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关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关系

网友提问: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老师这种人文关怀还在吗?

优质回答:

这是教师起码的师德,也是为师的教育良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老师应当用自己的师能师德对他们进行雕琢,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唯一”。

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歪曲了教育本质,让教师这个职业蒙羞。所以,师德修为,永无止境。行为恶劣的老师,受到社会的指责,得到各种处理,对老师敲响了警钟。

身为老师,每时每刻都应严格自律,为人师表,用大爱无私培育英才,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已。

其他网友回答

有教无类,这种人文关怀从现阶段的教育制度上说,并不是老师一己之力决定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能否有接受高中及以上程度的教育的机会,目前正常的途径是凭借学生个人的学识能力,通过中考高考竞争取得的。

至于说,在校学生,是否会得到老师同样的无差别的对待,一般都能。

老师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学校要成绩,学生要管理,社会要口碑。除此以外,老师的工作还很繁琐,学校要创新,校领导要政绩,会有很多不看实效只看形式的花架子,要求老师抬轿子做戏配合,还有很多很多与教学无关的莫名其妙的各个部门下发的任务要完成,这已经是让老师招架不暇了。

老师也是凡人,也拖家带口,也要面对柴米油盐。你懂了吧,没有多少老师会有意的区别对待学生,别有用心地歧视学生,真是没有,没有那个闲心和精力。

若说有些师中败类,对学生做出了“这是人干的事?”,不是因为他(她)是老师,因为他们就是那样的“非人”,在哪个行业,也是败类。

再来说说因材施教,道理都懂,条件不允许啊!一堂课40分钟,只能对群体负责,单独照顾个别的学生教学,哪有这个空挡?

小学不知道什么情况,初中里几乎没有自习,自习都被各科老师占满了,把学生从别人的课堂上叫出来辅导自己这科?

高中有自习,把学生单独叫出来辅导,三言两语,即茅塞顿开实属不容易;一节课一节课地单独辅导,以目前的现实是,这就涉及另一个敏感的问题。(不说了)。

总之,尽义务可能是破坏游戏规则的。

再说说德育渗透问题。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课上课下,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抢着和他们谈谈“三观”,也是对众泛泛而言;而那些最需要教育的扭曲的思想,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动的。

况且,在我们学校有句行话:2>5。五天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抵不过周末两天的家教……

因材施教,一直都在,因为,我们老师都要教学成绩,这是我们的工作价值和工作成绩所在。

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并不是唱高调,就是一份职业,客观为学生,主管为自己。

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只是对老师的要求吗?尽力而为吧!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一名老师,我可以从我自身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都在,最起码当老师十多年我没有丢过。我一直认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相依并存的。他们不能分割,是现在教育的主线,也是当下开展好素质教育的前提。原因具体如下。

一,有教无类原意,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而当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身就是有教无类,首先教育是公平的,其次教育是将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参差不齐得学生大众,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懂规矩守规矩,知礼仪,晓文明,重知识。这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大体现。当然不排除有个别老师背其“道”而行之,这是没有师德的老师。

二、“因材施教”和网上一直讨论的话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基本含义相近。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这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他的本意我认为还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长处,以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有类无教”,和“因材施教”同等重要,是任何时候任何时代的老师实施教育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