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剧情详解结局 电影小偷家族深度分析

小偷家族剧情详解结局 电影小偷家族深度分析

《小偷家族》今年5月在法国拿下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约等于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足见这部电影的含金量。

而本片导演是枝裕和,更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凭借《距离》、《无人知晓》、《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小偷家族》先后五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四次金棕榈奖提名后,终于用《小偷家族》抱得奖项归。

关于是枝裕和的前情提要

熟悉是枝裕和的朋友们请直接下滑到第二部分。

1962年6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的是枝裕和,在87年毕业之后,很快就加盟了TV MAN UION制作公司,主要拍摄电视纪录片。但当他真正进军剧情长片后,其职业生涯才开始了重头戏:一部部电影,一个个故事,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着眼于日本无人知晓的家庭与社会,铺垫着他自己的世界与人生。

是枝裕和1995年的首部剧情长片《幻之光》,荣获威尼斯影展的竞赛入围以及其他影展奖项,被认为是90年代中最好、最细腻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讲述了爱、解释不了的失去,以及希望与重生,在我看来,这就是是枝裕和宏图中的生死观。

1998年,其第二部剧情长片《下一站,天国》在电影节首映。这部电影虽未在戛纳等大型国际电影节有所收获,但其依旧被观众所认可。如同《幻之光》一样,它继续讨论着生死,讨论着亲情。但看完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叹的并非电影所示——生命中让人难忘的时刻,而是感叹是枝裕和在其中打造的电影观。

2001年,是枝裕和凭借第三部剧情长片《距离》,首次闯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拿到金棕榈提名,从此开始了戛纳电影节的漫漫征程。

三年之后2004年,他再次拿到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无人知晓》,这是一部聚焦于四位被母亲遗弃的小孩生活的电影,大量无声而恬静的镜头,仿佛是心中无声的哭诉。观影完,我就如影片中的孩子,未落一滴泪,因为已心痛到无法呼吸,哪还有力泪湿眼眶。是枝裕和聚焦关注底层家庭的特点在此尤为显著,我称其为“阶级观”,不起眼角落里发生的悲剧无人知晓。

2008年《步履不停》,是枝裕和依然瞄准着生活。电影台词即可表达电影的用意:“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却总是慢半拍。”“每个人都有一首一个人偷偷听的歌。”由平静的渲染、恰到好处的长镜头以及再平凡不过的对话组合而成,揭露了最真实的生活。

2013年的《如父如子》让是枝裕和第三次拿到金棕榈奖提名——一个简简单单抱错孩子的故事。是朝夕相处的感情珍贵,还是血脉相连的羁绊重要?这种八点档的狗血剧情拍成了金棕榈提名,只能感叹导演的功力之深。结局释怀之时,观众也随着孩童的欢笑声放下心中大石。

2015年的《海街日记》又一次拿到戛纳金棕榈提名,也是最后一次“陪跑”。三姐妹邀请同父异母妹妹一起住的故事,电影花大量篇幅描写生活的边角和细节,平淡到无法以言语形容,但又能从中咀嚼出人生的况味,典型的是枝裕和风格。

接下来的作品《比海更深》是2016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我到这个年纪,还没有爱过谁比海还深,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啊,即使这样也得开开心心的啊。”依然承袭者前作一直探讨的话题:家庭与血缘关系。而是枝裕和也直言,他拍电影就是在赌博。

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一改往常的画风,口碑遇冷,也并未进入戛纳,但一向集导演、剪辑、编剧于一身的是枝裕和,凭借这部电影斩获了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辑、最佳剪辑等大奖,这也是日本对于是枝最大的肯定。

06年《花之武者》、09年《空气人偶》、11年《奇迹》、12年《回我的家》、15年《石碑》等未看过,在此不做讨论。

是枝裕和用《幻之光》讲生死观、《下一站,天国》讲电影观、《无人知晓》讲阶级观、《如父如子》讲家庭观、《第三度嫌疑人》讲正义观,其实每部电影都交相辉映、相互牵绊。

他把自己的观念浸染在每一部作品中,这也可以说是枝伟大“宏图”的构建。

终于在院线相见

《小偷家族》是继《第三度嫌疑人》后第二部在内地上映的是枝裕和电影。

早前在上影节一票难求,被追捧为是枝的“封神之作”,随后又在内地定档,热度空前,是枝裕和激动地写下亲笔感谢。

然而直到上映第三天(周日)的下午,国内票房才踉踉跄跄地破了4000万,与爆棚口碑之间的落差实在是有些大。

让人不禁喟叹,想票房高必然得迎合大众,而在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依然是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直给的情感煽动,这种克制的、细致的、甚至有些沉闷的片子,只有不忍直视的排片场次和寥寥的上座率。

但无论如何,二刷之后,还是推荐大家去影院支持一下。有些电影一旦错过,可能再没机会在大荧幕上相见了。

《小偷家族》的剧情,跟是枝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并不花俏。

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五口”,几乎过着靠商店偷盗而生的日子,某天见到一位满身伤痕的女孩并收留了她,从此成为了“一家六口”。但很快,意外随之而来,这个底层家庭的秘密,或将暴露无遗。

简单朴素的剧情,如何夺人眼球?

是枝裕和以人物为轴,将6个主角的故事线精巧地串联汇聚,再悠悠地回溯各自的过去。叙事信息量比以往更庞大也更隐晦,保留了自己的风格,依旧以家庭作为微小的切口,却囊括了更多的社会议题,拿下金棕榈绝对实至名归。

接下来就来说说——

几条人物主线背后的细思极恐

1.  “妹妹”友里

“家”因她而完整,也因她而崩塌

友里是一位被父母生理上虐待、心理上遗弃的小女孩,被原本的“一家五口”所收养,改变了家庭的走向。

友里的出现让信代真正获得了救赎。

信代在友里身上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救她、爱她就像帮助当年的自己。

友里的加入让翔太学会分享和牺牲。

从一开始敌对的态度,认为妹妹分走了父亲的爱和关注,到后来友里对祥太产生了依赖,翔太开始频繁思索偷盗到底对不对,最终甘愿自己被抓来拯救友里,从而导致家族秘密暴露于世。

可能是妈妈的私生子

港版友里父母吵架时,父亲提到一句“谁知道是跟谁生的野孩子”,质疑友里并非亲生,母亲也并未反驳,只是说“你以为我想把她生下来吗”,内地公映版中未翻译这句。

当然,家暴的罪责还是在于施暴者自我的无能和软弱,但这个隐晦剧情也给出了友里被父母厌弃的部分原因。

2.  “母亲”柴田信代

受过母亲和丈夫的家暴

当“奶奶”询问友里伤情之时,采用了浅景深镜头,将焦点置于对话远处的“母亲”信代——百般复杂的表情,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在确认友里父母有暴虐情况后,决然地“收养”了友里。

浴室戏中,信代右手与友里有同样的烫伤伤疤,且都在手臂内侧,工作时是不可能烫到这个位置的。

还有一处是信代感叹“按道理被认为不该生出来的孩子是不会去关心别人的啊”,此处阿治怔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哦,你说友里呀。”阿治的第一反应大概以为信代在说自己。

结尾,警察在问话中提及“小孩都需要她的亲生母亲”,信代立即嘲讽“那只是母亲自己这么想吧。”

至于丈夫,信代与阿治联手杀死丈夫,却被法院判定为“正当防卫”,可见信代丈夫也是有暴力倾向的,甚至可以猜想存在长期施暴行为。同时也能解释信代被长得不行话又多,但特别温柔的阿治吸引的原因。

从事过情色业

信代被洗衣店辞退后,阿治提及“干回老本行”开个店,信代风韵犹存,何况还能带亚纪一起入伙。

阿治是信代以前的客人,与亚纪、4号客人的关系相对照,证明信代与阿治相识时从事着情色业。

无法生育

被捕审讯时,女警问信代是否因为自己没办法有孩子所以去诱拐别人的孩子,这也确实是现实很多诱拐案件中女性罪犯的常见动机。

安藤樱此处的表情超神!

明亮的女性光辉

事发后信代一人揽下所有责任,而阿治被审时颤颤巍巍推说信代非要把友里留下,自己劝说无果。阿治也并非大奸大恶,只是善良温柔却软弱怕事,难以担负起家庭全部的责任。相较于“父亲”在亲情面前利益为先的性格,她作为一个坚定的母亲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之主,女性主义的光辉尤为明亮。

而且与阿治始终心心念念期盼祥太叫一声“爸爸”不同,信代从未要求过什么回报,甚至连一句“妈妈”也没奢求。在自己无法给予祥太庇护和爱之后,又坦诚地告知亲生父母的信息。

3.  “父亲”柴田治

可能是性障碍人士

清洗友里尿床的床褥时,信代开玩笑似的嘲讽阿治:该不会是你尿的吧?

阿治向亚纪谈起自己和信代的关系,说到“我们是靠这里(心)相连,而不是靠这里(下体)。”

删减的片段中:“父母”床戏的结尾,“父亲”阿治重嘟囔着“我做到了对吧!”,一脸得意。

这些细节,是否说明着阿治其实是一位性障碍人士呢?

4.  “哥哥”祥太

不幸的身世

祥太的身世,在后半段“父亲”带他偷车时,他就已了然于心,同时也将事实抛给观众:他就是在“父亲”砸窗偷窃时,意外在车内发现并“诱拐”回家的。

但亲生父母在弹珠店里赌博,却把年幼的祥太独自锁在车里,也绝不是什么负责的家长。这就使得阿治的诱拐行为陷入了道德困境,更加善恶模糊,难以评判。

5.  “奶奶”柴田初枝

被偷走的丈夫

初枝奶奶每年都以祭奠为名到亚纪父母那里要钱,而亚纪父亲表示对长辈的事要说一声“对不起”,说明奶奶与前夫离婚应该是因为亚纪奶奶的插足。

与亚纪的关系

这不仅是亚纪困惑的,也是观众十分关心的一点。

奶奶曾经跟阿治、信代强调给自己上了份保险,因为不想悄无声息地死掉。这个保险是否真的存在我十分怀疑,多半是对阿治、信代的威慑,警告他们不要为了贪图养老金就瞒报自己的死讯。

尽管共同生活多年,初枝奶奶依旧对阿治、信代充满了防备,却能够带着亚纪一起去ATM机取钱,还毫不在意地泄露密码。亚纪对奶奶而言,绝不仅仅是用来敲诈的“筹码”。

只可惜亚纪始终无法确信这一点。

6.  “孙女”柴田亚纪

家庭之谜

柴田亚纪是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没有偷过东西的角色,她在风俗店顶着妹妹的名字工作赚钱。

亚纪这条线其实十分潦草,尤其内地公映版删除了大量风俗店的工作镜头,很多都要靠推理和脑补。

很多观众推测亚纪离家投靠奶奶源于父母对妹妹莎香的偏心,但友里出现后亚纪并未有丝毫的“吃醋”和排斥,反而敏锐地察觉友里爱吃面筋。如果是因为妹妹的出生导致自己被冷落,也不可能等到高中毕业了,这么多年才决定离家出走。根据奶奶死后留下来钱的数额来看,每年3万,她敲诈亚纪父亲应该也有十几年了。所以并不成立。

奶奶故意提及亚纪时,亚纪父亲扯着慌,但有些微的尴尬,母亲却一脸灿烂的假笑,说亚纪待在国外不回来她爸爸可寂寞了。而且,亚纪与奶奶取完钱坐在咖啡店谈论自己的客人时,自嘲“这么坏是像谁呢?”可见她对自己奶奶的插足行为是了然的,可母亲却对这段家族秘史浑然不知,显然不合情理。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父亲找了一位继母,亚纪在家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4号客人

电影中,除“一家六口”外还有个重要的角色——亚纪在风俗店的4号顾客,也就是亚纪所谓有了的男人。

膝枕聊天服务到点结束时,4号迅速抽离,亚纪却紧抱着不肯放手,她在这种羁绊中感受到了联结和依赖。究竟谁才是来接受“治愈”的客人?

喜形于色的亚纪回到家中,信代对她说柴田治以前也是自己的客人。

亚纪与4号,就如同新一轮轮回的“父亲”“母亲”,依然在这个底层社会,逃不出命运的循环。

重堕绝望

结尾被警察讯问时,亚纪的指关节有明显伤痕,结合之前她与4号客人的对话,说明这是重新开始自残产生的。

小偷家族分崩离析,亚纪又重新堕入迷茫和绝望。

特别的镜头语言

电影中最难控制的,是小孩和动物。而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小孩,表演得永远细致入微,永远都充满了影帝气息。

对于同类题材的电影,大多数导演会使用俯拍镜头,以体现人物在世界中的渺小,在生活上的无力。但是枝裕和则相反——永远使用着平视,乃至仰拍的镜头。

当祥太和友里在一起之时,永远将友里置于中心,因此祥太的形象就像一位伟岸的家长,守护着友里。

全片“一家六口”处在同一镜头里的次数也寥寥无几。

一次是镜头从屋内一晃而过,六人共镜一秒钟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次是隅田川花火那场戏,见不到烟花的镜头里,“一家六口”来到幸福生活的顶点。却用了少见的俯拍拉镜头将六人嵌在狭长的屋檐缝隙中,成为上帝视角下最渺小的存在,何等悲凉。

最后是六人迈入沙滩的一刻,六人共镜仅仅两三秒,随即迎来奶奶的死亡和家族的彻底崩塌。

小黑鱼的故事

祥太抱着课本一直念叨着“小黑鱼”的寓言故事,具体故事情节电影中其实并未详说,讲的其实是一条小黑鱼与一群小红鱼。

除了家庭般团结的力量,同样隐喻着血缘的讨论。

2018年度,个人最佳院线片!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