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的课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未来的课堂有什么样的改变

未来我们的课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未来的课堂有什么样的改变

网友提问:

未来,你觉得中国的课堂教学方式将会产生怎样的改变?

优质回答: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我国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应运而生的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互联网+教育”作为未来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持,必将带动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笔者2019国培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了解一点,提出如下看法,不当之处留言点评。

认识混合式教学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包含两项共同的关键含义:一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完成的;二是学习方式是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融合,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标志。简单地说,一种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线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们突破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互动。

开展混合式教学应该遵循几项原则

1、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对混合式学习的理解必须建立于儿童中心论的哲学观基础之上,必须建立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

混合式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可以极大丰富课程内容,使在线课程成为融合文字、动画、视频、探究任务、虚拟实验等资源的系统化、可选择的知识图谱,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定义学习进程,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寻求课程内容的定制服务。由是,在线课程成为开放的情境,再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协作、会话,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意义建构。

2、坚持“线上自主探究+线下协作研讨”有效融合

在线学习与线下现场学习相融合,是混合式学习有别于传统班级授课方式的最显著特征。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驱动任务,开展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诊断学习效果。这种改变是自大班授课制以来学习方式的最大变革,其优势是学生建构知识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增强,有利于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的养成。

但是,完全的在线学习存在不可避免的虚幻色彩,如学生难以聚焦学习主题而使学习低效等问题。所以,面对面的线下课堂学习不可或缺,在教师组织下的听讲与交流研讨有利于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需求,是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的最佳路径。

3、坚持多元化融合提升学习成效

学习方式的混合,不只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场域方面的混合,还应兼备多元化追求,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相融合、在线测评与线下纸笔测试相融合等。

以自主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的融合为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两者共生共建的过程。一方面,在线课程平台的文本、视频、PPT等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知识载体,而学习平台所拥有的交互论坛功能,则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虚拟空间,并且能使合作学习突破时空界限,特别是MOOC或SPOC支持下的学习,其网络化特征使群体在线协作学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在线下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开展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混合式教学的组织模式

混合式教学发挥了学生在线学习与集体授课的优势,其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多变,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对组织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以时间轴建立教学模式,可大致分为先行探索、协作研讨、拓展巩固三个阶段。

1、学生借助学习平台先行探索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中的在线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按照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设计思路,学生对每一个新项目的学习,首先可以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自适应学习,因此说这是一个以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环节。

2、师生在真实课堂中协作探究

在物理世界的真实课堂中,教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及时获得新思路、掌握新知识。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组织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高效率地思考、发表见解,通过追问、补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并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活动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

3、学生借助学习平台拓展巩固

课后巩固训练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克服遗忘的有效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可以提升巩固学习的效果。一方面,网络平台上的视频、文本、PPT等学习资源可以无限次重复使用,有利于学生针对未完全掌握的内容及遗忘内容进行复习,以强化认知。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拓展性探究任务及课后练习作业,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测评。

4、AR教学,人工智能教学辅助系统

虚拟现实是指由计算机技术创建的、反映真实情境的、可体验交互的虚拟世界,其中涉及四个维度,分别是计算机程序、用户(人)、现实世界、虚拟情境,构建虚拟现实的目的是用户通过与虚拟情境交互,进而获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未来课堂是以全面构建面向未来的教学主阵地“课堂”为目标的教学科研项目,是一套整合软硬件和云端服务的教学专家系统,着重突出了个性化学习、强调交互、教学资源丰富、一键操控、技术领先和生态健康等新型课堂理念

AR叫做增强现实,很多人也玩过AR,就是手机上装个APP,对着某个特定物体一照,手机上就能出现三维立体画面。

这个系统说白了就是给课堂增加一个摄像机,成本很低,把老师上课的场景全程录下来!可是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在录制老师上课的同时,还能将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板书进行同步录制,并且通过人工智能将板书的内容自动提取出来。

结语

混合式教学有多种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注重实效,满足需求”。开展混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去使用在线平台,不是去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不是去开展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而是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

参考文献:

1.金旭, 朱正伟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意义与实施要求;

2.朱雪梅 ,《混合式教学 未来学校教学组织的新模式》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提出的问题很有前瞻性,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学生家长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谈点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未来中国课堂将向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转变。

教育部已明确提出今后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的根本任务,要把德育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并要形成一以贯之的长效机制。对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分别制定了学段目标,规定了五项德育内容。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和校本课程落实,不得减少课时和挪作它用,还对其它学科融入德育内容做出了规定,并把学生德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中国未来课堂将向探究式教育方式转变。

借鉴国外STEM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经验,未来更加注重探究式教育方式。对于学生体现在每课要避免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要求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数学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对于老师,今后课前写的不是教案,而是学历案,两者不同,教案强调老师怎么教,学历案是老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课前老师制定学历案,包括如何预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办法解决。学生经过预习后,发现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解决。

中国未来课堂将向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方式转变。

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比如,高中生大幅提升了在编程、计算思维、开源硬件、网络空间安全等知识面要求。小学生在选择性必修的“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中,要求学会排序、查找、迭代、递归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中国未来课堂将向体验式教育方式转变。

目前开始的研学旅行,已经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就是学校组织学生到社会、厂矿、农村等地 ,集中食宿,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要求有计划、有时间、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评价,并且纳入学生成长记录,装入学生档案。还有今后更加规范的学生综合实践课,都体现了这种互动体验的教育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城市化,城市电教化。科技取代笔墨,教师离开讲台,擂台取代课堂,肆意畅享吧,其实核心就两个字“科技”。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教育,科技改变观念,科技改变许许多多,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你尽可以用科技改变一切来形容,包括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然而,科技需要知识,知识需要教育。教育才是本源,才是出路。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中国是一下子,短时间内统一不了的。有传统的,有创新的,有试点的,有推广的。如此等等,多种形式并存。让我们一起寄望于科技,从接受到适应,从适应到普及,从普及到改进,从改进到创新,然而,一切一切的改变,终归要有一个过程。大局着眼,局部试点,打造社会应用实践型的教育体制框架,抢占科技潮流的制高点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简而言之,硬件科技化,方式引导化,知识岗位化,课堂生动化,讲解心理化才是国内眼下教育的主流。

其他网友回答

未来的高科技大数据。将会取代老师课堂教学。线上线下,学而优则仕。新生代有望实现。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教育很难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众多,现在很多的确都还没有解决大班额问题,学生多了,教学都很难,至于网络教学,多媒体的运用,这只是教学形式,但其实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能够让学生愿意学,专心学,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愿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