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 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 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网友提问: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

优质回答:

对孔子的定位,是一个教育家很恰当。

首先,孔子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信奉学而优则仕,一开始孔子的志向是仕途,其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所以他两度找到老子问“礼”。周礼,在奴隶社会是治国安邦的好方法,所以孔子想将周礼做为他那个时候的治国方略,推荐给各路诸侯,同时也借此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怎奈时过境迁,周礼不适合当时的国情社情,不被各路诸侯所认可,而他也到处碰壁,穷困潦倒,郁郁寡欢。无奈而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并且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孔子的学问,一个是总结记录了前人的学问,一个是他的学生,总结记录了他的一些教学中经典对答和思想,其基本的方式是说教。孔子的最大影响不在他本人和他本人的学问,在于他的后人、他的弟子和信徒,对他学问的引深和发展,特别是自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开始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围绕,为封建王权统治服务而进行的。而孔子推崇的周礼,也主要变成了对于“三纲五常”宣传和巩固。看重的“三纲五常”的主要是等级和约束。在三纲五常的教义下,上对下是俯视训导和管理;下对上是仰视听从和服从。这样就形成了对下颐指气使,对上阿谀奉承的官场风气,至今阴魂不散。层层的尊严都来自于自己的下层,最有尊严的一定是皇帝,最没有尊严的是普通百姓,下层妇女。

近二千年的传承,最终阻挡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近代中国沦为成了,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孔子也受到了近代进步人士的无情鞭挞。从这一点上,孔子是受了那些后世发挥者的连累了的。他也不知道,在世时没有人看好他、任用他,去世三百多年后,有那么多人用了他两千多年。

所以,把孔子定位成教育家,是应该受到敬仰的。

如果把他定义为政治家,会让他很为难。因为他生前政治上一无是处,到处碰壁,死后被人利用,还得背黑锅挨骂,的确不大公平!

还有人把他定义成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有些牵强。对于他这两个家的定位,自古以来就不认可的很多,争论很多,现在有些人都以他的学问为背景,攻击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了。

所以,孔子定义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还是当之无愧的。再把他的诞辰日定为教师节,就更加好了!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放在现在,一个高喊理想,一心扑在事业上,不惜抛妻弃子,却最后连事业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男人绝不会落得什么好的口碑。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成了现在大家口中的圣人,此男子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孔圣人!

这个男人从出生的时候就充满玄妙的色彩,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但是呢,他祖籍可不是这里,他的祖先是宋人,这也成为了后来其抛妻弃子的一个隐藏要素。先说他的身世。《孔子世家》说叔梁纥跟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这个叔梁纥是谁?实际上是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而且是一个色心不死的贵族。只因为他在六十岁的时娶了颜氏之小女,这颜氏女就是当时还没满二十岁的颜徵在,差了40多岁,别说当时,即便是现在,也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啊。

更何况在当时有一说法是男子16至64之间生育为正常,可这个叔梁纥生孔子的时候已经行将枯槁,因此被人们称之为野合。

当然,虽然说是野合,但是孔子这个他父亲的老来子实际上还是属于正经的婚生子的,只是因为他母亲是续妻,而且父母年龄差距确实有些大,才会被人带着有色眼光来评论。

当然,历史总是伴随着夸张,这一点在《史记》中展现无遗,竟然说孔子是尼丘山神与颜氏女感通而生,与刘邦的生法如出一辙。

当然不否认这是当时一个塑造伟大先人的一种手法,但是现在我们只是当做一个故事听听也就罢了,总而言之,这个后世的圣人,算是在公元前551年正式降世了。

只不过,出世的他,也没有太得到上天的眷顾,首先就是生活,由于他爸爸太老了,所以就在小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而他和母亲则被父亲的正妻施氏所逐,只能与母亲来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一个没落贵族的庶出后人,听着就没有什么含金量,还是孤儿寡母,想来也没有什么好的日子,所以从小,他就品尝了世间孤苦。

因此孔子后来才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什么意思?就是受了很多苦,能做很多苦差事。不论是算账看库房,还是种地喂牛羊,可都没少做。

不过俗话说的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穷也造就了他不一样的气质,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家庭环境从小就让他对名望、政治产生了不一般的执着!

再来就是孔子天生异像,所谓异像就是有说孔子生下来头顶就像丘陵一样,四周高中间低,因此取名曰丘。当然也排除是一个夸张的手法,但是不论如何,他的外貌至少也和人见人爱沾不上边了。

总之,这样的日子来到了他十七岁的时候,执念让他志于学,他深知想要改变命运,只有通过才学出仕一途,只是他的母亲这一年去世了,不过这个年纪的他,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上孤儿了,于是他决定为符守孝三年,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刺激他的事情。

当时在鲁国掌权的季氏邀请“士”赴宴,以收揽人心,好学的孔子身份也是“士”,便欣然前往,只可惜他不知道,人家要的不单单只是这个名号,而是联络权势,故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挡在门外实属正常不过了。

这时候,孔子深知,若要扭转局势,只能加倍努力,于是他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一个不落的全都学,还在十九岁的时候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史称亓官氏,一年后有子为鲤,字伯鱼。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二十多岁时,他因博学知礼名扬鲁国,按理说,此刻他终于农奴翻身做主人了,可是执念让他不会满足于此。

他在鲁国一步步的往上努力着,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君主昭公国内真正有权力的三桓联手打败,甚至还被赶出了鲁国,终身再未回来,最后死在了齐国。

而原本政治体系的洗牌,也让孔子知道自己再没有好的前途了,可是不甘心的他却不可能放弃,早知道自己祖上就不是鲁国人的他,对于鲁国也没有太多的祖乡之情,因此他竟然做出了抛妻弃子的举动,辞官跑到了齐国。

只可惜,在那里又哪是那么容易受到重用的呢?,这一折腾就是好几年过去了,等到再回鲁国的时候,他已经四十二了。

他重新冲击鲁国仕途,直到五十一岁的时候,孔子慢慢的成为了鲁国的大司寇。只可惜这个高光时刻,最终还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计谋并不算成功,让鲁国几乎迎来大治,但是最终功败垂成,孔子仍然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自此,他只是心灰意冷,最终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十四年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了,他再一次抛妻弃子,只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只是这一次,他也再没能见到自己的妻儿。

这十四年里,他奔走于齐、卫、蔡等诸侯国,诸侯国的国王们,一开始礼敬他,后来纷纷回避他,其政治主张始终未能实现,因为在他们眼里,孔子只不过是一个落魄的夫子,一个满肚子学问的书呆子,没有什么真本事。

后世才得到认可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在他生前并未实现,对于他来说,一切努力终究只是泡影。直到六十八岁的时候,鲁国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不单如此,当他回去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妻子亓官氏在已于一年前去世了;两年后,孔子的儿子伯鱼也去世了,真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这时候,他终于破开了一切枷锁,彻底从欲念之中醒来,既然天下无道, 他便退而著书,删编《诗》、《书》, 改定《春秋》,并且教诲弟子三千。直到七十三岁的时候,他终于撒手人寰。

只是他不知道,直到他死后约三百多年,其学说著作被人从墙体里“挖出”,再经儒生董仲舒“改造”,使其走上了神坛,开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同泰山般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令后世敬仰。

只是作为一个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他,哪怕成了后世人们口中的圣人,这样的人生,他又是否还愿意再来一遍呢?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孔子其实就是一个,在奴隶制衰落而封建制兴起之时,崇尚古制鼓吹恢复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礼制,并提出“仁义”以修复奴隶制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原则的一个人。

孔子其实很普通。就这么一个普通人,千百年来被塑造为圣人,甚至在儒狗心中已然超神;同时他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打倒的一个人。

孔子不倒,中国不兴。

其他网友回答

仲尼先生,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其思想当时具有先进性,值得借鉴,但现在全部套用,已有局限性。

其他网友回答

他是愚民政策的马前卒,流毒深远,祸国殃民两千年。他的继任者们更是无耻到了极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为臣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