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勃不是唐宋八大家 王勃是宋代的吗

为什么王勃不是唐宋八大家 王勃是宋代的吗

网友提问:

喜欢王勃,为什么没把他列入唐宋八大家?

优质回答:

作为历史和古诗词爱好者,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王勃小传】

王勃字子安,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与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齐名,也是这四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存留于世的文章合集为《王子安集》。

王勃四岁读书,六岁属文,七岁著书,十四岁对策高第,官拜朝散郎。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两兄雄才,皆为武后高官;父亲福峙,官拜太常博士。满门英才,高第望族。不似草泽逸才,留恨一世,更为富家公子,锦衣荣华。

王勃十四岁官拜朝三郎后,某日沛王李贤斗鸡,王勃写文助兴,戏写《檄英王鸡》一文,触怒唐高宗,将其轰出长安。从此子安从天堂坠落地下,愁苦悲戚,远游巴蜀,天地为家,佳景入画,携友唱游,痛苦绵绵无绝期。

子安雄才,亦有抱负,上书朝纲,字字珠玑:“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王子安集)

王勃一生辉煌的顶点,就是与豫章故郡的滕王阁结缘。请看,高楼临江,佩玉鸾鸣,一派大唐盛气,南浦飞云,西山暮雨,浮云远去,骤雨初歇。雕梁画栋,潭影日行,物换星移,桑田沧海。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繁华终成粪土,名气过眼烟云。只有那滚滚江水,日夜奔腾,倏忽东去。一首《滕王阁诗》,一篇《滕王阁序》,让子安名垂青史。

据传说,王勃在赶往南昌的途中,按照正常的船速,是没法准时参加宴会的,但是马当神大显神威,送上顺风,大船一日一夜狂行数百里,终于赶到了南昌,成就了王勃的美名,后人还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一部戏剧:《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只不过天妒英才,诗人早逝,在他渡海去交趾看望父亲的时候,意外溺水而死,年仅27岁。

【王勃为何没进唐宋八大家?】

以上是王勃的个人简历,那么,这么牛逼的人,为何没有进入“唐宋八大家”呢?这是因为,“唐宋八大家”并非以诗词成就来排名的,而是按照唐宋古文运动中的贡献和成就来排名的。首先,古文运动的牵头领袖就是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提倡用古文(类似先秦散文的文体)替代佶屈聱牙、不知所云的骈文,这两个人也是古文创作的大家,我们在中学时代学了不少柳宗元的散文。

(柳宗元)

发起于唐朝的古文运动因为五代十国的乱世而中断了,北宋建立之后,古文运动尚未取得胜利,那些不知所云的古诗词、骈文依旧大行其道,在这方面,北宋著名的文学天才、真宗皇帝在位期间的知制诰杨亿(字大年),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这个人官居要职,在北宋初年的文坛里影响极大,他创建的西昆体诗歌,晦涩难懂,无病呻吟,竟然垄断科举制度三十年,那时候科举考辞赋,就考杨亿开创的西昆体诗歌。这种西昆体难懂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请看:

紫雾函灯檠,彤霞逼绮寮。吴宫何薄命,楚梦不终朝。

半被曾羞问,邻墙却悔招。莫移风雨怨,更嘱鹊为桥。

——取自《西昆酬唱集》

朋友们你们谁能读懂这首诗,我给你们三鞠躬!

杨亿的西昆体诗歌阻碍了古文运动的发展,北宋年间的柳开、王禹偁、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都极力反对西昆体,倡导浅显易懂的古文,但是他们的名气和地位都不高,影响力有限。直到欧阳修掌握了科举选材的大权,局面才开始扭转。

(杨亿,字大年)

在某一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将采用西昆体诗歌答题的考生全部落第,这才彻底清除了西昆体诗歌对科举和文坛的毒害。所以说,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在宋代排名第一,这是有原因的,除了他文章写得好,就是他干了一件几十年间别人没有干成的大事,对古文运动居功甚伟。

后面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都是公认的文学大家,写的文章一级棒,进入“唐宋八大家”行列,名至实归。

而王勃生活的年代,距离古文运动还有一百多年,当然就与“唐宋八大家”无缘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作品太少了吧,也英年早逝,没有多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