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文学为什么这么火 废话文学的意义

废话文学为什么这么火 废话文学的意义

“废话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说了但又好像没说”的文学语言,此类话语信息含量极低,很容易造成无效沟通。

但就是这么一种“废话”,却在近期受到网民的强烈追捧,例如“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你搁这搁这呢”等经典“废话”常见于各大社交平台评论区,甚至在微博上还形成了#废话文学大赛#等相关话题,众多网友热情参与,并在积极说废话的过程中收获乐趣。

废话狂欢:“废话文学”的传播情况

数据显示,近半个月,与“废话文学”相关信息多达126346条。8月28日达到单日信息量的最高峰,当天信息量高达47502条,占信息总量的38%,当天的热门话题#废话文学能有多废话#、#原来这就是废话文学#累计阅读量超过3000万。9月2日“废话文学”再度形成传播小高峰,众多网友在经典名著《西游记》中寻找“废话”,并参与模仿与狂欢。9月7日至今,有关“废话文学”的讨论仍未停止,且信息量呈现上升态势。

吐槽与模仿:“废话文学”的流行成因

宣泄与解压:就是“图一乐”

“废话”的生成,多采用单位转换(“一日不见,如隔二十四小时”)、同义反复(“上次看到这样的视频还是在上次”)、同义替换(“这西红柿一股番茄味”)、语态转换(“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岸被春风绿”)、矛盾对冲(“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等方式,简单且便于模仿,网民在不断创作中能够收获乐趣,从而推动“废话文学”流行。

幽默的嘲讽:相对温和的吐槽

观察“废话文学”频繁出现之处,可以发现其多为影视剧评论区、弹幕等互动区域,所针对的内容往往是制作水平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满槽点的文章、千篇一律的短视频等。看得出网民针对“一塌糊涂、言之无物”的内容学会了“用魔法打败魔法”,使用废话梗这种“幽默的嘲讽”进行吐槽,既是对不良内容的批判,也显得相对文明。

迷因之思:互联网环境的助推

迷因(Meme)是一个“舶来”概念,指一个被网络用户快速传播,有许多变种且内容幽默诙谐的图、视频或者文字。现如今,“网络迷因”成为一种现象,是指从流行文化或亚文化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图片、视频、知名短语等,它们拥有神奇的传播魔力,能够吸引大量人群参与模仿。Web3.0时代,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为病毒式传播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激发了网民们自身的能动性,使得模仿式参与传播成为一种新兴潮流。在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流行趋势并参与模仿,并在这个过程中聚集社会资本和获得自我满足。

适度与克制:“废话文学”的反思

“废话”要适量,警惕语言空洞

适度玩梗,能够活跃气氛、放松身心,但是一旦过度,坏处则随之而来。正如不少网民担忧的那样,“废话梗”本质上信息密度极低,毫无营养可言,当流行的浪潮褪去,“废话”不再别开生面,而是成了嚼之无味的甘蔗渣。舆论空间更需要真知灼见和舌灿莲花,过度的“废话”易造成语言空洞和信息贫乏的不良影响。

加强内容建设,满足网民需求

“废话文学”之所以能够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对于低质量的内容难以忍受,因此内容生产方和有关部门应当据此反思,提高内容质量,以优质的内容回报网民,提升网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