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为什么流行娶寡妇 刘邦为什么爱寡妇

汉代为什么流行娶寡妇 刘邦为什么爱寡妇

网友提问:

汉朝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寡妇?

优质回答:

其实真正有韵味的还是少妇,少女青涩,什么也不懂,更没有生活经验,少妇呢?是过来人,有情调,更懂得生活,在做事接物上面肯定更老道,有情调,这些人毕竟是过来人,拿的起,放得下,少女行吗?他们懂得如何哄男人开心吗?少女没有情调,她们没有阅历,少妇呢?绝对不会扭扭捏捏,肯定娴熟,毕竟是过来人,放任自如,保证叫男人幸福的不得了。

其实小寡妇最受人待见,他们有社会阅历,更有生活情调,这些人思想开放,特别是生活经验丰富,毕竟有社会阅历,作为男人也厌倦了复杂的生活,大家也希望改变一下生活方式,这些人毕竟都是过来人,肯定有很深的社会阅历,她们都有生活感悟,很会体贴人,男人肯定也是受宠若惊,所以寡妇最受人待见。

很多时候放不开面子 ,总感觉找寡妇不光彩,这有什么呢?关键我们要追求享受,最重要的是生活,寡妇有生活经验,更是风情万种,她们有生活感悟,绝对拿的起,放得下,少女躺在床上如僵尸,寡妇呢?这些都是过来人,她们都有很深的造诣,绝对风情万种,更多的缠缠绵绵,让男人如痴如醉,飘飘欲仙 ,欲罢不能,这就是寡妇的优点。

过日子还是少妇好,她们有生活感悟,更多的是阅历、经验、所谓经验不仅仅是生活经验,更多的是夫妻同欢的肌肤之情,这些人不会羞涩,更不会害羞,绝对是一副如下山猛虎,一般男人是抵御不了的,大家说对吗?

皇帝也是人,他也想浪漫,这些人更追求享受,少妇最受人待见,生活有情调,绝对让男人陶醉其中,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相一般确很迷人,因为这些人有风情,更多的是浪漫,很有调情,所以还是寡妇最迷人,大家说对吗?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代皇权社会,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以说根本不愁女人,然而汉朝的皇帝却对已婚妇女,包括寡妇偏偏“情有独钟”。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汉朝皇帝包括东汉末年的几位诸侯,多有迎娶已婚妇女和寡妇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1、汉高祖刘邦:曹氏、薄姬。汉高祖刘邦早年间,在尚未娶妻之前,便曾与同乡寡居(疑似)的曹氏生活在了一起,曹氏还为刘邦生下了长子,也就是后来被封为齐王的刘肥。虽然曹氏并未进入刘邦后宫,但刘邦最初能找曹氏,可见其也算对寡妇情有独钟了。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攻灭魏王魏豹后,又将魏豹的夫人薄姬纳入了宫中,薄姬则为其生下了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2、汉景帝刘启:王娡。网上有人说王娡也是寡妇,其实并非如此,王娡只是再嫁妇人而已。王娡乃西汉初期燕王臧荼之后,家门中落后其母臧儿先后嫁给平民王仲和田氏,王娡长大后先被嫁给了普通农家金王孙为妻,后因姚翁为其相面,称其是大贵之人,会生下天子,于是又托人将其送入太子宫中,博取了时为太子的刘启宠爱,后为其生下汉武帝刘彻。

3、汉宣帝刘询:王氏。王氏祖先在汉高祖时因战功获封关内侯,爵位传至王氏父亲王奉光。王奉光少年时,极度喜欢斗鸡,从而得以与流落民间的汉宣帝刘询相识。王氏十几岁时,也曾许配给几个人家,结果每次出嫁时,男方都突然去世,结果一直也没有嫁出去。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将王氏纳入宫中。

4、汉元帝刘奭:王政君。王政君先是在十几岁时被许配他人,然而成婚前男方去世,后又被东平王纳为妾,结果还没等入门东平王也死了。其父王禁觉得奇怪,便找人为女儿占卜,言其贵不可言。于是,王禁便让女儿学习各种才艺,在十八岁时将其献入宫中,后成为太子刘奭的太子妃。

如上,虽说仅有四位皇帝娶过已婚妇女或者寡妇,但这个比例在古代王朝中已经并不算低。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南宋理学大行其道之前,对于女性贞洁看的并不算太重,当时婚配尚且较为开放,女子再嫁现象并不少见。

至于寡妇,西汉时期寡妇并无守寡一说,且克夫之说在当时也并未流行,丈夫死后再嫁乃是常态,而皇室对此也并不太忌讳。其实不止是皇室,西汉大臣也往往如此,例如西汉开国功臣陈平,他的妻子便是个连续死了五任丈夫的女子。

综上,要说西汉皇帝对已婚妇女或者寡妇“情有独钟”,其实也并非如此。只是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化,对女子的贞洁并无太过严重的限制,这才导致了此种现象的出现。包括东汉末年的曹操、刘备等人,不也都娶过寡妇为妻吗?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在过去男权社会中,寡妇再嫁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甚至有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话,谁如果招惹了寡妇,就会成为是非的焦点,这无形中关闭了寡妇再接触和进入社会的大门。红楼梦里李纨博学多才,贤良淑德,可就是因为是个寡妇,连管家的权利都没有,薛姨妈送花儿,凤姐一个人四支,她一支也没有,因为她是寡妇,不能带花。

但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特征并不是始终凝定不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大都具有表现出独特个性的时代风格。严格说汉朝皇帝不是喜欢寡妇,而是不介意娶寡妇,那些皇帝娶了寡妇呢?

汉高祖刘邦:薄姬。刘邦是年当混混的时候,就跟寡妇曹氏同居,曹氏还为刘邦生下了长子刘肥。由吕后一手带大,因为有感情,刘肥没有被吕后迫害。刘邦攻灭魏王魏豹后,又将魏豹的夫人薄姬纳入了宫中,薄姬生下了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王娡。王娡的母亲臧儿出身名门,后家道中败沦嫁给了平民,王娡早就嫁人生了个女儿,但他们都没有忘记过去的富贵,有个相士说她的两个女儿有大富大贵的命。于是臧儿唆使王娡抛夫弃子,通过运作把王娡姐妹送进太子宫做了宫女。结果王娡的人生果然象开了挂一样,她的儿子也当了皇帝,就是汉武帝。

另外,汉宣帝刘询的两任妻子死后,再娶的王皇后曾经定过亲,每次要出嫁时,男方都突然去世,据说是因为王氏命相贵不可言,那些人福小命薄挡不住,最终嫁给了刘询。刘备娶了刘璋的嫂子吴夫人做皇后,孙权的徐夫人是陆尚的遗孀。曹丕宠爱的甄宓是袁绍儿媳,曹操的杜夫人是秦宜禄的遗孀,尹夫人是何进儿子的遗孀,邹夫人是张济的遗孀,甚至还有更多不知道的遗孀。

这是因为在汉代,女子是可以改嫁的,并不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贞节牌坊这些东西,都是在宋朝程朱理学以后,才逐渐兴起的。皇帝为什么会不介意娶寡妇,无外乎几个理由

一、古代人结婚太早,年轻的寡妇具有年龄上的优势,所以容易得宠。

古人结婚非常早,十四五岁就结婚了,汉昭帝刘弗陵的妻子上官皇后嫁给刘弗陵时甚至只有六岁,完全是个啥都不懂的孩子。

杨贵妃被封为贵妃时二十七岁,武则天被李治封为皇后是三十岁,甄宓嫁给曹丕时二十一岁,这个年龄的女人,肯定比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更有风情,更懂人情世故,更能体会男人的心思。

以武则天为例,她长相当然是非常美的,十三岁就以美貌出众被选进宫,可是她在宫中十四五年,只封了个才人,没有一儿半女,李世民死后,只能去感业出家,如果不是李治看上了,她的一生就只能与清灯古佛作伴了。

武则天进宫时十三岁的小丫头,而李世民已经是南征北战几十年的四十多岁大叔,正常来讲,他们之间会存在着代沟。而武则天比李治大三岁,属于同龄人,武则天在宫中已经浸润了十多年,所以可以轻易把李治“拿下”。

二:汉朝人敢于追求富贵和幸福又一向重视天命。在他们看来,寡妇之所以会“克死”丈夫,是因为她们命硬,普通人驾驭不了。而能驾驭她们的,不是王侯,也是公卿。

以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为例,她15岁时,原本许配给一个人家。结果还未出嫁,她的未婚夫便去世了。其后,王政君又被东平王相中,而在嫁入王府前,东平王又死了。因此,王政君的父亲王禁大为惊讶,于是派人给女儿算命。结果发现女儿的命运简直贵不可言,于是他将女儿送入了皇宫,最终成为一代传奇的太后。

因此,在汉朝男子看来,死了多任丈夫的寡妇非但不是“克夫”的瘟神,反而可能是让他们时来运转的香饽饽。只要娶了这种寡妇而不死,就必能预示着自己贵不可言的命运。为了证明这样的命运,他们敢于赌一把,甚至前赴后继。对于皇帝而言,他们是天子,根本不会担心女人命硬。

刘备的几任寡妇妻子,都是政治投资,以婚姻换取地方势力支持,而他的皇后吴夫人是刘璋的嫂子,据说,曾经有人看过吴氏的面相,认定她乃是大贵之人——女子“大贵”不用说,可能也是皇后之类的中宫之首。刘备占据益州,有人要把吴氏介绍给刘备,刘备娶吴夫人,一是换取吴氏与刘氏的支持,二是弄个当皇帝的好彩头。

三、选皇后要看品德和门第,除皇后外,后宫佳丽三千,其中有一两个寡妇实属平常。

古人三房四妾,讲究的是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妻子是家内事务的主管,必须管理好家庭、家族,所以娶妻要有相当的门第,有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和促进家庭和睦兴旺的品德。小妾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至多比婢女稍微高一点,只要能用美色、逢迎来讨得主人的欢心。

皇帝的后宫其实也差不多,寡妇很少能直接当皇后,王娡也是母凭子贵当上的皇后。

总体来说,汉代女子地位比其他朝代高,刘邦的夫人吕后多谋而果断,曾经努力协助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她处死韩信,力促刘邦夷灭彭越宗族。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八年,擅权用事。汉朝这种所谓“母党专政”、“权在外家”的情形屡有发生,薄姬、窦太后,王政君,王娡等等女性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于是,就出现了汉朝女子尊贵的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在汉朝,有名的女子不但可以封侯,还可以拥有爵位和封邑。如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兄伯妻为阴安侯,吕后当政后,也曾封萧何夫人为酂侯,樊哙妻吕媭为临光侯。

社会开化,女子地位相对高,允许寡妇改嫁,所以皇帝娶寡妇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国在宋代以前,对妇女再婚不是特别排斥,对皇室的两性关系也没有过多限制,所以有“脏唐臭汉”之说,提倡妇女守节起自于宋代。

古代前期尽管在伦理上束缚妇女,但是对寡妇再婚并不加以非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妇女处于依附地位。未婚依附于父兄,结婚依附于丈夫。死了男人或者被男子赶出家门,就失去了依附的对象,从而也就失去了生活保障。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允许妇女再婚就是对这种依附性的肯定。同时,那个时期主张“婚姻以时”,尽量减少“旷夫”和“怨妇”,也还多少有点对人性的尊重。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宋明理学的出现是一个重要转折。那些理学家都以孔子门生自诩,但是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其中有一点就是极力强调妇女的贞洁。北宋程颐,是这个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说过一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力提倡妇女的贞洁,坚决反对寡妇改嫁。其实,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影响还很有限,他自己的侄媳妇就改嫁了。但是他的这句话,经过南宋朱熹的宣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这种贞洁观念不但被一些读书人奉为准则,而且影响广泛,也影响到法律制度。

元朝以后的法律制度,也并不禁止妇女再婚,不禁止寡妇改嫁。但是同时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一个是在继承以前为父母和丈夫守孝期间妇女不得改嫁规定的同时,规定,命官的妻子,如果得到了朝廷的封号,因为她的封号来自丈夫,所以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许改嫁他人;同时修正了唐宋的法律,唐宋规定父母可以强制寡妇女儿改嫁,这时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强迫决心守节的寡妇再婚。

另一个方面就是发布法令,对于替男人守节妇女家庭给予照顾,对于坚决守节表现突出的给予嘉奖,包括写入史书,让她们青史留名,以及为她们建立贞洁牌坊等等。比如明朝法律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就是说,法律虽不禁止妇女再婚,但是鼓励寡妇守节。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国家政策导向。

其他网友回答

不一定是寡妇吧?

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美人,后来做到王皇后、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给汉景帝的。不过她可不是寡妇,而是离婚妇女。

王氏从前在民间已经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王氏的母亲不知道哪里找了个算命先生,说王氏命好、可做皇后。老太太一琢磨,女婿不像是能当皇帝的人,当时时局稳定、国泰民安,也不像要改朝换代的样子。于是硬逼着女儿离婚,进宫,得到景帝的宠爱,生了儿子,还被立为太子。

如果放在后世,王后的逆袭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进宫:景帝是在皇宫里出生、皇宫里长大的,又不像乾隆喜欢“微服私游”。如果王氏不进宫,景帝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她。

但是皇室怎么会让一个离婚妇女进宫?不是有“选秀”制度吗?选秀不是很严格吗?王氏是怎么混过层层检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观念与后世不同,对妇女的贞洁要求根本没那么高,对离婚妇女、丧偶的寡妇也没有区别对待。

这就可以回答题目上的问题了。不是汉朝皇帝喜欢寡妇,而是汉朝皇帝在择偶时,并没有把寡妇、离异女与初婚少女区别开来,所以会有几个寡妇、离异女进入后宫,得到皇帝的青睐。

当然不光是皇帝,民间也很多寡妇再嫁、二婚的事例。就像刚才提到的王皇后,有个弟弟叫田蚡。姐弟不同婚氏,也是由于母亲两次婚姻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