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禁止教授小学化课程自查 国家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禁止教授小学化课程自查 国家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网友提问:

教育部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禁止教授小学课程,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非常必要,还学龄前孩子一个快乐的幼年童年,避免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背负沉重的学习包袱,是件大好事!

但是,大好事,并不好办,可以说,这件事的难度极大,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并非只是治理幼儿园即可万事大吉的,涉及面很大,工作量是很大的,这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说是一场考验。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必须打好三场攻坚战,解决一个老大难。

第一场攻坚战:战场:幼儿园。

幼儿园必须按照治理要求,对照执行。这在公立幼儿园可能难度相对要小一些。但在全国范围内,私立幼儿园占比64.3%,要想这部门幼儿园达到治理要求,完成治理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以目前幼儿园的师资队伍来看,幼儿园即使想不小学化,都是力不从心的。不小学化,要求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永远高于小学化的要求。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都是未经专业培训,直接从初高中毕业生中招过来的,无资质人员占比很大,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

这场攻坚战,难度不小。

第二场攻坚战:战场:小学。

幼儿园为何会小学化,其实跟小学有着很大关系。非零起点教学,在小学校中非常普遍,教育主管部门,切莫忽视小学这个阵地。治理幼儿园并非只是幼儿园的事,小学非零起点教学,是幼儿园小学化的推手和原因。从“因”上着手,“果”才会得到改善。

第三场攻坚战:战场:各种各类幼小衔接培训班。

正规的学校幼儿园治理了,但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因为还有第三方培训机构在,他们更热衷于超前教学。这又是这次治理行动的有一个战场。

一个老大难,就是幼儿家长的观点和态度。

以上所说的幼儿园、培训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迎合家长,满足家长拔苗助长的心理。幼儿园、培训机构靠幼儿生存下去,这久迫使他们去迎合家长。所以,在宣传和教育家长方面,真的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治理行动,真的是路阻且长,任重道远。如果不是以攻坚战的决心和意志,治理效果很难说。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育部这样整治幼儿园是有道理的。幼儿园以培养习惯,看护孩子为主,孩子茁壮成长,快乐开心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早学习文化知识,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好处,而且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利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让很多孩子觉得这样的幼儿园儿不符合他们的内心要求,因而,造成他们不喜欢幼儿园。

但是这种整治效果如何有待商榷。毕竟幼儿园的组织者,幼儿园的老师们习惯了教给孩子数数,交给儿子拼音,教给孩子简单的计算,如果不让他们教这些东西了,那么就要增加文艺,体育方面的内容,舞蹈方面的内容,毕竟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他们数数,写字。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教给他们绘画,唱歌,舞蹈,那么就更麻烦一些。幼儿园的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能不能学会新的教学,这是一个大问题。

家长的推波助澜也是一个阻力。家长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教给孩子一些小学的知识,以便孩子在上了小学以后能够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上占得先机。如果幼儿园里一点儿也不讲小学的知识,家长会不会同意,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不排除个别家长,甚至要求幼儿园教授小学的知识。

如果有的幼儿园教授小学知识,有的幼儿园不教授小学知识,就会造成家长对幼儿园的不同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的取舍。全国这么多幼儿园,如果搞一刀切,难度相当大,如果不搞一刀切,很可能就会出现有的学小学知识,有的不学小学知识的情况,造成新的不均衡,不公平。

因此,我赞成教育部门的这种做法,但至于效果怎么样,还要看进一步观察。

我是一名教师,关心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我,我们一起谈讨孩子成长的话题,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通知》一出,引发不少广州家长讨论。有家长向记者分享小孩上中班时没学握笔,上大班时不会写名字的尴尬情景。其实,幼儿园到底要学什么,连父母双方都会持不同观点。

对此,有幼儿园园长认为,学前阶段最关键是通过游戏、活动来获得体验感知。小学教师则认为,幼儿园过早学习会让孩子厌学,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会增加以后的纠正难度。专家表示,相对于知识的学习,适龄儿童更应培养自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面对困难时更加自信。

在白云区一家幼儿园里,孩子正在开心地玩数字玩具。

通知:明令禁止幼儿园提前教学

《通知》指出,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通知》明确,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早在2012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干扰正常保育教育工作。当时,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而这次《通知》升级为“专项整理”,力度较以往有明显的提升。

家长:面对升学竞争只能提前多学

幼儿园应该教多少,怎么教,怎么样才算“小学化”?这些问题让不少家长摸不着头脑。喜喜(化名)在芳村一所幼儿园就读,从小一直很聪颖。喜喜在4岁读中班的时候,家长就想让孩子提前学写字。然而,幼儿园老师却以过早执笔影响孩子骨骼发育为由进行规劝,这也让喜喜的家长断了念想。“可是,孩子读大班了,老师有一天突然在班里点名,说有些小朋友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喜喜的家长说,“听孩子这么一说我就纳闷了,不是老师让不要教握笔吗,为什么突然又有这么高的要求呢?”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庭对是否让孩子在幼儿园超前学习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的家庭里父母双方甚至持相反态度。有的妈妈认为,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养成习惯、培养专注力,学太多对他们的成长不好,况且以后小学都会教,无需让孩子的童年过得太辛苦。但也有爸爸认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让孩子提前多学,以后上了小学就容易适应,学得快懂得多就有成功感,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禁止幼儿园“小学化”本来是对的,但孩子在小学面试时,经常被问到20以内的加减法和英语,好一点的民办小学还要参加游园选拔。面对这种情况,孩子不提前学一点知识,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也有家长表示,小学的内容可以不教,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还是要做的,比如教小朋友遵守纪律、锻炼专注力等等。

老师:提前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的说法莫衷一是,但幼儿园的现实情况又是怎么样呢?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省市文件的出台,幼儿园“小学化”在广东,尤其是广州,已经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内公办幼儿园基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进行日常教学,而民办幼儿园的教学也越来越规范。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公办幼儿园里,教育工作者基本形成共识——不能小学化。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园长张秀英表示,任何时候都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匹配的教育。孩子3~6岁主要通过游戏、操作来获得体验和感知。她告诉记者,在幼儿园内,孩子每天的生活点滴都融汇着课程的学习。比如数学,从到园开始,老师就会帮助小朋友培养数字的概念,让他们统计今天来了多少个小朋友,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喝水的时候也会让孩子们进行统计,喝一杯水就放一颗豆子,放学的时候统计一天喝了多少杯水。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从生活里懂得数和量的匹配。同样的学习也能体现在识字中。到了大班,孩子们会进行新闻分享,通过剪报看到哪些文字的出现频率较高,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自然习得了。“在幼儿园阶段,重要的是学习品质的养成,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专注度,比学习显性知识更重要。”张秀英强调。

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教导主任徐虹认为,幼儿园阶段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习惯和自理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学了拼音,但是老师教得不一定准确,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印象。在孩子上小学后,老师要重新纠正,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对孩子的学习效果也会有影响。

还有不少小学老师和记者反映,有家长发现孩子刚进入小学不久就产生厌学情绪,这与幼儿园提前学习有一定关系。强迫幼儿学习小学课程,使其对不易理解、内容繁杂的知识感到迷茫和困惑,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畏难情绪高涨从而丧失自信心。另外,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孩子,由于已经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上课缺乏积极性,容易导致走神,因而养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课开小差的不良习惯。

专家:孩子应学会自理 3~6岁是最佳时间

既然幼儿园严禁“小学化”,那么在校阶段应该学什么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表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有不少家长对孩子0~3岁这个年龄段不够重视,认为此时孩子还小、不懂事,有点小毛病也不必苛求。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更是为日后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生活习惯方面,主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采访过程中,多名幼儿园园长强调:“应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在幼儿期,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越强的人越能适应新环境,越敢于探索,也越自信。另外,3~6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间,学习习惯大致包括注意力的培养、礼仪习惯、阅读和书写习惯等。父母可以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模式”进行培养,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索的能力,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此外,有幼儿园老师指出,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孩子跟同龄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出现矛盾时怎样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即使是在幼儿园学着请求老师的帮助,学着同初识的伙伴打个招呼,第一句“对不起”、第一句“没关系”,都是孩子向社会勇敢地迈出的一小步。

文 信时记者 梁健敏

摄影 信时记者 陆明杰

其他网友回答

教育部所有涉及禁止的内容(包括禁止在职教师补课,禁止幼儿园提前授课等),旨在为孩子们减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是好的,是值得支持的。还给孩子们快乐童年。但事实上目的达到了吗?结果有目共睹:各种课外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势而生,孩子们的快乐没有了,家长们的钱袋子瘪了。周末假期家长孩子都疲于奔波在家和补习班之间。

根本原因就是:升学率!升学率!升学率!

不提高中高考升学率,一切减负都是白扯!

幼儿园禁止教文化课程,个人认为是变相把这个教育任务推给了家长,推给补课机构。到了小学,老师授课速度加快,相比幼儿园的轻松惬意,孩子一下子很难适应。突然多了那么多要写的要背的任务,适应能力差的孩子真的会很痛苦。并且现在又禁止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留家庭书面作业,单靠在学校那点时间就能让孩子把知识全学会吗?那么剩下的任务还是又回到了家长和培训机构手中。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作为一个过渡时期,是完全可以教拼音和二十以内加减法的,这样既能让孩子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又能使孩子在上小学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不会过于紧张。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们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童年必须有一个童年的样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从这个方面说,教育部治理幼儿园“小学化”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现实(也就是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无论古今)给了你天真无邪的机会了吗?这里我好好说道说道!

其一 、 试问古代有多少达官贵人、豪门名家出自贫寒子弟?

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贫寒子弟的起义,秦末陈吴、汉末黄巾、隋末瓦岗、唐末黄巢、清末太平军,有几个扭转了现实,成就了贫苦人的天下。你可能会说,朱元璋不是乞丐出生吗?是的,你还能举出其他著名的例子吗。咱们先不说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什么的理论,通俗一点说,这些贫苦人根本就没有翻身的牌,文化层次低,思维局限大、目标不明确、社会关系弱、资金不充足,即使聚拢起来了,也是乌合之众,很难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认可。秦末最终没落贵族刘邦取胜,西汉末年最终皇裔刘秀取胜,隋末唐国公李渊取胜,唐末依旧是各路诸侯的事,贫苦的人只是马前卒。这样看来,民国时期的革命才能算得上是大洗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阶级固化”的历史轨道中。

翻阅古代名仕的出身,有几人不是世家出身,从小耳濡目染,留名史籍;又有几人以躬耕纺织的布衣身份登上金碧辉煌的天子堂。如果不是科举制的出现,可能就这寥寥几人也都没有了。

其二、 试问当今社会给了你多少天真无邪的时间?

作为家长,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谁不想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快乐游玩。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当前以考试成绩论好坏,考上个好大学就有个好未来的普遍情况下,资金充足、社会关系够硬的阶层,可以不用有太多的焦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好,也可以通过运作,获得一个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上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习上和学校上尽可能多地超过别人,或者追赶上别人。但即使这样,我们这几年明显的感觉到也不会有像以前那样的结果。因为你即使在学习成绩上赶过别人,也超不过别的孩子从小培养起来的眼界和社会关系。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空间被压缩殆尽,我们只能在焦虑中,在不知所措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学习和高考,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对穷人而言,高考不可废,如果能以文化课知识拼高低最好,因为穷人没有那么好条件提升自己的文艺素养——一架钢琴小十万,拜个老师几十万,用生命也承担不起,而课本知识是成本最低的。(这样说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违背了,但这能怪我么)

上述情况的出现,教育只是一个表面,根源在于我们各个阶层的既得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那些整天叫嚷着素质教育,为孩子减负的家长,他们便是既得利益者,如果真的不高考了,谁还能撼动他们的利益。我出身农村,老家的兄弟姐妹教育孩子依旧还是:“好好读书,多累都要读,苦尽了才有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