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周作人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如何评价周作人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周作人?

优质回答:

评价周作人,其名声远不如他的哥哥周树人和他的弟弟周建人,盖因“文化汉奸”恶名上身后,让他臭不可闻,恐怕周作人永世也翻不了身了。不过有一点我要评价他,那就是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美文”概念的散文作家,就冲这一点,他的哥哥和弟弟比不了,同时期民国那些文化大家们谁也没有做到。

在此不介绍人们到百度上能查到的周作人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品。我们就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做到“中国最早引入‘美文’概念”,继而成为独一无二散文大家的。

中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包括骈文)相对的所有散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文字没有明确地区分开来,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五四时期,刘半农首先提出要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但他所说的“文学的散文”还包括小说、杂文等,也就是说,散文并没有从几种文体中独立出来。直到周作人《美文》一文发表时,“散文”才具备了其独立的内涵。所谓 “美文”是五四时期对侧重抒情、叙事,笔调轻松随意的白话散文的特定称谓。周作人堪称“美文”的开拓者和代表作家。

五四时期,周作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反对儒家思想,提倡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但他很快就对其主张所包含的功利主义表示怀疑。在1920年1月所做的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指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他认为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情思”。1921年6月8日,他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 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由此,“美文”即散文实际上才有了自己的艺术品格。其实,当今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模块当中都设有“美文”专栏,这些“美文”的风格和内容正是当时周作人就给定义了的。

周作人在创作散文时,也注重“艺术品格”。五四时期,他所发表的作品,虽然许多为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但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略带幽默和轻松,蕴涵着“美文”的成分,随后创作的散文,“美文”的成分日趋加重。他于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里的散文,《语丝》时期所出版的《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里的散文,大多数都是“美文”。1927年后,他更是大张旗鼓地提倡表现性灵、情趣的闲适小品文,所创作的作品也多为关于草木虫鱼的散文和读书笔记,风格闲适,为地地道道的“美文”。如《永日集》《看云集》《苦茶随笔》《夜读抄》《瓜豆集》等作品中的绝大多数文章,沦陷时期的《药堂语录》《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作品中的散文,大抵如此。

周作人以其散文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俞平伯、废名以及“京派”其他作家的散文,都明显地受到其散文的影响。无论谁评价周作人,怎么评价周作人,都不应该忽略他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可以分四个阶段评说:

第一个阶段是周作人从日本留学回来到北京大学任教至北京大学南迁。这一阶段,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成为许多文学写作者摩拜的对象,北京大学的学生非常敬佩他,蔡元培先生、胡适先生、蒋梦麟先生都非常重视他、尊重他。他在教育、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一位难得的文化、文学大师!为人稳重、温文尔雅!

第二阶段是日本占领北京,他留守北京大学阶段。这一阶段,他充当了汉奸文人,且多次出席日伪文艺活动,典型的汉奸文人的嘴脸。因为其妻和妻妹是日本人,他与日本渊源深厚。但公平的说,由于他留守北京大学,为北京大学财产和校舍安全做出了贡献!

第三个阶段是抗战胜利后,他被关押改造阶段。在关押改造阶段,他不承认自己是汉奸,而且写了大量的辩护文章为自己开脱罪名。但事实就是汉奸。

第四阶段是从监狱释放,至他去世。这一阶段,在党中央的关照下,他笔耕不缀,用笔名,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使得大量的外国文学精品在中国传播,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他以笔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推动了解放后的文学事业发展。尤其是他写了大量的有关鲁迅的文章,为我们研究鲁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总之,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贡献巨大,在文学创作上贡献巨大,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引荐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鲁迅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著作等身。他永远背负着汉奸身份,这是他最大的问题,是为人诟弊的!(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周作人,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也不是主观上想做汉奸的。

周作人是一个有点才气、却缺少大局观念的糊涂文人。

周氏兄弟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人物。周作人的小品文写得冲淡、朴拙、随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周作人的小品文更少时代局限性,比鲁迅的一些文章能适应不同的时代背景。

周作人在翻译等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如果没有“汉奸”这个标签,周作人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文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可抹杀的地位和影响。

但是,周作人偏偏成了汉奸。

他不是主动想当汉奸的。当朋友约他逃出北京时,他拒绝了;不是想和日本占领者合作,而是不想放弃生活享受,不相信日本人会逼迫自己;一旦受到日本方面的压力,他就屈服了,不是愿意当汉奸,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屈服,就意味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背叛。

甚至对鲁迅的态度,他也是糊涂而软弱的:因为“莫须有”的理由,与兄长决裂,曾发表过严厉批判兄长的文章;但是到新中国建立后,他“迫于生计”,又写了《鲁迅的故家》、《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这些回忆性文章,利用鲁迅的名声为自己谋利。

周作人不坏,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周作人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因为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就是坏事。

其他网友回答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散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沦为汉奸文人。另外,他在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就能看到3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

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作人搬回北京八道湾的老房子,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毛泽东与周作人文》中说周作人:“给周恩来写了一封六千多字的长信,作了一些检讨,也为自己的过去作了一些解释。周恩来将这封信转呈毛泽东,毛批示:‘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养起来,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

其他网友回答

用今天的词汇来形容,周作人是一个患有“巨婴症”的人。

“巨婴症”是指那种极度依赖别人的照顾,同时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社会隔离的人。

细看周作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符合“巨婴症”标准的。

他的妻子羽太信子,是一个平凡的日本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把周作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在家里横草不拈、竖草不拿,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周作人对她特别依赖,依赖到了可以不问是非的地步。

周作人平时其实很少过问世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结交的朋友也不多。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其实就是蹲在他那个“苦雨斋”(他书房的雅号)里面孜孜不倦地做学问。

因此,像他这样的人,往往会变得意识偏执,是非不分。

“巨婴症”的成年人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周作人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在北京出任伪职,成了汉奸,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日本人的畏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思想的幼稚。他显然是觉得:我又没有帮助日本人杀人放火,只不过挂个名,出席个会议什么的,这又有什么呢?

但是,很简单的政治问题,他却理解不了,这只能说明他活得太自我、太封闭了。

幸好,他是个大学者,有着非凡的才华。靠着这个,他不仅能够轻松地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且还能救自己一条命。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想从周作人那里得到什么感悟,我觉得就是应该好好学习几门技艺。人总要有一些吃饭的本事的,艺多不压身,总是用得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