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海战的清朝为何战败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海战的清朝为何战败

中日甲午海战的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原因很重要,那就是中日军人的心态问题,日本海军的军官是谋求海权强国,建设亚洲第一海军的目标前进的。而中国北洋水师的官兵普遍爱好的是北洋舰队官衔的诱人,一心只想升官发财。所以日本人的军舰在拼命的强大,而中国的北洋舰队在拼命的捞钱。不久前,中国自制的航母顺利下水,在中国人弹冠相庆之时,我们不能忽略冷静,因为海军战斗并不只是有艨艟巨舰,坚船利炮就能改变的,今天,让我们重温甲午海战,从海军战略学的角度讲一讲这场战争,或许对于我们而言有新的认知。2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将军1885年,美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先生撰写了一本《海权论》,此书一出,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海权说由此形成。马汉的海权论,提出掌握海权的关键与好处:1、关键海峡与港口是资源的出入口,对于海洋运输业而言意义非凡。2、制海权夺取后,可以实现自由战争,交战区远离国土。3、最理想海军核心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并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4、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5、马汉提出海权对于殖民地、对于全球立体化战略的特殊意义。准确的说马汉的海权论很正确,可是马汉在海权与制海权的问题上故意卖了个坎,马汉并没有强调海外运输力,海权外交以及掌控海洋运输是海权的目的马汉的海权论虽然强调了海权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就海权的实现具体方法进行剖析,另一方面马汉在著作中也没有就海权与制海权的区别进行完善的认定,所以在这个方面,让很多人误以为获得制海权就万事大吉了。马汉将陆权思想搬到了海权思想中的错误并不少。笃信马汉海权论的日本和德国都被海权国的英美打的朝不保夕,自古以来完美实现海权论的只有马汉的祖国美国。马汉的海权论并非错误,只是很多人只看到了海上战略防御领土和海底资源,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夺取海权就要靠海上决战,比如苏联、德国、日本的海军都是因此走向毁灭的甲午海战前,日本的海军名将秋山真之和佐藤铁太郎已经把海权思想带回了日本(秋山真之是马汉的高足),而中国并没有建立海权思想(实际上直到今天也弄不懂),这就注定了失败。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战争中,全然抄袭经典战例,对抗的是以创新战术的日本舰队,自然必败无疑。两个外国人——琅威理与英格斯1879年,李鸿章委托曾纪泽在英国寻找一位优秀的海军外籍顾问,担任北洋舰队的提督。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推荐李鸿章请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和劳伦斯·庆担任海军管带。外交大臣曾纪泽也表示支持。琅威理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熟知海军战略,李鸿章肯定琅威理的能力后,特聘琅威理上校为水师提督丁汝昌的高级助手。琅威理当时领副提督衔,管理北洋海军操练、演习工作。琅威理来华后,治军严明,办事勤勉,当时的北洋舰队,阵容严整,令行禁止。官兵们都很忌惮他的严厉,琅威理所在期间,北洋舰队例行禁止,是军纪最严谨的时期,琅威理熟知英国海军军务,因此夜间备战,综合演练都很完善。一旦夜间鸣警演习,各舰管带无不披衣而起,各司其职,从容不迫。然而琅威理的越权和希望全面执掌舰队令丁汝昌和李鸿章都很忌惮,加之北洋舰队内部管带以福建人为首的福建帮与琅威理的矛盾,刘步蟾也对其很不满,1890年终于爆发了“撤旗事件。3香港维多利亚港,检修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突然降下五色提督旗,升起三色总兵旗。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这等于管带刘步蟾代替不在的丁汝昌指挥舰队,这让琅威理大为不满,因为他是提督,这等于把他开除出舰队,为此刘步蟾表示这只是海军惯例。随即琅威理找李鸿章告状,李鸿章明确肯定刘步蟾撤旗之举,琅威理愤慨之余,当场提出辞职。李鸿章随即照准。这是李鸿章的攻心计,也是他的政治手段,但是琅威理的离职,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北洋水师的军纪开始颓废。无独有偶,当时在日本也有一个海军提督,是英国海军将领英格斯,负责日本海军建设的英国皇家海军英格斯上校后来回忆说,日本政府曾封赠他以贵族头衔,使他能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号令全军。英格斯经常打骂日本海军士兵,但是日本海军对其敬重无比,令行禁止,而作为琅威理的同学,英格斯给日本人的教育就是:找出当时海军的最先进战法,然后,打破它。直到到日本海军日趋成熟之际,日本政府才请英国顾问英格斯体面地告退。英格斯上校的治军方略以及训练法却得到全盘继承,并被伊东祐亨日趋完善。这成为中日甲午海战时,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差距甚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