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城濮之战一举奠定了晋国称霸天下的格局,对一向恩怨分明的晋文公而言如今自己身为霸主那就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当年晋文公流亡时郑国没以礼相待,城濮之战中郑国又投靠了楚国阵营,对晋文公而言这真可谓是国仇私怨集于一身,不打你打谁?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巧的是此时的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称霸西戎,也正打算向东扩张,于是晋文公索性联合秦国共同出兵郑国。晋军驻在函陵,秦军驻在汜南。面对危局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事实上烛之武这番话是饱含怨气的——年富力强时你不重用,如今你有求于我就想起我来了。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这是我的罪过啊。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置于远方,您也知道这有多大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什么。况且您曾被晋君赐予过了,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君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吧。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

不得不承认烛之武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家,作为郑国的使者最优先谋划的必然是郑国的利益。可烛之武的任务是劝秦穆公退兵,秦穆公和郑国素无交情,为什么要保护郑国呢?所以烛之武必须站在秦穆公的立场上为秦国谋划,不仅要用言语以情动人,更重要的是要用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吸引秦穆公,这叫做以利诱人。烛之武首先为秦穆公分析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地缘关系:秦在西,郑在东,有晋国横亘当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条件而言要跨越别国的土地去控制一块飞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秦国要跨越的是强大的晋国,所以灭郑对秦无利可图。那么反其道而行之——保留郑国呢?郑国承诺给予秦国的使节商旅过境的便利条件和物资补给,这对秦国而言虽算不上什么大利,但至少也没什么损失。仅仅如此还不足以使秦军退兵,因为秦晋之间是盟友,灭郑虽不能为秦带来立竿见影的直接利益,但秦完全能以协助晋国灭郑为由向晋国索要利益。烛之武显然早就预料到了这点,为此他使出了最后一招——挑拨离间:秦晋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在以前晋惠公时期双方是有矛盾的,即使在晋文公时代这种矛盾也不过是处于潜伏期没暴露出来而已。事实上晋国的存在本身就阻止了秦国向东扩张的可能,秦晋之间有着深刻的地缘矛盾,虽然在晋文公和秦穆公两位雄主的统治下双方都选择对这种矛盾视而不见淡化处理,但这种矛盾一直存在。烛之武抓住这种矛盾大做文章,向秦穆公指明晋国的强大其实就是秦国的灾难。秦穆公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深知:国际政治从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秦晋之间的地缘矛盾早晚有集中爆发的一天,在这一天到来前自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打压晋国的实力。

于是秦穆公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不得不说烛之武除了自身的精明外运气也很不错,如果在秦穆公退兵后晋文公打定主意单独灭郑,以郑国的实力依然难逃亡国的命运,而秦国对郑国的存亡其实完全不上心,留下郑国就是为了给晋国添堵,但秦国绝不会为了郑国而和晋国兵戎相见。好在当时的人多少还受周礼的一定制约,相比灭郑晋文公更看重自己作为霸主的诚信,这才使郑国逃过一劫。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webp”/>

网友提问: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何单凭几句话就让强大的秦军退兵?

优质回答:

烛之武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是秦穆公自己想退兵而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秦晋关系开始恶化。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城濮之战后,公元前632年即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给天子献楚俘,郑文公担任傧相。周襄王除了按例赏赐常见的戎辂、彤弓彤矢、秬鬯之类,重要的是做了一些事,说了一些话。周襄王“策命晋侯为侯伯”,“侯伯”就是霸主。策命文件上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周王称同性诸侯为“伯叔”,异性诸侯为“伯舅”。所以齐桓公是舅,晋文公是叔。也就是说这时候周襄王正式任命他叔晋文公为诸侯“霸主”。

然后卿士王子虎带着诸侯们盟誓了,“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奖”是扶助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要扶持周王室,也不要互相侵害。而且盟得挺狠的,还说“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谁要是说了不算,天神就征罚他,出兵必败,国祚不永,子子孙孙都要遭殃。

但是这里面提到了郑国显然郑文公已经又归附晋国了,提到了卫成公害怕了,弃国而逃,后来还是再三巴结晋国才能再回国,还差点被晋文公让人毒死。可一直没提到秦国,没看到秦穆公的态度。也许,可以想当然地猜测一下,当重耳受难时秦穆公可以心怀坦荡地拉一把,而当初的落难公子战功赫赫成了霸主的时候已经超拔于诸侯之上,对于秦穆公这位同样心气很高的国君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或者后来的伐郑事件,“秦伯”那么容易被烛之武说服不是烛之武太能干,是“秦伯”自己心里打定了主意。早在伐郑之前的几个月,有一次非正式的会盟在翟泉举行,即现在的孟津平乐镇。这一次的会盟目的是为了“谋伐郑也”。有王室代表成员卿士王子虎,有鲁国、晋国、宋国、齐国、陈国、秦国。这次有秦国。不过除了鲁国来的是国君鲁僖公,其他都不是国君。秦国来的是秦小子慭,是秦穆公的儿子。

接下来的事都知道了,就是“晋侯、秦伯围郑”。但是烛之武一个离退干部说了几句话就把秦晋联盟给瓦解了。从郑国来说,郑文公的大患去掉了,烛之武保住了离退干部的待遇,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焉用亡郑以陪邻”?秦国和郑国又不接壤,灭了郑国秦也得不到好处,但是晋国就能得到郑国的土地而向东扩充。这样一来,晋国必然“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边有所得,必然期望西边也能有收获,那就只能从秦国获取土地了。秦国等于是帮着晋国扩大疆土还要再搭上自己的利益。况且晋国向来是个无信的国家,比如晋惠公答应给的土地没给,答应在秦国受灾的时候帮秦国也没帮。

秦穆公和郑国结了盟,还留下三位大夫帮着郑国守边境就自己回去了。而晋文公只能狠狠地对舅舅狐偃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秦国的联盟,我们暂时还不行。

其他网友观点

烛之武看似几句话就把让秦国退兵,实则是谈判的智慧。

小灿哥给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作者左丘明。晋国,秦国围攻郑国,郑国形势岌岌可危,经人举荐,郑国君决定派烛之武去谈判,而烛之武却说年老体迈不能去。其实这不是害怕,他是在试探郑国君的诚意,来给谈判增加筹码。

第一句话,摆明立场

秦晋围郑,郑国知道快亡国了,让秦国放松警惕。

第二句话,合理分析

但是郑国亡了,对秦国没有好处,秦不远千里来消灭郑国,意义何在,结果是晋国增加土。

第三句话,用好处利诱

如果秦国不灭郑国,那么郑可以成为秦国的朋友,可以帮助秦国。

第四句话,摆事实讲道理

晋国那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他能攻打郑国,那就有一天会攻打秦国,你看看晋国平时的行为就知道了,烛之武用事实佐证论断,瓦解秦晋联盟。

最后秦国被烛之武说服退军,郑国危机解除。

烛之武谈判的高明在于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陈说厉害,从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分析,用事实破坏敌人心理防线,让他们相互怀疑,事可成矣。

头条号:小灿哥说历史

其他网友观点

烛之武能退秦师,关键在于他的几句话点明了当时的形势下灭掉郑国对秦国的坏处。而且他让秦国明白了退兵对秦国自己的好处。烛之武能让秦国的利益最大化,秦国才肯听他的,退军。

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人凭借几句话就让一个强国退兵的。除非决策人太蠢,因为小利看不到大局,否则再强的舌辩能力也不能改变大势。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在公元前630年,此时距离楚晋城濮之战不到两年。城濮之战后,晋国俨然已成新的中原霸主。但问题来了,想要成为霸主的除了楚晋之外,还有一个地处西陲的国家——秦国。实际上,秦晋之间虽有联姻之好,但他们背后的博弈却十分激烈,说到底就是秦国想要自关中东出函谷关进入中原争霸,但晋国的位置却阻碍了秦国的发展。

注:春秋时代的秦国仅控制关中西部,若东出只能经函谷关或武关。函谷关为晋国控制;武关出口为南阳盆地,为楚国核心防御地区,有其苦心经营的方城防线。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亡,晋国发生内乱,晋惠公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暗地答应秦穆公割让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以上地区,为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地,大体相当于后世秦魏争夺数十年的河西之地,不但是秦国东出最便捷的道路,还是晋国的命脉所在。所以,晋惠公成功继任君位后便反悔了。为此,秦晋之间还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韩原之战。虽然秦国取胜,但秦人还是未能控制晋惠公割让的土地。为此,这一事件也直接引起了晋惠公之子倒台,晋文公继位。晋文公继位后,君臣锐意改革,秦穆公眼见自崤函道东出无望,遂另寻他路。而晋文公也深知秦国扩张疆域的野心,但为了联合抗击北上的楚国,晋文公只好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帮助秦国攻占鄀国和商密。

鄀国位于今河南内乡,商密位于今河南淅川。很显然,晋国故意将秦人导向武关方面,让他们从侧翼牵制楚国。需知,当时南阳盆地基本被楚国控制,秦人若要东进中原,必须将楚国击败。可以想象,这当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晋文公谋臣无数,秦穆公手下也人才济济,必然会看破晋国的这一计谋。所以,秦穆公对晋国的意见很大。为此,城濮之战后,晋国迎周襄王做践土之盟,秦穆公并未参加。为了缓解秦穆公的怨气,晋文公又邀请秦国参加了讨伐许卫两国的温之会,秦晋两国再度和好。这期间,晋文公获悉一直与楚国藕断丝连的郑国竟中原列国的动向报告给了楚国。于是,晋文公遂发起了伐郑之战。

春秋时代,攻城器械十分落后,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围困,晋文公组织的诸侯联军也不例外。楚国还未从城濮之战的创伤中恢复,无法发兵援救,所以郑国并未坚持很久。于是,毛遂自荐的烛之武出现了。他进入秦穆公大营后,直截了当地告诉秦穆公:郑国较秦国遥远,且中间隔绝着重重山脉,而晋国则不然。所以,秦国若帮助晋国灭郑完全是为他人做嫁衣。况且,晋灭郑国之后,势力必将壮大,若晋国念起当日韩原之战发兵西向,秦国必将受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战国策》听罢烛之武的分析,结合东出失败的往事,秦穆公自然有动于衷。于是,秦穆公在当夜便将全部秦军撤走,并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率所部秦军帮助郑国守城。公元前628年,距离烛之武退秦师不到两年,杞子、逢孙、杨孙等三将趁郑文公病卒,立即向秦国请发奇兵攻郑,“郑君使我掌管其北门之防卫,若潜师来袭,郑国可得也。”在贪婪地驱使下,秦穆公选拔了3万名最精锐的士兵悄悄越过晋国控制的崤函道东出攻郑,崤之战随即爆发。

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