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

《出师表》原文: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

网友提问: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

优质回答:

建兴六年(228)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踏上北上的征途,临行他惦念年纪尚轻的后主刘禅,便写下千古流传的《出师表》。其中字字恳切,饱含深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这篇《出师表》似乎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词句,它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呢?

我们先来说“千古第一奇文”这一称号。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之间,是很难分孰优孰劣的。虽然并未发现《出师表》被称作千古第一奇文的明确记载,但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因为陆游的那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然没有别的文章与它相比,它可不就是第一吗?

有的人说《出师表》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概是因为觉得《出师表》辞藻不够华美。诚然这样一篇用来嘱咐主公应该做什么,谁可堪大用的记事文章,自然比不上那些用心雕琢的华翰。它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修辞雕饰,只是用质朴而不乏深情的语言在同后主对话。这样的文章,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平平无奇了。

然而,《出师表》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它朴素间真情流露,平凡中义薄云天。它成书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急存亡之秋”,那时的蜀汉先主新丧,南中各部族动乱刚刚平息。将士们短短数年经历大小战争不计其数,疲惫不堪,百姓为了提供粮草物资也已经生活困苦。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休整,在对外战争中取得成果,积聚的怨怒便会猛然爆发,让蜀汉真正走上风雨飘摇的绝路。

诸葛亮南征归来,来不及为自己的凯旋庆祝,便匆匆封赏各部,厉兵秣马,准备北上讨魏。仓促的局势下,诸葛亮便是再有文采,此刻又哪儿来的心思写一篇华美的文章呢?

《出师表》字字珠玑,无半个字多余。短短一文,写有当今局势,士卒情况,贯彻法律。宫中、府中、军营的治理方法和相关人才,嘱咐亲贤臣远小人,何人可以信任。自述生平,表达为蜀汉效忠,克服中原的决心。督促后主勤于思考,辨别良莠等等内容。寥寥六百余字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说及“陛下”,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说到文笔,没有太多藻饰,就说明《出师表》文笔上没有太多亮点吗?其实不然,光是从这一篇文章里提炼出的成语,就有“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除此之外全文也多次采用排比对偶句式,这样文章会更加具有韵律感,节奏鲜明,让人更能理解其意旨。

南宋绍兴八年(1138)带兵途径南阳武侯祠的岳飞,看着祠中赞颂诸葛亮的文章诗词,情不自禁自己手书前后《出师表》。过程中涕泪四流;宋代学者赵与时曾说:“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实际上单论《出师表》本身,它也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章。再加上作者诸葛亮的传奇色彩和人格魅力,将它称作“千古第一奇文”倒也并非是言过其实。《出师表》留名不只是靠它的本身,还有它所包含的忠诚、质朴的思想和精神。

其他网友观点

古文好文多多,第一的皇冠是不能乱戴的。

其他网友观点

《出师表》大公无私,忧国忧民,文笔流畅,品质优秀,又是战斗檄文,动员誓言。深爱国君与将士的爱戴。所以后人美称为历史第一古文

其他网友观点

“自古以来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广为人赞,而他对汉室对的一片忠诚也在《出师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常常引得流涕。

文章凸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魂魄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上书表文,洋溢着真挚感情和以身许国的信念。诸葛亮以信仰的力量秉笔直书,以满腔的热血挥毫泼墨,以无我的气概镌刻遗训,使得这篇文章流传千古,光照后世。仔细研读,我们可以从这篇表文中,读出丰富内涵。

1.可以从“强横”中读出忠诚

作为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就对皇帝耳提面命,“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而且还公然宣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是皇帝宫中的事,也要按我丞相府的规定来办。

2.可以从“自信”中读出忧叹

诸葛亮回顾当初先帝如何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又“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怎么听都有点摆老资格的意思;什么“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好像在讽刺刘禅不作为,自己独木难支。

3.可以从“唠叨”中读出关爱

诸葛亮像是一个即将慷慨赴死的统帅告诉皇帝,哪些人是忠臣、良将,应该听他们的话,不听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们不肯进忠言应该如何惩罚;像是一个父亲将要为家庭谋生计而出门打工,临行前对他儿子的谆谆教诲和碎碎念。确实是舐犊情深,诸葛亮对小皇帝刘禅,兼具了君臣、师生乃至父子的情感。

作者何以在行文结束要“临表涕零”?诸葛亮的心情是是复杂的。既要报效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知胜算无多,不可为却要为之,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此时的诸葛先生感慨、无奈、伤怀,一起袭来,只渴盼有奇迹能够发生,只渴盼后主能够励精图治。一篇《出师表》是掏心窝子话,但是这一切都可能都是徒劳、都是诳语。诸葛亮有感觉有感知有预知。此时的诸葛亮心里怎样,五味杂陈不枉说的。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是后世人们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景仰之情的集中体现。《出师表》中满是诸葛亮的一片至诚,对汉室的赤诚之心,对先帝的知遇之情,对后主的计远之虑,文章足以堪称是“蜀汉第一雄文”。

《出师表》的社会影响

《出师表》不光是诸“总理”发动战争的报告,又是刘家山寨“一统天下”的宣言。

要说奇文尚可,说千古第一古文,笔者感觉不太合理,具体看法如下:

第一,《出师表》是一篇公文题材,并不是文学体裁和形式上的某种创新,不能比肩如乐府、骈文、七言诗、长短句、杂剧、小说等题材文章。

第二,诸葛亮和《出师表》没有对后世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什么深远影响,不能与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田园诗、高适的边塞诗、韩愈的古文相提并论。

第三,诸葛亮是政治家而非文学家,《诸葛亮集》收录的基本上都是公文、书信和兵法,诸葛亮也没有创设出专门的文学理论,比如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四,诸葛亮不是当时主流文学的代表,蜀汉也没有形成诸如“建安七子”、“江西诗派”、“桐城派”之类的影响社会的文人集团,在文学创作上没有形成规模。

一句话总结:《出师表》虽然写的很好,但是并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文学,在文学形式和风格上也不具备开创性。

孔明先生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非凡的行动力,计划已经定下,决心已经表明,成败非能逆料,北伐就准备开始啦!

结语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比如要有“志当存高远”的理想追求,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崇高境界,要有“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的处事原则。

评论《出师表》这样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文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来,前人之述备矣;二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三国”,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最后借用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于是千古不朽的《出师表》就随之诞生。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因《后出师表》对后世的影响不及《前出师表》,一直以来,从文学的角度和艺术的高度上,我们常常谈起的《出师表》一般是指《前出师表》。

今天,笔者也就《前出师表》的地位、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出师表》被认为是第一古文,是因为《出师表》具有内容慷慨激昂、主题切中时局、论述条理清晰、感情表达真诚、言辞恳切委婉等多方精华为一体、一气呵成的不朽之作。

纵观全文,其形成的构架为: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叙经历——感恩先帝――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一 以议论为主,论述、叙述、抒情并用,达到了水乳交融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本文一开始就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局,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并提出“开张圣听”、“论其刑赏”、“亲贤臣,远小人”’的三条建议。在叙述中又多用了真挚委婉的口气,推崇贤达志士,就可以得到“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的必然结果。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这种感情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无不流露于通篇的字里行间。全文融议论、叙事和抒情为一体,层层展开。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二 言辞诚恳委婉,把“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

文章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达到了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

三 用词高度提炼,结构变化层层入扣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文章在结构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从行文结构上,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一改历朝历代奏折干瘪无润、条文堆砌的僵硬风格。诵读此文,淋漓畅快、激情奔放之感油然而生。

总之,这篇表文内容具体,情理兼备,语言质朴。从公文角度看,是一篇好公文;从文学角度看,更是一篇好作品。无论是启发诱导,还是热情鼓励,表意精当、情感真切、轻重得体,准确诠释了表章内含的神韵,展现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进取精神,也成为推动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精神力量。?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光都是借罗贯中老先生写出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光,假设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后人阅读巜三国志》等史料,文言文,惜字如金,又有几人能力推巜出师表》?所以说:广告做得好,孔府家酒全国人民都知道。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webp” />

与《出师表》原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