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简介 赵匡胤简介和历史事迹

赵匡胤简介 赵匡胤简介和历史事迹

赵匡胤简介唐末宋初的朝代更替

  • 唐末宋初的朝代更替
  • 1、宋朝前面是五代十国。  2、基本简介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粻矗纲匪蕺睹告色梗姬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3、其他简介  (1)政治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政治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外族国家,例如沙陀建立五代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等。而契丹先建立辽朝。其他还有党项。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2)经济文化  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文化方面,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很久之前的一部古装剧

  • 是讲赵匡胤,赵光义和小周后之间的事情,不是吴奇隆演的那部,大概有15年了
  • 《情剑山河》 (具体也可百度百科搜索) 年份:1996年 集数:42集 编剧:谭嬣 导演:浦腾晋 监制:顾安生 制作人:谢乃彪 公司:台湾电视公司 地区:大陆,香港,台湾 语言:国语(普通话) 2主要演员 秦风饰 李煜 黎燕珊饰 小周后 吴兴国饰 赵匡胤 关咏荷饰 赵京娘 邓美芳饰 窅 娘 何晴饰 大周后 [1] 剧情简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李后主的词,千古传诵。《情剑山河》就是描写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南唐后主李煜之间的故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其事矶正、野史都有记载,除散见於戏曲之外,还见於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及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至於李煜(李后主)的词与恋爱故事,则更是家喻户晓了。大周后是一位貌美但工心计的女人,为了自己婚姻,竟数度拒绝妹妹小周后进宫探病。因为她深知皇帝总是风流的,何况他又是才子。但姐妹情深,小周后还是奉母命进了宫,从此宫廷不得太平。对李煜付出感情的还不止是大周后姐妹,还有南唐歌姬窅娘,她为出人头地,能一朝选在君王侧。竟不 惜以白绫缠足,只用足尖著地而舞,标奇立异期使舞姿出众。她的苦心没有白费,李煜被她吸引了,然而阴错阳差被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徵了去;窅娘愤而自尽终以悲剧收场。李煜与匡胤是旧识,一位是养尊处优、一位是沙场名将。前者追逐歌舞升平,后者野心甚大,在屡战屡胜之后,进而一想统一中原。终於大宋与南唐兵戎相见,南唐未几被灭,后主遂成了阶下囚。在汴粱(东京),李煜白衣素服跪在匡胤眼前;匡胤并没有高高在上,反而对这名江南才子惺惺相惜,给他官位,赠予华屋,也因为匡胤的宽容爱护,才使后主一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如上述的「虞美人」)保留了下来。匡胤除了占据南唐国土,对李煜心爱的女人小周后也有兴趣;尚未发迹的匡胤,曾因缘际会救了苦命女子赵京娘,并不辞千里把她送回家乡,义举并未改变她的命运。京娘千里迢迢到汴京找匡胤,已贵为皇帝的匡胤却不知情,京娘的结局是悲惨的…….[1]

那些年代等怎么能更容易记忆呢

  • 那些年代等怎么能更容易记忆呢
  • 熟记口令  (1)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2)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3)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4)  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五代和十国,隋唐一大统。  元明清三朝,中国疆土定。  (5)  盘古开天又辟地,  炎黄二帝战蚩尤。  尧舜大禹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二汉。  三国二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北南二宋元明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代简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前1600-前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前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包括王莽(9-23)和更始帝(23-25)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220-280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265-420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960-1279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余下全文

六国论是写给谁的?

  • 或者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是?
  • 北宋统治者:赵匡胤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明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六国论》有四个同名作品。  苏苏洵《六国论》  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迁陈州项目城令。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1)不  《六国论》  利 ,战不善(2),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4):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5)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6)失强援,不能独完(7)。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8)之外,小(9)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0)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11),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12)先祖父,(13)暴(pù)霜露,斩荆(jīng)棘(jí),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14)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5),如弃草芥(ji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qǐn)。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16)诸侯之地有限,暴(bào)秦之欲无厌(1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8)。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19)矣。至于(20)颠覆(21),理固宜然(22)。古人云:“以地事(23)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24)。  齐人未尝赂秦,终(25)继(26)五国迁灭(27),何哉?与嬴(28)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29)丧,齐亦不免(30)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1),能守其土,义(32)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33)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4)速(35)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36),李牧连却之(37)。洎(jì)(38)牧以(39)谗诛,邯(hán)郸(dān)为郡(4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1),可谓智力(42)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43)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余下全文

赵匡胤简介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