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子 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草

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子 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草

网友提问:

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

优质回答:

吃虫子原本是种潮流

有人没有勇气享受虫子的美味,就给吃虫子扣上“野蛮”的帽子,面对这种说法,我们的老祖宗要第一个不乐意了。

孔子曾提过的那个捕蝉故事,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吃知了就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而在孔子一直尊崇的《周礼》里,更是记载了周天子每顿饭都少不了蚁酱。

对,你没看错,就是蚂蚁做成的酱,这可是天子美食。在诞生了华夏文明的中原之地,吃虫子原本是一件很“主流”的事情。

除了云南,闽南、广西、贵州、湖北、浙江等一些地区,都保留了吃虫子的习俗。

对于居住在城市森林里、对各类昆虫避之唯恐不及的当代人来说,人们已经无法理解古人见到虫子时的喜悦了——它们没有攻击性,易于捕捉,也易于烹饪,富含蛋白,味道鲜美。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躲藏在山野间的知了、蚂蚱简直就是行走的蛋白棒。

吃虫子也不是中国人独有的。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很爱吃知了,并把其形容为极致的美味和享受。作为吃蝉的行家,亚里士多德还总结出了蝉羽化之前,是最美味的阶段。

要想理解云南,先上一盘虫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虫子宴,也不是所有品尝了虫子的人都赞不绝口。但这并不损伤云南的虫子菜肴在中国美食版图中的地位。吃惯了循规蹈矩的菜系,吃惯了故作精致的菜品,我们需要这样一股来自边陲的生猛之风。

这个维度不高的省份,同时容纳了高原和雨林,从巍峨的雪山、雄浑的三江并流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吊脚楼、边境线上的东南亚风情。

在千百年的生活里,云南人自然也将这些昆虫开发出了形形色色的食用价值。省内风格迥异的地貌和气候,塑造了云南人多元的生活方式。

和其他很多地域相比,我们很难给云南的风物饮食打上一个笼统的标签,因为在这个近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等数十个民族。他们存在着不为外人所熟悉的传统。

比如在布朗族那里,没有一只花蜘蛛可以活着走出去。当地人抓到它们后,先用开水泡软洗净,再用小火煎熟,撒一些调料就可以食用。当然,大多数人见到这些躺在盘子里的家伙时,早就吓得两腿发软,更别指望能下筷子了。

▲ 云南临沧市境内的布朗族村寨。 摄影/张艺凡

说到底,云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生活的多元包容,各式虫子菜肴是这种特质的体现。

这些诞生在马帮里、诞生在村寨间,诞生在连名字都不可考证的山林中的菜品,是云南人多少年来随性、洒脱、超然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属于边陲和密林的气质。

所以,当下次看到那些虫子做成的美食时,可以不品尝,但千万不要嘲弄,因为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恰是云南的地理地貌、自然风物、人文性格交汇而成的小小结晶。

云南的一大半个性,都盛在这盘虫子里了。

所以,

虫子你敢吃么?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就生活在云南,但是楼主的这个提问,内涵上也有点太广了,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耶!从下面四点聊一下。

1可以食用的虫子,在云南的餐桌上并不是主流,完全非主流的食材,而且过去食用虫子的品种因地域不同而食用也不同。像有的云南人,尤其是有的女孩就坚持不吃虫子。又如西双版纳最爱吃的竹虫,过去云南东部北部地区就没有食用的习惯。而在昆明也很少有吃虫子的风俗。当然近年随着信息和物流的传播,这里有“食髓知味”因素,食用者的地方自然而然变广了。

2在云南吃可以食用虫子的人绝对数量也不多,可以食用的虫子品种也不多。否则让人误会,以为很多云南人都像欢快的鸟一样敢吃爱吃吃虫子,是不是就差长翅膀……!

云南人吃的虫子的四个原因

基本上也就是楼主所例举的:蟋蟀、蝉、竹虫、蚂蚱(蝗虫)、水蜻蜓、蜘蛛、蝎子、黄蜂、蜂蛹、蚕蛹等主要的二十个品种左右,而要知道在云南虫子的种类有上万种甚至靠近十万种,云南数量众多的昆虫可以成为害虫,也能成为风景,著名的大理蝴蝶泉,就是因蝴蝶众多而成名,不过当地没人吃蝴蝶,而电视剧就叫《云南虫谷》……,影响动静真不小。云南人食用部分虫子主要有四个原因:

1传承饮食习惯。不是有神农尝百草之说嘛!同样生活在云南的各民族的先民,自然也会探索各种可以使用的食物,应该说凡世界的天然植物动物昆虫,只要不引起身体不良反应的自然食材,都在人涉及使用的范围。鲁迅先生是不是说过:非常佩服世界上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相信如果两个从未见过螃蟹和蚂蚱的人,必须选择吃一种?相信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吃蚂蚱,螃蟹真的太可怕了。可怕的螃蟹可以作为食材使用,而云南是昆虫王国,自然有人的目光也会品尝昆虫,结果就是第二个原因。

2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云南人品尝昆虫,竹虫非常香脆,蚂蚱钙质丰富,蜂蛹更是香甜,飞蚂蚁味道不错……,这些食物不进行收集,是不是对大自然的馈赠无视和浪费?这样呀是不是又多出了第三个原因。

3更多的食物来源渠道,更营养!尤其粮食的生产是有周期的,很多地方都有青黄不接的季节,当然西双版纳是个例外,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各种竹子生长旺盛,竹笋还是其中的一道主流食材,腌制成酸笋,又是调料,就有这里的竹虫肥大,蝉鸣清脆……。水浒好汉不是常说“嘴都淡出鸟来”,嗯这些食材的使用,味道可口,营养丰富,蛋白质的含量超过牛羊肉,身体感觉很好嘿!这不就又是传说中的第四个原因。

4这就是天然绿色高蛋白。不要小看虫子的一生,非常挑剔环境的,西双版纳的大竹林里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壮壮竹虫,而像在昆明周边的竹子那里的竹虫又少又小,换一个云南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吃qiu不成!”这些味美可口的虫虫,如果受到农药污染,影响发育就没有那么壮硕的了!这是一种绿色的高蛋白,这是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的。云南人早就用自己的身体结实,口感很好,实践出真知,知道这是非常绿色的食品,这里的小鸟吃了这些虫子飞得又高,繁殖的又多,这样最后就是另一个原因,高!

因为云南少数民族男子爱喝酒的风俗

香脆的虫,一种在过去是非常容易得到可口的下酒菜。云南很多民族民俗男人们对饮酒是非常宠爱了,彝族佤族出都很有名,我曾经见过几乎日日饮一斤的佤族汉子,在凉爽的傍晚,一天的劳作后,唱起歌来,喝上酒跳起舞这就是不少人非常向往的最美好的生活,在得天独厚绿色的环境里,这些食用的虫子唾手可得,用油一炸,撒上盐巴加点辣椒,欢乐开怀,口香酥脆……,虫儿有时候真是万万不可缺。就像天上的鸟,缺少的虫子,他们一定飞不高,下的蛋少……。

对了,云南当地放养的鸡,也最爱吃这些虫子,看见就“咯咯咯……”兴奋地叫……,这比粮食都受欢迎,明显是它们最爱的“硬菜”。

最后,虫子颇有云南的地方特色的名片,

食用的虫对内地人来说是一种新奇的食物,“有三个蚊子一盘菜”之说,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好多做饮食的生意人看到这一“金矿”,他们挖掘出“题材”,这样让整个云南如今已经遍布吃虫子的菜肴,虽然非主流,但是新鲜刺激,当充满朝气的青年人把蝎子放在口里咀嚼,香脆可口,

可以想象到是多么强大的一种征服感,勇敢者的吃食,这个象征彩云之南的丰富生活,这一波人吃了虫子,一定能走很远抓虫,吃很久很久,只要青山绿水不改,虫子将永远在云南人的餐桌上,欢迎远方的客人一同品尝,如果你害怕不敢吃,那就看看你心目中的“野人”们怎样以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消灭”虫菜肴,敢保证,几餐后你也会加入……,一学终身难忘!

对了,云南香格里拉还有一种因虫子而生的补药……虫草,能提高免疫力,当今价格不菲,堪比黄金,俨然是一种传奇。

小贴士:虫虫虽美味,对高蛋白过敏者,慎用。

其他网友回答

有虫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云南人,我不爱吃虫。一般虫子都是炸了吃,吃虫可能香点,没什么好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在人类早期时代,还不会耕作栽培作物、不会驯养家畜的时候,食物中昆虫是占有很大比例的。即便到了古代,仍然有昆虫食品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蝗灾到来时吞蝗虫虽然是做秀,但也告诉大家蝗虫是可以吃的。抗日战争时太行山的八路军在蝗灾中也大量吃过蝗虫。吃蚕蛹,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以蚕蛹御宴客”的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蚕蛹味咸辛、性平、无毒,人食可强身健身,入药可医多病,能补气养血、强腰壮肾、滋肺润肠。知了和幼峰,可见于《礼记》内则:“爵鹗蜩范”(音:绝厄条范)是人君宴会上才能有的珍馐。蜩——就是知了,范——幼蜂。同时《礼记》里还有一种食品的记载:“蚳醢(音:持海)”,蚳——是蚂蚁卵,醢——是肉酱,就是用蚂蚁卵作的酱,非常珍贵。唐朝《岭表录异记》中说“非官客亲友不可知其味。”直到今天,云南的傣族人民依然在做这种古老的蚂蚁卵酱,名叫“萨黑母送”。由此可见,云南人吃昆虫是沿袭了古老的食俗,这个食俗在大部分人里已经消失了。在国外,也有当代还保持这一食虫食俗的民族:美洲人喜食蚂蚁,法国人喜食炸蝉蛹,利比亚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喜食蝗虫,柬埔寨人、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居民、新加坡唐尼岛人喜食蜘蛛、蝼蛄、蟋蟀、知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居民吃油炸蝴蝶,印度有人喜食蜈蚣,阿拉伯人喜欢吃蝎子,澳大利亚人喜吃飞蛾。最厉害的是墨西哥人,他们食用的昆虫多达200多种!目前,当代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们体内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构比畜禽肉类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