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蒙古和清朝的关系 清朝时期蒙古属于中国吗

清朝时期蒙古和清朝的关系 清朝时期蒙古属于中国吗

网友提问:

古代历史上清朝和蒙古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谢邀

一,清朝时期,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

清朝初年,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属于内蒙古,漠北和漠西属于外蒙古,总面积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从下面地图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外蒙古是属于大清帝国的版图。

二,清朝时,外蒙古是中国的一个高度自治区

外蒙古与清政府的关系是与内地地方政府不一样的,外蒙古是一个高度自治地区,(1)外蒙古仍然保留“汗”号特权。(2)行政事务自己说了算,有高度的自治权力。(3)享有中央朝廷在必要时给与的支持和赈济权利。(4)直属中央朝廷理藩院管理。(5)清朝皇帝亲自兼任蒙古大汗。(6)中央朝廷有驻军权利,以防国外侵略和内乱。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类似于唐帝对草原地区自称天可汗,清主在汉地称帝的同时,也同时声称继承了蒙古的汗位,并得到了蒙古诸部的背书承认。但李唐对于草原地区就是简单册封部落首领官职,并对部落冠以州名,最后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现独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经济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诸部竞相崛起,唐在漠北获得了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却总是换来新的草原之主。清代另辟蹊径,构建出了一套针对牧区的地方行政体系

(盟旗制),将游牧部落齐民编户,禁锢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实质上,是将前代的众建分其势的治理原则,予以制度化。清廷采取了直接统治的策略,具体如下。

①称蒙古大汗,宣称直接继承了蒙古帝国法统;

②奉黄教,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据现有史料记载,雍正、乾隆两帝似乎不信教,对萨满、佛教、基督均视作迷信,但政治上采取实用主义);

③对战略要点建城并驻军,由各路将军统辖。

④对蒙古基层采取盟旗制,离散部落、齐民编户。

至此,蒙古旧地被分割成内属、外藩共计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权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内属蒙古甚至已经实现“改土归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有清一代,牧区再也无法自发形成新的权力中心,或者说,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只能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在清宫剧的普及下,“满蒙一家”早已家喻户晓,清朝皇帝不是蒙古王爷的外甥,就是表兄弟。然而真实的情况却并不如此,蒙古并不是铁板一块,与满洲大皇帝一家亲的多为蒙古东道诸王,然而他们却无法代表黄金家族。

首先,从法理上讲,清朝皇帝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清朝皇帝是满族人,按理说他们是不可能继承蒙古法统的,但因为皇太极在天聪九年击败了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了林丹汗的传国玉玺,所以后金才有资格改年号为“大清”。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皇帝身上,大英帝国虽然号称“日不落帝国”,但英国皇帝却是继承自印度。在欧洲人眼中,只有罗马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英国人心虚,需要印度莫卧儿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皇帝身份给自己打气。

察哈尔的林丹汗是黄金家族嫡系正枝,蒙古帝国真正的继承人。察哈尔部被后金征服,林丹汗家族献上传国玉玺标志着蒙古帝国并入“大清”。可是蒙古帝国分裂了几百年,林丹汗仅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所以包括外蒙古,即喀尔喀蒙古在内的很多部族仍不愿臣服于满洲皇帝。

喀尔喀蒙古由蒙古帝国的喀尔喀万户演变而来。清军入关前,喀尔喀蒙古有三汗,即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他们都是达延汗后裔,但必须互不统属,内讧不断。土谢图汗利用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将喀尔喀最大的活佛转世到自己家族之中,借助宗教的力量,他们逐渐成为喀尔喀最大的势力。

清军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立刻暴露在清军兵锋之下,但清军急于入主中原,并没有对漠北进行进一步的军事征讨,仅要求他们保持名义上的臣服。在清朝的威胁之下,喀尔喀蒙古与卫拉特蒙古结成联盟,双方共同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

《法典》的颁布为蒙古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喀尔喀蒙古也团结起来,积极寻求反抗清朝的机会,同时还策反了漠南苏尼特部首领,让其叛出清朝。喀尔喀蒙古的一系列行为让清朝皇帝震怒,多次派兵征讨。

清军在军事上轻松取得了胜利,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很快屈服,但因为是要穿越沙漠远征,清朝也被迫做出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清朝在喀尔喀设置八扎萨克,但却无法触及喀尔喀三汗的权利。喀尔喀三部仅损失了部分表面上的政治权利,却换回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喀尔喀和卫拉特会盟之后,喀尔喀蒙古各部虽然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清朝,但在清军的打击之下,他们很快又陷入内讧。喀尔喀内讧之时,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率领下逐渐崛起。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以土谢图汗之子杀死自己胞弟为由,领兵三万东征喀尔喀。噶尔丹在鄂罗会诺尔地方与土谢图汗决战,结果大胜喀尔喀诸台吉,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被迫南迁,向清政府请求归降。

准噶尔部占领了喀尔喀蒙古后,喀尔喀贵族仅少部分流亡沙俄,大部分选择南下向康熙求援。这样一来,清政府才算彻底控制了喀尔喀蒙古。

康熙三十七年,准噶尔雄主噶尔丹在内忧外困中病逝,标志着准噶尔对喀尔喀长达十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被安置在漠南的喀尔喀蒙古人陆续回到漠北,而在漠南实行的“蒙旗制度”也被推广到漠北来,清政府从此才对喀尔喀蒙古实行了有效的治理。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建立之后,与蒙古诸部落之间是打压结合的关系。

但是,满蒙之间,一直没有断了联系。

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所处地域上,都有很大的相同点而要言简意赅的说清历史上清朝与蒙古的关系,还得从清朝对待蒙古所秉持的三大国策说起;

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对林丹汗为首领的察哈尔蒙古部落大加笼络,到了清朝建立,对蒙古的重要性更是时刻不忘,所以,对蒙古的举措,以国策的形式立为准则;

一,分化蒙古民族的凝聚力之“分封以制其力”

为笼络和拉进蒙古上层势力与清朝统治者的感情和距离,清朝一直按照自己的爵位分封制度去分封蒙古上层核心人物。

在实际分封的过程中,被分封的蒙古人数以及相对级别均多于和高于清朝人。

清朝所分封的亲王一级,除了铁帽子王之外,一般均是降级承袭,可是蒙古一般都能升格继承。

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还给蒙古人保留了蒙古汗这一级别。

根据嘉庆年间统计,被清朝分封的蒙古汗共有4人,亲王10人,郡王28人,贝勒27人,贝子27人,镇国公20人,辅国公48人。

而且,对于分封的这些人,清政府是按级别发给年俸等待遇。并且实行年班、围班制度,给蒙古王公优厚赏赐。

这些荣誉与待遇都加深了被分封的人与清朝廷的私人感情。

二,血缘拉动,连绵不断的“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在这里的“南不封王”是指对于南方的汉人将领与大员再不封王爵。

而“北不断亲”则是指对于北面蒙古部落的和亲制度。

实际上,从最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当时的满洲贵族与蒙古部落上层人物之间的的和亲通婚,就进行的热闹非凡。

这中间经过了8个清朝皇帝,时间跨度三百年。

有清史专家统计,有清一朝,皇族之中,共计有二十多位后妃都来自蒙古各部。

而与此对应的是,清皇族也有四十几位公主嫁到蒙古部落王公的家中。

特别是皇太极的宫中,他的后妃里,庶妃以上者6人都是蒙古人,其中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都是来自科尔沁草原之女。

福临皇帝也同样拥有蒙古后妃六人。

这种连绵不绝的族属之间的和亲政策极大的拉近了满蒙两个民族的距离,促进了清朝与蒙古诸部落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羁縻蒙古民族斗志之“崇释以制其生”

对于制衡蒙古各部落的政治方略,清朝皇帝皇太极曾经这样说,“以黄教柔顺蒙古,中国之上计也”。

对此,康熙皇帝则说的更加直接,“建一庙(喇嘛庙)胜养十万兵”。

蒙古民族在早期实际上是信奉萨满教的,可是从清代开始,大力提倡蒙古诸部族信奉喇嘛教,当然,很快就得到了蒙古上层王公势力的响应,以至于蒙古诸部落倾心皈依七世达赖喇嘛,由此至六十年塞外和平。

这都使得清朝廷越加认识到宗教对于蒙古各部族的强大力量。

那么,“古代历史上清朝和蒙古什么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清朝和蒙古是一种安抚与被安抚、压制与被压制、分化与被分化的关系,大略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初年,因为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所以,国家百废待兴。此时,清廷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的是温和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满清和蒙古的关系还算不错,随着清朝国力的日渐恢复,它对自身的统治、政权的巩固上,也越加重视。

  所以,此时的满清迫切需要消灭一些危及自己的外部势力,蒙古首当其冲。其实,蒙古一直以来,扮演的都是一个 “狠角色”,大家回忆一下成吉思汗就明白了。当时,他铁骑远征,甚至,国土已经扩张到了如今的欧洲全境,也使得成吉思汗的威名远扬。

  所以,面对蒙古强敌,满清却不一定有胜算。

image.webp

  自建国以来,满清以历史为借鉴,大喊“满蒙一家亲”的口号,企图分化汉族与蒙古族的关联,彻底实现满蒙结盟,这也是贯穿整个大清朝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各个封建主原来地位的高低、效忠程度、功劳大小等,分别授予他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顺治五年,再出新规定:蒙古王、贝勒、贝子每年春节来京朝觐,称为“年班”。这是清廷皇帝为蒙古王公大臣安排的礼遇,也是为进一步笼络蒙古,感化他们而采取的怀柔政策。此外,清廷每年拨出大量的银子、布匹等赠送蒙古各贵族。而且,清廷还利用联姻手段,增加与蒙古的来往,以拉紧双方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满清优待、重视蒙古。但是,实际上,满清政府却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一方面将大量蒙古牧民视为羔羊一般,将他们软禁在羊圈里。同时,满清利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image.webp

  实际上,满清政府对蒙古的管制是十分严格的。

  康熙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内地民众搬去关外,包括:东北、蒙古、新疆等地。而清廷对于这些民户,使用了设置府、州、县、厅等方式,与蒙古各盟旗联手,分别对他们进行管理。清廷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想区别移民和原住民的身份,希望隔绝他们之间的来往,以断绝他们之间的互相勾结。

  除此之外,清廷还规定:蒙古人到内地只能走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这六处关口。并且,在入关时,要严格遵守入关制度,登记人数,最后,再按约定人数出关。与此同时,清廷禁止蒙古人学习、接触汉民文化。

  嘉庆二十年谕:“近年,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演听戏曲等事,此已失其旧俗,兹又习邪教,尤属非是,著交理藩院通饬内外札萨克部落,各将所属蒙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