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年号有什么区别?

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年号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帝王往往有好几个称呼,比如人们习惯称汉朝的刘彻为武帝,唐朝的李世民为唐太宗,清朝的玄烨为康熙。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除了名字之外,还拥有的谥号、庙号、年号。

什么是谥号?所谓的谥号指的是帝王死后,群臣根据其生前的功过给予的一个总的评定。这一制度起于周朝时期,经过后期的发展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谥号是根据帝王一生的所作所为做出的一个评断,所以有美谥和恶谥之分。美谥如周文王、汉武帝等,恶谥有周厉王、隋炀帝等。

古代帝王驾崩后,根据礼制必须修建专门的祭祀庙堂供后人奉祀。奉祀时需要特别追加一个尊号,这个尊号就是庙号。汉景帝时,第一次将祭祀汉高祖刘邦的专庙称为“太祖之庙”,将祭祀文帝的专庙命名为“太宗之庙”。从这时起,“太祖”与“太宗”等才正式成为中国皇帝的“庙号”,并以此充当皇帝的一种称谓。

年号指的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比起谥号、庙号的固定性,皇帝的年号要不稳定很多。古代帝王常常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而频繁更换年号,如汉武帝就有“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年号。当然,明清两朝的皇帝年号都很固定,除了明英宗因为“土木堡之变”丢了皇位而后复位,因此有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指代明清两朝的皇帝。

一般来说,人们对古代皇帝的叫法,唐以前的习惯称其谥号,唐及以后的朝代则直呼其庙号。明代则可庙号、年号相混称,但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以年号相称。

其他网友回答

谥号

谥号是对古代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后的官方评判,从功业事迹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均有谥号,不是皇帝独有的。

谥号始于周朝,天子、諸侯、大夫、士均有,后来就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谥法,依据是《谥法解》一书。汉朝则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有得谥号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 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而无论商朝的庙号还是周朝的谥号都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通通废除。嬴政自称始皇帝,之后二世、三世、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无穷尽也。所以秦朝的皇帝称谓最为特殊,秦始皇、秦二世。

谥号分为三种。褒扬性的美谥: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怜惜性的平谥:怀、悼、哀、闵、思、殇等。恶谥:厉、灵、炀等。朝廷颁赐的谥号是人死后由官方平定的,而末代皇帝的谥号又下一个王朝的帝王追赠的。所以杨广就被唐朝给了一个恶谥,炀。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汉朝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刘彻谥武帝,刘秀谥光武帝等。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庙号

庙号是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但是周取代商朝之后废除了庙号制度,发明了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天子只有谥号而无庙号,直到汉朝建立又恢复了庙号制度。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七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简单的分为:祖和宗两类。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开国之君或其先祖,或开疆拓土的皇帝位祖,如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其他的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汉武帝刘彻创立的。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新皇帝登基后也要改年号,但是继位当年还是使用先帝的年号,除夕之后,第二年才开始用新帝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到了明清,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其他网友回答

谥号:是古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行为所立的称号,也就是给前人一个盖棺定论。谥号有褒义、贬义之分。如:对功勋卓著的帝王的谥号有文帝、武帝、明帝、睿帝等,而对残暴荒淫之君的谥号有炀帝、厉帝等。如汉武帝、隋炀帝等。皇帝的谥号是由朝庭议官们议上;大臣等人员的谥号则是由朝庭赐予,如曾国藩谥号为“文正”,岳飞的谥号为“武穆”“忠武”;一般的文人、学士等是由亲人、朋友、故吏等人加给的。如:唐代诗人孟郊,友人私谥为“贞曜先生”。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呼的名号。庙号始于商代,到了汉代时,每个王朝的第一个皇帝一般叫做太祖或高祖皇帝等,其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或世宗皇帝,如唐高祖皇帝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等。尊号:是指对皇帝、皇后尊崇的称号。如天子尊称为皇帝,嗣位皇帝尊称前帝为太上皇,前皇后为太后等。后来,又加入了尊号,如对武则天的尊号为“圣母神皇帝”,唐高宗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指帝王继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一般是继位次年改用新年号。如康熙元年,乾隆十年等。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古代帝王除了自己的姓名外,往往还有谥号、庙号、年号等。那么这些,又有何意义和区别呢?

1、庙号

庙号起源于西汉时期,终止于清朝,是指皇帝死后,入太庙受祭拜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祖,后来者称为宗。如宋太祖赵匡胤,其后代即称宋太宗赵光义。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代皇帝都称为祖,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另外,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只有文治武功品德卓越者才可以进入太庙受祭拜。

2、谥号

谥号起源于西周时期,是后人对死者生前所作所为评判的一种称号。所以,并不只是皇帝才享有的,一般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就可享有。一般由二字组成,可含有褒贬之意,因此谥号又有善谥、平谥、恶谥之分,如周厉王的“厉”,隋炀帝的“炀”就是恶谥。

3、年号

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就必须改年号,也叫改元。另外,在明朝以前,皇帝每遇国家大事或者重大灾难,就经常变更年号。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二年,就用了十四个年号。直到明朝,便只用一个年号。

Tips:在古代文献中,对帝王都称庙号、谥号、年号,不称其姓名或者尊号(为皇帝加的由褒义之词组成的称号)

谢谢,我是历史壹加壹

其他网友回答

谥号:

帝王的谥号,是其崩殂后,继位者和大臣们,根据其生前的功过是非,进行的一个综合总体评价。两宋之前帝王的谥号相对是比较公正和严格的,而宋之后,就显得有些廉价了特别是清朝(不是贬低和敌对,说的是事实)。

例如,西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

根据谥号规定: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

又例如,大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

大家自己去品味,相比汉武帝的谥号,这个谥号的价值。

庙号:

帝王崩殂后,一般要建专门的供奉祭祀的祠堂,而后世子孙对其的称呼,就是庙号。当然这个称呼不是随随便便的。并且,庙号严格的来说,只有两个“祖”和“宗”。并且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定。即开国君主一般为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称宗。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是极为严格的,只有很少数的帝王才有,而到了隋唐,除了个别短命和亡国的,一般都有庙号。比如,整个西汉,被认可认同的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即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洵。而隋唐时期,个个都有庙号。

还是以上面两个帝王为例。

西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大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庙号:圣祖。

这里特别要说几个人的庙号。

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而不是高祖。高是刘邦的谥号。高祖是谥号和庙号的统称,这个称呼出自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并且,在谥号法里面本来是没有“高”这个谥号的,刘邦之后始有。

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没有庙号的。

明永乐帝朱棣,庙号:成祖。其实,朱棣的庙号本来是“太宗”,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之后,嘉靖皇帝要把自己的父亲抬进太庙正殿,可是因为嘉靖帝的父亲没有做过皇帝,虽然大礼仪之争一嘉靖帝的胜利而结束,但是太庙正殿只供奉七位与当时在位帝王血缘最近的。也就是说,除开开国之君太祖之位不能移出正殿外,从在位帝王往前推六位,六位在之前的就得移出正殿。当时恰好该移出去的是太宗朱棣。但是因为朱棣的功绩大,同时又是这一脉之主(本来皇帝位是朱标一脉,但是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所以皇位就到朱棣这一脉),嘉靖帝又不敢把朱棣移出去,于是给朱棣抬高庙号,达到祖不可轻动,又可以将自己父亲抬进去,于是就抬朱棣庙号为“成祖”。

清皇太极,庙号:太宗。但是皇太极儿子顺治帝福临和孙子康熙帝玄烨庙号都是祖。这主要是各例外。顺治帝福临对清朝而言,有位同开国的功绩。满清入关,统一中原,定鼎天下,就在顺治帝手上。所以为“祖”不为过,于是庙号:世祖。康熙帝玄烨,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征剿噶尔丹,击退沙俄,有开疆拓土,守土建功之业绩,所以满人又给康熙上了个“圣祖”的庙号。所以皇太极就有点尴尬。

年号:

这个很简单,主要是用于纪年。古代是没有现在这种纪年日历的,都是以皇帝定的纪年就行记事和算计算年份的。也就是说,月份是自然可以算的,但是年是没办法算的,于是就给一个年的吉祥或者有寓意的称谓,而这个称谓就是年号。定年号的当年就是元年。年号在明清以前,一个皇帝一般都有好几个,明清,基本上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

比如,西汉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授、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建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后元二年,武帝崩殂。

大清圣祖玄烨,年毫无:康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年号不止两个字的,还有多个字的。

比如,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等。

这里我就用通俗的说法,因为关于谥号、庙号、年号都有专业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