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惜春 大家对《红楼梦》惜春有什么评价?

《红楼梦》中的惜春 大家对《红楼梦》惜春有什么评价?

网友提问:

大家对《红楼梦》惜春有什么评价?

优质回答: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从纷繁世界中探索惜春处世智慧

在《红楼梦》的开篇即借一道人之口唱出了《好了歌》,道人对甄士隐说:”……可知世间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是世间能明白好了智慧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执迷于心中执念而始终不得自由。如王熙凤那般智慧玲珑之人还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惜春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于是她感叹”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她像庄子一样追求着”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惜春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清醒、也具有智慧之人,最后出家为尼也是她早就有的打算。从惜春的名字看,曹雪芹对于笔下的这个人物似乎也是充满怜惜的,怜惜她的境遇,怜惜她心中的大智慧与光明。

惜春在整本《红楼梦》中,一直存在感都不高,但是仅在她出现的几回以及她的言语做事就可窥探出她的性格以及她的追求。描写惜春较多的在周瑞家的送宫花和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她执意撵走入画以及妙玉被劫后愁闷没了知己,之后死定下一个出家的念头这几回中。

1、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的处世准则

惜春在整本《红楼梦》中,着墨虽少,但是她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当中,惜春的人物形象似乎格外分明了许多。她执意将入画带去,说,或打,或杀,或卖。尤氏看不惯她的冷漠,也就更她理论了几句,谁知她除了直接指责宁国府的不堪之外,也毫不忌讳地坦诚自己的狠与冷,她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句话似乎是惜春的处世准则,她要狠心断绝所有的情恨纠葛,才能获得自由自在自了的心境。从惜春的生活坏境来看,惜春的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必然。

宁府当中,贾敬这个大家长只顾自己炼丹药以求长生不老,此时长兄如父的贾珍却是只顾自己的高乐,对自己的这个亲妹妹毫不过问。尤氏出身低微,在宁国府里是个说不上话的,又不得自己丈夫贾珍的欢心,只能勉强保全自己的地位,更是兼顾不上惜春了。偌大的宁府,纵是惜春自己的家,却是荒凉无比的。

在第66回中,柳湘莲当着贾宝玉的面说宁国府:”你们东府里除了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封建时代的女子亦是格外注重自己的名声的,这样的宁府,对于惜春来说,实在是住不得了。

惜春她虽然有父亲有哥哥嫂子,但实际上却比父母双亡的黛玉湘云等人更加可怜。黛玉湘云等人她们的父母已经仙去,她们是真正的孤儿,大家都会投之以相应的怜悯。而惜春是亲人犹在,却无人关心,内心里会更加的为此心寒。悄悄长大后的惜春渐渐明白了这些,她又看到了贾府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争斗,她厌倦这些,选择当那”狠心人”,求得”自了汉”。

大观园之中,看似和乐,却是凄凉万分,连丫鬟婆子的斗争亦是不间断的,何况上层。正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所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她看透了这些,知道自己长兄贾珍的为人,迟早败露,她知道自己此生”沉黑海”,努力与他们划清界限,寻求自己内心的”大光明”。此时惜春虽未如佛门,心却早已阪依了。她赶走入画,或许有不想因入画连累自己名声之嫌,但更多的可能就是真的为入画筹谋,贾府不是乐土,不如尽快脱身早。且她不是真正因大过错赶出去,贾珍自然不会太亏了她。因此,与其说是惜春狠心,倒不如说是因为惜春冷眼看透了太多,另外一种远见与无奈。

二、”自心是佛,白衣是佛”的智慧与境界

惜春虽年少 ,但不幸的命运使她早熟 ,内心聪慧而灵敏,领悟参禅之意是她的天赋。第二十二回说到制作灯谜时,惜春所作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从这则谜诗则可以看出惜春的悟性和慧根。脂砚斋在此叹曰:”此惜春为尼之谶也。 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

第八十二回,翠缕、翠墨回来报告黛玉病势沉重、探春、湘云感叹欷歔,独惜春以为”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 ,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 ,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如果不是颖慧早熟 ,是绝不可能将世情人事看得如此透彻的。

达摩祖师尝云: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 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很多人拿她与妙玉相比,妙玉被强盗掳走后,惜春更是感叹知己没有了,出家的念头更是深了。但是对比二人,惜春虽未出家,但却比出家的妙玉更彻悟。

第七十八回中,妙玉和惜春正在下棋,宝玉出现后,妙玉多次脸红。深究妙玉寄情宝玉的原因,不仅在于宝玉俊朗的外貌,更在于妙玉自小丧父的处境。在合适的阶段缺乏应有的暗恋崇拜对象,所以在妙玉踏入大观园后,在她平日里能见到的极少数男性中,择优而暗恋并崇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恋父情结”的转嫁和变体,也是儿时所受压抑的一种延迟释放。悲剧的是,成年后青灯常伴后的压抑却无法排解,只得”走火入魔”了。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中赞日:”惜春奇僻似妙玉 ,而操守过之,故其修行在妙玉之后,而悟道则在妙玉之前。”

三、”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生追求

贾府中,黛玉最喜菊花,喜欢陶渊明,但是陶渊明的旷达的思想与境界却是被惜春较好地继承的。陶渊明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这些也在惜春身上觅到端倪。惜春与陶渊明他们都是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他们奉行的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他们无力也无心去改变外在的世界,只求的内心的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在佛家思想中则是自渡,自我救赎。又如同庄子追求”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达到这种境界的两条途径,一是出家修炼,另一条是哲学上进行求索,获得心灵的满足于解脱。庄周走的是后一条路,而惜春两条路都走过了。

皈依佛门不仅是惜春对凡尘俗世的了悟看破,更是是对逍遥自适的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实践。世人皆醉而惜春独醒,这本是一种灾难与折磨。然而,惜春却凭借自身的探索终出离世情,借用佛教的外衣,以庄子人生哲学为自己的灵魂归宿,远离尘世喧嚣永葆清白洁净,享受逍遥于青灯下的乐趣。

惜春从小就与馒头庵小尼智能儿情投意合,下得一手好围棋 ,能画几笔山水人物 ,这些不同于常人的兴趣爱好,与她的冷癖好静的个性有关 ,也培养了她的颖悟 、冷漠的心灵世界 。她的爱心已在家庭的各种悲剧遭遇中泯灭了,所以才以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表达她的抗议。她最终由”红尘”走向”天国”,表面上是”顿悟”,其实内心经历了一番长期 、痛苦的挣扎 。因为不出家就得出嫁,与其任人摆布,不如自己选择一条清净之路。于是她先是与宁府那边疏远 ,洁身自好 ;随着贾府中各种矛盾的激化,她便与贾珍 、尤氏之流断绝往来 ,表现得异常坚决。

荣府内,因为王夫人礼佛的缘故,所以经常有尼姑出入,这给了惜春一个接触佛家思想的好的环境。据统计,《红楼梦》中明确提及数量的出家人约为420人,其中出场即为出家人的人物约为410余人,后出家为僧尼和道士的约为9人。在约420名出家人中以群体出现的提及明确数量的约为378人,以个体出现的但对情节并无实际意义的约为6人,剩余的36人都或多或少的对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小说 人物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出家人当中,不乏心术不正、并未完全了却俗物的出家人,但是惜春超越了他们,实现了自我的救渡与升华,可以说是缘于他们,又超越他们。

惜春最后的境遇是悲惨的,但是在贾府中的大风波后,惜春似乎才是那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犹如起初她作灯谜所题的海灯,漂泊于人海,也实现了真正的超脱与自由,实现了她所追求的”性中自有大光明”。

其他网友回答

电视里第一次播《红楼梦》时我还小,对情节已没什么印象,只记得演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段,绝世美人被老淫虫逼倒在床,口发吟哦之声。正在电视机前面洗脚的我又羞又臊,心扑扑狂跳,可劲地搓脚,只差把头埋进洗脚盆里,最后用余光瞟到那根红肚兜飘落床下,才惊魂甫定。 就这么跌跌撞撞闯进87版《红楼梦》的我怎么也料不到,此后20年,会在电视一次次重播时看了一遍又一遍,至今遇到仍是目不转睛痴看。“一入红楼梦难醒”,何止是我,身边一众女友对这部在园子里“闭门造车”3年而成的经典,都有无法抗拒的情结。在枉凝眉飘渺的歌声里,当年的懵懂小女长大了,恋爱了,为人妻甚至为人母了,逐渐尝到生活的诸般滋味,而在不同阶段看这同一出戏,便生出不同的感受。“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实观者又何尝不是。 前晚临睡前凑巧看到“伤别离探春远嫁”那段剧情,细细看下来,深为折服。探春是否远嫁,远嫁何人,是《红楼梦》未解之谜,电视剧未采纳高鹗续作的情节,另演绎出探春被南安太妃收为义女,作为政治牺牲品远嫁和番一段故事,竟也十足精彩。 只说关于出嫁的情节,高鹗续写的第一〇二回如此描写:“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文采如何,一望而知。而电视剧版的探春远嫁情节环环相扣,画面风格简雅凝练,东方闻樱演技内敛古朴,活脱脱演绎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判词,大大弥补了续作对此段一笔带过的遗憾,令人慨叹。 探春出嫁的戏份,先是秋爽斋中探春怔怔端凝竹签上“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杏花占词,暗惊一语成谶,一切原是命中注定。宝玉得了消息赶来探视,见探春在誊写海棠诗社的诗句,问起缘由,探春垂头道“把这些句子誊在纸上随身带着,日后见了便仿佛见了姐妹们一样。” 轻描淡写一句话,含了这个要强女子多少难言之恨,满腔意难平,谁听了不心酸掉泪。 接着插入已嫁给孙绍祖的迎春回府探亲,在王夫人和凤姐儿面前哭诉遭恶夫虐待,捋袖显出满臂青紫,王夫人虽也心疼,却只能陪着垂泪无计可施。连闺中一向罕言少语的“木头”都忍不住倾诉满腹哀怨,这既是对迎春嫁后悲惨境遇的交待,也唱响了众钗“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歌,给探春的远嫁笼罩上不祥的阴影。 最后是出嫁当日的重头戏。贵为王府公主身份,领了圣旨嫁做王妃,仪式场面之轰烈可想而之。但镜头却从探春孤身步出大观园开始。偌大个贾府,冷清清不见人影,只有新娘头佩凤冠、着大红绣金披风的背影,踯躅走过重重庭院,好不悲凉。在门口赵姨娘带着贾环巴巴迎上来,究竟是亲生母女,平日你嫌我身份卑贱,我恨你不念亲情,千般不容万种嫌隙,此时也拗不过骨肉分离的痛。探春一声“娘亲”唤出口,两人抱头痛哭,前嫌尽释。 海疆送行,碧海蓝天,艳阳高照,宽大金黄伞盖上贴着大大“囍”字,长长红地毯直铺到水边,南安太妃、贾母等一众女眷长辈盛装立于海边高台,其余人在高台下一字排开,此场景可谓富贵夺目之极。然而再看众人表情,除了南安太妃心满意足不住点头微笑,其余个个眼含热泪。更有可怜的赵姨娘,几欲大哭扑出,被凤姐拿眼神瞪回。探春粉面满是泪痕,一一目视过诸位亲人,盈盈跪别。插曲响起:“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真是字字啼血,声声催人泪。 最后一个镜头,宝玉伫立送行船头,目送探春的迎亲船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奴去也,莫牵连”的歌犹在耳,而离人已不见,只觉得海天间都是恨别的怅然。“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比之长亭送别、夕阳芳草的漫漫远意,这海疆送别,拍出了秋水长天、“长河落日圆”的生死契阔之情,女儿离情浑然浩塞天地。创作者有心,给“只恨不是男儿身”的三姑娘安排这样大气动人的送别,想曹公若地下有知,也该欣然颔首吧。

其他网友回答

贾惜春从小就是孤僻冷漠的性格,因为从小就是在贾母,王夫人的身边长大的,但是虽然贾惜春跟贾家姐妹的名字相仿,但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都是荣国府的人,而贾惜春是宁国府的人,贾惜春是能诗会画的,曾经受贾母之命画了《大观园行乐图》还参加了诗社,所以贾惜春是一位比较有才的姑娘。

其他网友回答

贾惜春红楼十二正钗之一,但戏份少于荣府的四大丫环,甚至她的容貌也是模糊的,一出场就是个未长开的孩子,到了七十几回,还在说她年龄小。

在探迎惜三春里,只有惜春是嫡出的,宁府贾珍的胞妹,如果探究贾珍和惜春的年龄差,贾敬的进士出身反而出家,以及宁国府的各种乌烟瘴气的离奇传说,难免会对惜春的来历有一丝疑惑,宁国府的嫡小姐却被这样冷落。

惜春除了会画几笔写意画,那至多也是个小姐的基本修养,似乎也未体现出更多才华。要画园子图,更多像是个从诗社告假的理由,因为她也不善长作诗,好像也不太喜欢去做诗社的背景板人物,而那张园子图也终章未曾完稿。

直到检抄大观园,才终于有了对惜春的正面描写。贴身侍女因为私藏了哥哥的东西,在荣宁二府的当家人凤姐和尤氏都觉得可恕的情况下,她咬紧牙关,不依不饶就是要撵出入画。探春对此的评价是,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她的。而从平常人的眼光去看,与其说她冷傲,不如说她幼稚可笑,不通人情。

惜春是宁国府的一个牺牲品,在宁国府因为淫乱荒唐渐渐沦落到只有门口两只石狮子干净的地步时,不被重视同时本身也乏善可陈的这个小女孩为了自保,选择了封闭自己,作茧自缚。这样的宗族大家表面的礼教森然和底下的腐朽崩坏这种矛盾和复杂不是这小女孩能明白的。出身的尊贵使她自矜,人群的忽视她却反视为不是你们忽视我,而是我选择了远离了你们。于是乎一个孤绝的惜春诞生了,我只知道保住我自己就可以了。她如此说。

她明明被锦衣玉食包裹着,被奴仆簇拥着,住在一个叫暖香坞的地方,心却越来越冷。佛教并未使她超脱,那只是她的盔甲护住她冷冷而脆弱无助的心。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大家对《红楼梦》惜春有什么评价.webp”/>

与《红楼梦》中的惜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