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梦碎葫芦屏,整点高端行不行?

小米梦碎葫芦屏,整点高端行不行?

2月13日,小米10正式发布,这一次,我的偶像雷总,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保留,对自家产品进行了120分的赞美,“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高端梦幻之作”、“屏幕绝不亚于iPhone”。安卓阵营有一个惯例,只要是旗舰机发布,必须是新一代机皇诞生,必须是吊打所有友商,必须是华为看了落泪,三星遇见下跪,苹果听着崩溃。只有这样,才能配得机皇的尊贵,还有已经花出去的广告费(单押)。我本以为2020的手机江湖,又诞下一个大皇子呢,未成想,造化弄人啊。10系列刚一发布就遇到了大麻烦,皇子发育不良,直接成了葫芦娃。01新机发布刚过了不到10天,网上就开始有人反馈,自己手机的摄像头“长出了脑袋”,刚开始我看到还以为是假图,但之后网上的反馈越来越多,问题逐渐得到印证。

米粉们都懵了,还没做好当爷爷的心理准备,好好的摄像头就突然变成了葫芦娃。幸福来的太过突然。这些葫芦娃们活泼跳脱,层出不穷、形态各异,着实让各位“爷爷”们有些着急。原本10系还背负着小米再一次冲击高端的梦,没想到,半路杀出个葫芦娃,梦真的成了梦。想要弄清楚小米这次的问题,必须回到我们施展传统艺能的环节:“葫芦屏”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小米这次会大面积的出现“葫芦屏”事件?小米的高端梦还能继续吗?做高端到底有没有捷径可走?为什么国产手机厂商的高端梦之路如此曲折?欢迎收看本期的名侦探牛腩,下面,就是我们一起脱光伪装,漏出真相的时刻~02这次屏幕陆续出现的“葫芦屏”,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之前摸过几家手机产业链企业的底,根据我对产线的理解,这次大概率是薄膜封装环节(TFE)出了问题。要知道小米10用的是AMOLED面板,而A屏是非常脆弱的,在制造环节很容易出问题,黑斑这类故障在行业里叫mura,也算一个质检中的常见问题。更要命的是,这个问题,在刚封装好的时候是不容易检查出来的。后期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屏幕中的发光有机物被氧化,就会慢慢形成黑斑。当然,想解决这个问题,demura,也不是没有办法,最常用的就是极端环境压力测试。比如苹果这类的大厂对品控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一般走的是8585标准,也就是把几个批次的手机放在温度85℃、湿度85%、连续检测240个小时。让手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尽可能暴露出潜在问题,发现问题后再反复检查设计工艺上缺陷,及时修正。这套方法好是好,但缺点是又费时间又费钱。苹果一个新机的测试,一般会有3~4个阶段,每个阶段至少都是千台规模以上的新机参加测试,经过重复测试,及时解决遗漏的问题,避免出厂之后影响到品牌。你看这些环节的败家程度,就知道整个行业里没几个人能玩得起。尤其那些供应链话语权低,家底儿薄的厂子,考虑到自身条件,一些厂商就会降低标准,走6090甚至是5585的标准,缩短测试时间,这样一来,一些小概率的问题就不容易暴露出来。再加上手机厂商为了在宣传上能压竞争对手一头,抢到技术首发的彩头,拿一个独占期,会疯狂的赶进度,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把新品发出来。在这么紧凑的时间节奏下,一些需要反复验证的环节就容易执行不到位。所以,归根结底来说,小米这次就是品控出了问题。为什么品控会做不好呢?是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吗?其实并不是,想把品控做好很容易,归根结底就一个字儿:钱。都说有钱能使磨推鬼,其实只要钱多到一定程度,不光能够把品控提起来,甚至还能直接参与产业链新技术的研发,直接拿独占期,让供应链企业配合你的新品发布节奏,“买”到时间,这样就不用去抢首发的时间了。但是大部分厂商做不到。国产手机厂商这几年似乎挤破了脑袋,都想做高端货,都想提高品牌溢价,削尖了脑袋想卖到4000块钱以上,但是似乎大家对品控又没有那么在乎。品控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观感和口碑,真想要做高端,就必须提高对品控的要求。但是品控这个环节性价比很低,而且大部分都是隐性成本,花很多力气,都是为了保证产品不出问题,却拿不出什么噱头,消费者对此感知比较少,因此,很多厂商会觉得这笔钱划不来。毕竟,“性价比”才是王道嘛,所以很多国产厂商会更热衷于其他的捷径。比较骚的那种。03怎么才能让自己看上去很高端呢?这是一众国产手机厂商和PUA浪子们都想弄明白的问题。几大国产厂商,八仙过海,各玩儿各的套路,但真要说想成为集大成的玩家,他们必须要向一个榜样学习,那就是:国产营销大师,奢侈产品打造者,营销界的祖师爷,智商税的联合收割机,韭菜的噩梦——杜老师,以及他的代表作品“88某8”。一部88某8,简直就是一本高端品牌气质打造秘籍,多快好省建设高端品牌的套路,完美融合其中,完全就是国产厂商众多骚操作的极大成者。在这里,我为大家做一个总结,把那些多快好省建设高端品牌的“好捷径”,分享一下,希望各大厂商踊跃学习,努力吸收,日后也不用下苦功夫搞什么研发了,直接上秘籍参考,价格翻番不是梦。高端第一大捷径:找好代言人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搞什么研发,做什么新技术,拉什么品控?

这些东西扔个几千万都打不起个水花来,交给供应链企业去做就好了,风险他们背,大家只负责下山摘桃子,抢首发就OK,同样几千万,掉个头,请几个鲜肉明星给自己搞搞代言,效果特定立竿见影,高端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听个水花是绰绰有余的,说不定还能起来浪。正所谓:想玩高端不用桨,过河过江全靠浪。请小鲜肉绝对是个良策,凭借他们俊俏的面庞,尊贵的气质,数不清几个零的出场费,无论手里拿着什么,一定会身价倍增,高端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不过,有一点不太成熟的建议,几个国产大厂也不要总是盯着那几个小鲜肉,什么蔡某坤、吴某凡、某男孩都轮番上阵,轮番为各大厂商代言,你方唱罢我登场,整的跟值班一样,一时间都分不清楚谁是谁的代言人。这样不好。建议品牌方可以考虑一下我这样的,便宜、好用,方便,听话,形象气质俱佳。当然,必须要学习的还是国产奢华手机之最,88某8,人家目光如炬,直接找大富翁做代言人,亿万身家,那身段往那儿一坐,别的啥也没有,只有豪华,手机妥妥的就能卖5000块钱以上,万一再娶个女演员啥的,起码能卖8000。效果特别拔群。最后,我还是强烈建议其他品牌要多学习一下88某8,要从一而终,最好能有个形象绑定,不要一年换一个。同时也要考虑人群定位,除了姑娘们喜欢的小鲜肉,最好再整点杰出青年加入,比较有钱的那种。比如,找青年企业家杰出代表,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优秀企业家、新晋国民老公孙老师来亲自代言,当然,如果能带着梦想基金100万来,效果一定更加拔群。高端第二大捷径:做外壳既然都已经是方案整合商了,既然踏踏实实搞研发性价比不高了,那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外壳,一定要做好外壳。核心部件都是供应链企业给就可以,研发费用他们自己想办法,工夫要花在消费者能感知到的地方,做好一个手机最核心的地方不就是外壳吗?这里还是88某8最能参透其中精髓,什么高端牛皮,蜥蜴皮,鳄鱼皮,啥生猛就上啥,一听就能卖得很贵啊!只有皮还不够,建议还得增加一些硬核点缀,奢华水钻镶嵌,瑞士定制大手表,什么尊贵上什么。古有买椟还珠,充分证明了包装的重要性,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外壳。什么全陶瓷机身,镜面不锈钢,天然竹制外壳,哪怕是保温杯生产线上的技术,换个高大上的名字,也能顶一阵儿。单是外壳好还不够,颜色也要跟上。什么暗夜黑,魅惑蓝,冰峰紫,爱意绿,冰翡翠,五彩斑斓的黑,闪耀光芒的白,尽量有多浮夸,就多浮夸。 这几个操作一上,一个尊贵的品牌,大概也就成了60%了高端第三大捷径:联名定制这一招归根结底就是蹭名流名声,自己不够高端,就绑定一个高端,跟着大哥混,小弟气质也能提升不少。什么故宫定制版、博物馆定制版,瑞士名表联名,保时捷联名,兰博基尼联名,谁贵就抱谁的大腿,简单明了。当然,最后还少不了私人定制套餐,动不动就刻个字儿啥的,然后实在不行,再整个1对1助理,超跑俱乐部,这样一来,360度尊享待遇不就都上齐了,相当的奢侈。这里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能不能联系一下开大奔的故宫女,直接出一个“富二代故宫大奔”代言联名款,富二代+大奔+故宫,奢侈感三重加持,保证能让手机身价倍增,高端感提升三倍不止。高端第四大捷径:贵打造高端产品,有一个基本规则:就得贵。高端就是贵,贵就是高端,不管别人怎么吐槽,认准高价格一嗨到底,这才能真正的出圈。在这一点上,88某8贯彻的很彻底。人家把千元机一路飙到现在的29999元,不就是怕你有钱没处花,替你分忧吗?越贵你越得买,买了还不能觉得贵。凭着这种我贵我有理的个性,人家最后在上流社会混得是风生水起。这才是做高端的秘诀。高端第五大捷径:黑科技当然,搞科技行业的,真想玩高端,肯定少不了黑科技。黑科技顾名思义一定得够黑,不黑不要钱,动不动来个1亿像素,抬手就给拍个月亮,拍个地球,人家仨摄像头我给你整8个。然后再整点独家技术,实在不行可以搞个1T硬盘,512G内存啥的,只要大就代表奢侈,房子大了好,车子大了好,手机大了为什么不好?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大按键,豪放中自然就透着一股尊贵。哪个成功人士,还没有几个G的见不得人的事儿,然后再搞个什么独家加密系统,假装你有很多秘密,那就更奢华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多,总之就是要压你一头,不服还可以跑个分嘛。有了这五招,华强北出道,我能给你打造成维多利亚的秘密,纳斯达克上市,直接化身白富美,这些套路,都是玩高端的精华。04好了,讽刺完了,说点正事。玩了这么多年的套路,一众国产厂商的高端梦实现了吗?同志们呐,醒醒啊,只会用套路是不管用的啊,这知道用营销套路,那不是做高端,是收割智商税。高端的成立机制,得先有实力支撑,再有营销,如果只有营销套路,没有实实在在的品质,那不就是88某8,背背佳,大罐茶吗?想要玩真正的高端,至少在科技行业,单纯依靠这种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去看一看手机行业里的三大巨头苹果、华为、三星,哪一家不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哪一家不是有自己技术和工艺上的壁垒?当下来看,众多国产厂商看起来是在下血本,花大价钱搞品牌升级,其实最后还是选择了所有路径当中最稳妥的,最便宜的,性价比最高的。真正需要下硬功夫、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地方,大家愿意做的都不多。黑科技应该依靠产业、研发,最终做出自己的优势技术。而不是靠走量谈合作,赶工期,抢着把人家做出来的东西用上。靠抢工期当核心竞争力,这样能不冒险吗?大家看着嘴上都在喊要做高端,做品牌升级,但是身体却很诚实,超预期的风险,难啃的骨头,通通都不愿意去碰。我特别能理解这种研发保守主义,研发和产业链都是特别烧钱的一个地方。毕竟罗老师当年搞的万元机,Revolution 1,一下子就把锤子搞折了。早些年国产厂商家底不厚,有这样的担心其实特别正常,柳传志当年搞联想的时候,也有一个,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路线之争。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啊,有些企业搞贸工路线都已经冲进世界500强了,账上躺着五六百亿的现金,动不动给领导们发个百八十亿的奖金。但是还是不愿意深入产业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呢?想要真正做出高端,不仅仅是拼配置,更重要的是手机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整个售后服务的体系,而不仅仅只是提高价格。市场奖励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是强者,但是一众厂商还是倒在这个槛上,还是下不了决心,喜欢走没风险的路,容易走的路,不愿意去深度参与产业,不愿意去冒那么大的风险,搞一些表演式研发。如果总是这样,那到底什么时候国产手机才能真正拿到核心技术呢?我们的制造业靠什么走出去呢?总不至于是贴膜和外壳吧?// 更多性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