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简介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简介

诗曰

凡字皆是画,意向画中求。

静来常参悟,更上一层楼。

“凿壁偷光”这一成语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这段话主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的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机会。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将书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záo)是个无声会意字,甲骨文写作,左边“辛”字这里表示铁钎,右边“殳”字表示手拿锤子击打。两形会意,“凿”字本义为手拿锤子将铁钎打入另一物体之中。篆文字形发生讹变,写作,形义为手拿锤子将铁钎打入臼中,即用金属工具制作石器。《说文解字》“鑿,穿木也。从金省声。”即用金属工具挖穿木头。这是许慎根据篆文字形训诂的结果,与本义基本接近。《汉书•李广苏建传》“凿地为坎。”即把地挖出一个土坎。这里“凿”字已经是一般意义上的“挖掘”含义了。

“壁”(bì)字是个有声会意字,篆文写作,从“土”从“辟”,“土”字甲骨文写作,形义为土堆,代指土地、土墙;“辟”(bì、pì)字表声兼表意,甲骨文写作或,从“卩”从“辛”,“卩”字表示跪着的罪人,“辛”字表示利刃,“辟”字形义为行刑砍头。第二个甲骨文加“”即表示头颅。所以“辟”字有砍头、斩杀、消灭、王法、法度等义,如大辟、辟邪、辟谣等。又因行刑砍头有劈开、分开之义,又引申为透彻的、清楚的等义,如开辟、辟土、精辟、透辟等。《说文解字》“辟,法也。从卩从辛。”即王法、刑法、法度。“辟”字在“壁”字中表义为分开、劈开、法度。两形会意,“壁”字本义为将泥土劈开按照一定法度垒成的土墙,即墙壁。如陡壁、绝壁、峭壁、绝壁、峭壁、壁挂、壁画、壁毯、壁纸、壁橱、壁柜、壁灯、壁炉、壁虎、铁壁等。

许慎《说文解字》“壁,垣也。从土辟声。”即弯曲不直的墙壁。但“壁”并不是形声字。《释名》“壁,辟也,辟御风寒也。”《孔安国.尚书序》“秦始皇焚书,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周亚夫传》“吴楚反,亚夫救梁,引兵走昌邑,坚壁而守。又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可见,成语“凿壁偷光”中的“凿”字表示挖掘、挖开;“壁”字表示墙壁。其基本含义就是挖开墙壁让光线悄悄照射进来。这里“偷”字不能理解为小偷的“偷”,而是悄悄的意思。你看小偷偷东西不都是悄悄进行的吗?这里用的是“偷”的引申义。

匡衡一介寒酸书生,借光苦学,终有大成,可谓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了。试想今日之学子,能有几人如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