於期并没有受到牵连,仿佛是完全和嬴成嶠叛乱没关系一样。

此后的10多年里樊於期仍然受到重用,屡次领兵作战,还杀死了赵国的大将扈辄,斩杀10万赵军,最后在肥下败给了赵国名将李牧,因害怕被追查兵败的责任而逃亡燕国避难,最后被刺客荆轲说服自杀,献出头颅帮忙刺杀秦王。

如果只是这个记载咱也能接受,但史学家笔下又出现了一个人物,这就是桓齮,桓齮被认为是秦国大将,曾一度碾压了王翦的地位,扈辄和那10万赵军都是桓齮杀的,最后败给李牧的也是桓齮,逃亡燕国并献出头颅给荆轲的也是桓齮,只不过他改了名字叫樊於期。

不管是曾经的秦国第一战将,还是痛恨吕不韦窃国的正义将领,樊於期这个人物都不像是怕死之人,他更像是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悲情人物,一个敢打敢拼的热血男儿。

如果樊於期是那个痛恨吕不韦和嬴政窃国的将领,斗争失败后客居燕国的他,肯定是不怕死的,要是怕死他就会像王翦、杨端和那样老老实实当个将军,一个怕死的人怎么可能跟着17岁的嬴成嶠带着5万人造反呢?敢这么干的人肯定是个敢打敢拼不怕死的人。

而且,毕竟樊於期的家人都被害了,活着的信念就是复仇。但在秦国一强独大、各大诸侯国都躺着等死的大背景下,樊於期即便是被拜为燕国上将军,他除了借酒消愁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将自己的头颅赠给荆轲帮他刺杀嬴政是唯一的选择,毕竟当时秦相吕不韦已经饮鸩酒自杀,他的仇人只剩下嬴政。

或者,樊於期是改了名的桓齮,这个大秦曾经的第一战将(绰号小白起),一战斩首10万赵国主力,因为一次战败就输光了所有,还被嬴政杀光了全家,这就好比白手起家的超级CEO因一次失败就只能回家种地,那种痛苦是个人就死的心都有了,怕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樊于期剧照)

樊于期 是?原先?秦国的将领?,叛逃?他国?。秦国?深?恨之?。

燕?太子丹?要?给?秦国礼物?,一是?山河?领土?贡献?,二?是?秦国需要的?叛军将领的?头?。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元首?都?痛恨?蟠桃的人?。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

他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

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其中荆轲与樊于期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杀害樊於期,便自已去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将军,可谓是十分恶毒,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眼下又重赏缉拿将军,要怎么办呢?”

樊於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说:“我每想到这些,真是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荆轲说:“今天我有个计策,能解燕国的忧患,又可报将军之仇,你看怎么样?”

樊於期问是什么计策,便说:“我愿得到将军的头去献给秦王,秦王肯定开心地见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这样将军报了仇,燕国被凌辱的仇也报了 。将军岂有意乎?

樊与期剧照)

樊於期卷起袖子,露出右臂,(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表示愤慨),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

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畏强暴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

明代的何景明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在百姓心里都认为樊於期将军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只可惜,荆轲刺秦不成,樊于期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不过,樊于期可以说是挺讲义气。一方面,燕太子丹对于他厚待,他渴望报恩。二来秦王杀樊家所有的人,他对秦王深恶痛绝。

以上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编辑,谢谢大家。

历史的车轮滚滚,仅参考。

(图来自网络,侵删。)[呲牙][呲牙][呲牙]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晚期,越来越呈现秦国一家独大的趋势,也越来越出现秦国统一天下的苗头,东方六国不是像韩国、赵国一样疲于应付秦国的入侵,就是像齐国一样麻木地等死,在战争中,东方六国任何一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

在这种趋势之下,位居北方的燕国太子丹开始担心起来,尤其是韩国和赵国相继被秦国灭亡之后,秦军占领了韩、赵全境,原本与秦国并不接壤的燕国,开始与秦国直接接壤,并且随时感受到秦国兵锋的威胁,于是燕国太子丹策划了一起战国晚期最著名的行刺,这就是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

荆轲

太子丹很早就与秦王嬴政相识,秦王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当过质子,嬴政也是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并且在赵国生活到9岁,当时的燕国太子姬丹也在赵国当过人质,因此两人相识,后来嬴政成为秦王后,太子丹还到秦国当质子,但是秦王嬴政对太子丹并不友好,于是太子丹逃回燕国,计划报复秦国,再加上秦国灭亡的韩国和赵国,太子丹开始寻求一种战争之外的方式报复秦国,于是就想到了刺杀。

太子丹求助于自己的老师鞠武,鞠武给太子丹介绍了一个叫田光的侠客,田光给太子丹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肯定能成事,这个人就是荆轲,太子丹曾经叮嘱田光不能泄露这事,于是田光就去找荆轲,告诉荆轲太子丹要与商量一件国事,然后田光要求荆轲去见太子丹,之后田光就自杀了,田光的自杀是为了既是为了让荆轲去见太子丹,同时也是彻底为太子丹保密,以显示自己的忠烈。

燕国太子丹

之后荆轲找到太子丹,太子丹对荆轲说出准备谋划行刺秦王的事,起初荆轲并不同意,因为谁都知道,行刺秦王是一件有去无回的任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次自杀性的任务,荆轲去行刺秦王,无论成功与否,他都是不可能活着回来了,但是太子丹执意要求,荆轲只好答应。

随后太子丹拜荆轲为上卿,让他住最好的房子,给他很多金钱财宝、豪华车马、美女,让荆轲享受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希望荆轲能够成功谋划并执行这个行刺任务,但是行刺秦王何其艰难,荆轲很长时间没有行动,但是太子丹每天都来拜见荆轲,希望荆轲想出办法。

于是荆轲提出送秦王嬴政两件宝物,以换取嬴政的接见,这是外国使臣唯一能够见到秦王的办法了,前提是这两件宝物能够让秦王嬴政感兴趣,这两件宝物就是:一是燕国督亢地图,二是秦国通缉犯樊於期的首级,燕国的督亢地图太子丹可以很容易得到,那么樊於期的首级从何而来?为什么樊於期是秦国通缉犯呢?

秦始皇

这还要从樊於期的经历来说,樊於期在历史上被认为与桓齮是同一个人,原本是秦国将领,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是随秦王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一起率军攻打赵国,这一年还是公元前240年,但是赵国没打成,樊於期在战争前劝成蟜反叛秦王嬴政,理由是嬴政不是秦王亲生儿子,成蟜你才是秦王嫡子,才应该继位为秦王,现在手握重兵,是很好的机会。

于是成蟜就同意了,于是率军反叛,秦王嬴政与吕不韦派出大将王翦率军平定了成蟜的叛乱,也许是樊於期在此次叛乱过程中隐藏得比较深,秦国并没有处罚樊於期,而成蟜则兵败逃到赵国了,而樊於期继续在秦国效命。

三年后,樊於期率秦军攻打赵国,并杀死了赵国将领扈辄,又过了四年,樊於期率军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不敢回到秦国,于是逃到了燕国,被燕国收留,还被拜为大将军,秦王嬴政听说这事后,把樊於期定为通缉犯,杀死了樊於期所有留在秦国的家属与宗族,并且悬赏一千金扣拿樊於期。

樊於期

当荆轲向燕太子丹请求这两样宝物时,太子丹说地图好办,但是不愿意把樊於期的人头交出来,然后荆轲亲自去找樊於期,并告诉樊於期他要去行刺秦王,只缺一样东西,就是你的首级,樊於期听到了荆轲的话后,就自杀而死,把首级献给了荆轲。

那么问题来了,樊於期历经千辛苦,并且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家属和宗族成员,才独自逃生,为何荆轲一句话就能让樊於期生杀呢,樊於期的自杀是自愿的,还是荆轲有所隐瞒?

先看看樊於期是个怎么样的人?

樊於期在秦国干了几件事:1、蛊惑公子成蟜谋反。2、战败后逃亡。光是第一件事如果被查出来,就足够樊於期灭族的了,樊於期蛊惑成蟜谋反,肯定是非常怨恨吕不韦或者秦王嬴政,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做,而樊於期在战败后独自逃走,说明他就是准备不顾家之人,导致自己的家族全部被杀。

荆轲面见秦王

秦国将军战败并没有杀头的先例,像秦昭襄王时期的五大夫王凌,邯郸之战中惨败,秦王嬴政时期的李信,攻楚之战惨败,都是损失惨重,也没有被杀,樊於期战败逃走可以肯定并不是战败本身,而是他担心自己曾经参与成蟜谋反的事败露。

樊於期如果是一个忠烈之人,他当初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妻儿老少、整个宗族而逃走呢?逃到燕国,等于是叛国行为,这与打仗战败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他在当初直接自杀不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宗族和家属生命安全了吗?何必逃到燕国呢?

所以樊於期并不是一个忠烈之人,只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只为了自己活命,而放弃了整个家族和亲人,再加上他蛊惑成蟜阴谋推翻秦王嬴政的行为,他实在算不上什么忠烈之人,他要不然与秦国有着深仇大恨,要不然就是秦国得罪了他,要知道一个秦国将军从底层依靠军功爵位制升上来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荆轲行刺秦王失败

但是,史书上说樊於期是自杀,他确实是自杀的,但是,樊於期的自杀并不是多么大义凛然,而是走投无路之下的自杀,秦国是他的敌人,到处通缉他,现在荆轲告诉樊於期要他的首级去打开进入秦国的大门,那等于是燕国默认了这种行为,等于燕国也容不下樊於期了。

樊於期的死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田光的死有些类似,像燕国太子丹发起的这项行刺是要绝对保密,如果你不参与,就只能是死,虽然太子丹没有明说,但是像田光这样的侠客是这样理解的,包括荆轲,而且自古以来燕国和赵国一直有很多热血的人,但是樊於期是秦国人,即不是燕国人,也不是赵国人,樊於期是在走投无路之下的绝望自杀,天下虽大,但已经容不下了樊於期了。

他能去哪里呢?韩国和赵国已经被秦国所灭亡,燕国因为要行刺秦王也容不下樊於期,东方六国只有齐国、楚国和魏国了,可是天下事到这个时候已经明朗了,秦国统一天下是趋势,到时候还是个死,不如成全荆轲了,还有点用途,说不定荆轲还能报仇,所以樊於期自杀了,死得很绝望。

其他网友回答

借着野史,重点说一下秦王嬴政为什么非得要樊於期的人头?怎么就恨他恨到了牙根痒痒的地步?因为除了他投降了敌人之外,还有个更隐秘的原因。

荆轲刺秦有三件宝贝:督亢地图,徐夫人匕首,还有樊于期的人头。这三样宝贝都是燕国的镇国之宝。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嬴政也算是下了血本。

第一件:督亢的地图。

这个地区大概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涿县附近。

都是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正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

而根据尔雅和周礼中的记载:督为正中央督率四周含义,亢为咽喉的含义。督亢便是正中央的咽喉部位。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这也是荆轲三个要求中最重要一个。这份厚礼才可能得到秦王的召见,才能够实施下一步刺杀秦王的计划。

2.徐夫人的匕首

徐夫人是一名铸剑师,但他并不是个女的,它的名字就叫徐夫人。

铸造的这把匕首后人曾经叫他残虹,是中国古代十大匕首之一。

这把匕首是由天上的陨铁铸造而成,讲究一个削铁如泥。加上给他涂了毒药,是见血封喉。

说点野史:后来荆轲刺秦失败,嬴政将这把匕首请了秦国最好的铸剑师,重新糅合改造成了一把渊虹剑,赐予了当时的护驾有功的盖聂(野史中还曾经说这个盖聂是荆轲在易水边一直等的那个刺客,准备和盖聂一起刺杀秦始皇的)

3.樊於期的人头。

樊於期曾为秦国将军,后兵败于赵国的李牧。他就畏罪潜逃到了赵国。

是不是说就因为他叛变了革命,所以秦王嬴政就把他的家人全给杀光了呢?

我们深究历史,还会发现赢政和他还有以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秦始皇的出身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他可能是吕布的儿子。这传说的源头就在樊于期这里。

他曾经对嬴政的弟弟成矫说:如今的秦王并不是其先皇的亲生骨肉,只有你才是嫡子。

且将这件事情写到了一篇檄文上,公布天下四下传播。

当时秦王嬴政也当政只有七年。后来成蟜也借此借口叛乱,秦王赢政派王翦领兵十万讨伐,血战之后才平定叛乱。

这件事之后,秦王并没有杀樊于期,而是继续让他领兵任秦国将军。

一直到秦王14年。樊于期带兵攻打赵国,面对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于期不敢回秦国,叛逃燕国。并被燕国拜为大将军,秦王这才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死。

所以说秦始皇嬴政要他的人头是国仇家恨,更是自己信任的一个人,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后的恼羞成怒。

当荆轲来劝说樊于期,要用他的人头来靠近秦始皇来刺杀时。

樊于期的内心是没有一点波澜的,他本就是一个早该死的人。他抹黑了秦王,但秦王以德报怨,继续让他带兵打仗。

可千不该万不该兵败投降,只是投降还情有可原,但投降后没有骨气做了敌方的大将军,本来就是人人得而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