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是暴君吗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是昏君

隋炀帝杨广是暴君吗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是昏君

网友提问:

隋炀帝杨广是如何变成人们口中的暴君、昏君的?

优质回答:

暴君坐实,昏君欠妥。昏君一股指沉迷于其他方面。治国无方,妄用逆臣。而杨广胸怀大志。他三下江都,四巡塞北,西巡张掖(徒步祁连山脉,古代君王绝无有二者)建东都(政治东西相连)建运河(经济上南北相通)修长城。但导致滥用民力,性格上又好大喜功。不听良谏。搞得官民皆怨,而杨广的名声这么坏主要是李密起兵时任用祖君彦写的一篇檄文(记录在旧唐书)檄文是起兵上政治需要,当然不可信。还有一些野史把杨广写的很好色。但杨广终起一生三子二女。其中二个儿子是萧氏所生。野史也不可信

其他网友回答

杨广就是暴君、昏君!

一、突厥是杨坚在位时派高颎和杨素打败后归附隋朝的,杨广不过是巡视北方而已!二、关于关陇勋贵,历史学家雷依群的《论关陇集团》指出,隋文帝时关陇集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杨坚势力的崛起,则直接导致了关陇集团的衰落与灭亡。杨坚代周,其政权中人物已摆脱了“关中本位”之限制,关陇集团在杨坚代周之后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外黄永年也认为关陇集团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三、杨广轼父后弃置刚建好的大兴城(长安),役两百多万人修建号称小长安的洛阳一来是轼父的心理阴影二来是游玩所需,洛阳刚建好就马上役一百多万人疏通河渠!以备下扬州之用!四、对大运河的开凿,客观地说确实杨广确实有很大的功劳,但是1、百科里说得很明确:隋的开河,只是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要想开隋朝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2、此外杨广动机不纯,运通济渠和邗沟刚一贯通,杨广便乘龙舟率领皇后嫔妃、百官大臣、僧尼道士和大批军队,扬帆启程到江都来游玩了。而且,他还三次循着运河巡游江都,这不能不让人抓住“隋炀帝—运河—江都”这条线索不放。明人袁于令《隋史遗文》说:“秦政之筑长城,为防胡计,非为游娱也。开河之役,诚有功于后人,若论杨广,则只为流连之乐耳,未可与秦王并也。”秦始皇筑长城为国防,隋炀帝开运河只是为了玩乐。前者永垂不朽,后者遗臭万年。这种看法确实有确凿的正史史料佐证,杨广巡游江都的奢华浪费的确十分惊人。《隋书》记载,早在大业元年(605)三月下令杨素营建东都的第二天,隋炀帝即发布了“巡历淮海”的诏书:“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正直的话)。”八月十五日即开始了第一次巡游,因而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的直接主观目的,确实是为了大规模巡游。隋炀帝巡游江都,乘船者总数最低限度的估计也在10万人以上。在通济渠上,“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50天后,最后一条船才驶出。两岸挽夫牵引前进,共有挽船士8万余人。南巡船队和两岸士兵总计在二三十万人。沿途献食从役者每天都在十数万众。佳肴丰盛,“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作黄旗三万六千人仪仗,皇后仪仗队、百官仪服很豪华。让州县采办羽毛,地方官叫人民捕捉大鸟,四处网罗,几乎杀完。州县官上报民间歌谣:“天子造羽仪,鸟自献毛羽。”五、关于科举制,百科里说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隋文帝杨坚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所以很抱歉,开创科举制的是杨坚而不是杨广。六、三征高句丽充分证明了杨广的无能和智力低下。杨广第一次打高句丽派一百万人亲征,你说杨广是搞笑还是蠢?后来自己发现错了,停下来,命三十万人带百日粮食进攻,结果打到高句丽首都,没吃的了! 饿得败退,只剩几千人。这种操作真是让人目瞪口呆啊。第二次出征时出现了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不得不抽出精力来对付他,最后杨玄感叛乱得到镇压,可是被杨玄感赈济的百姓也全部被隋炀帝坑杀了。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再次以失败告终。但是隋炀帝始终没有死心,于是在大业十年时,隋炀帝再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谁知,三军将士在到达涿郡时,相继叛逃,隋炀帝为了对付逃兵,亮出了严厉的酷刑,可是他越是这般,将士们越是对他寒心,以致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再次失败。七、根据葛剑雄《我们的国家:疆域与人口》隋初为6000万人,到隋末只剩下2500万人。而户数的对比更能反映出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隋初人口计有八百九十万户,而隋末仅剩下二百万户,少的六百九十万户人口去了哪里?百度说得很清楚: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 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竿而起,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 。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岗军。八、看看杨广北巡的历史真相: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来庆贺元旦,辞行时请皇帝北巡。初夏,炀帝调河北十几郡凿穿太行山,北达并州通车道,到赤岸泽。两个多月山路通。炀帝到蓟州,建筑御道三千里,宽五十丈。又发百多万人增筑长城,西起榆林,东到紫河。尚书左仆射苏威力劝,高、礼部尚书宇文闇、光禄大夫贺若弼说:“对启民太好了。”三个大臣因此无辜被杀,苏威连坐丢官,内史令萧琮回家。炀帝出巡云中,逆金河而上,战士五十几万,旌旗千里。宇文恺造观风行殿,坐几百人,可拆卸拼装,车轮可以推移,修筑行宫可以拉走,周长一千二百丈,用布蒙外表。绘制彩画,楼橹齐全,胡人在御营十里外屈膝跪拜,不敢骑马。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从原来的三好少年到后来的“暴君”“昏君”,转变的根源无非就是“权利”二字。

权利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年轻时,有父亲掌权,因此,只能靠战功(驱南厥、平南陈)来争取,得到这些,就会寄在功劳簿上,而这就是以后争取皇位的有力因素;除去功劳,还有人和,中国素来是孝字当先,敬父母无论是从一开始的发自内心,还是后来的为赢得人望,而这也是后续争取皇位的有力因素。

当上皇位后,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一旦有了权利后,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会与之前不同,而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手中的皇权,巩固过度了,就会变成暴君、昏君。

在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各大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皇帝面前是一套,转过身又是另一套,而下面的黎民百姓则会理解为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指令。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皇帝是暴君、昏君。

隋炀帝杨广,是昏君还是暴君,其实尚在两可,甚至说还有待求证,只是现在很多的影视剧以及一些野史,将其描述的混乱不堪,其实,到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