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 最后的常春藤叶赞美的是什么

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 最后的常春藤叶赞美的是什么

生命中的常春藤叶——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上,给很多植物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玫瑰象征爱情,康乃馨表示感谢,向日葵等同希望。常春藤在西方文化当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它在希腊神话中象征着青春与活力,忠诚的友谊,又因为常春藤是欧洲16世纪用来酿酒的原料之一,把它混在麦子中,可以让麦子变成啤酒,所以它还有感化的含义,欧亨利笔下的常春藤也有这样的内涵。

《最后的常春藤叶》描写了贫民窟里的年轻画家琼珊得了肺炎之后,在她的好朋友苏艾和邻居贝尔曼的帮助下,重拾生命希望,战胜病魔的故事。小说有完整的故事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欧·亨利非常巧妙的设置了故事的结构,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故事中的灵魂人物——贝尔曼。

贝尔曼在小说中,是最后一个出场的人物,第一次出现就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长相滑稽丑陋,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有萨蒂尔斯的脑袋,小鬼般的身体,他还酗酒、唠叨、暴躁,已经年过60,却仍然没有什么好的作品,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这样的一个糟老头是无论如何也引不起别人的好感。当他听到琼珊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那片藤叶上,不但没有流露出同情焦虑,反而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说“自己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可见老贝尔曼是一个何其让人深厌的人物啊!但是他还有另一面,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的两个女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咆哮过后呢,有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后他在暴风雨交加的夜晚,冒着自己可能会感染肺炎的危险,在墙上画了一片栩栩如生的藤叶琼山,带来了生的希望。贝尔曼老了,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当他决定在暴风雨的夜晚去化那片藤叶的时候,心里也非常清楚,自己有可能会患上肺炎,一旦生病,就再也没有生的可能,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了去画这片叶子,忠诚的扮演着两位青年画家保护者的角色。

当我们知道故事的结局时,已经淡忘了贝尔曼滑稽的长相,只看到了一颗善良温柔,充满爱的真心。贝尔曼的藤叶感动了琼山,让她意识到不想活下去是多么罪恶的想法,贝尔曼用生命画出来的常春藤叶,是他人生中的杰作,这片叶子却转化成了永恒的生命,以及人间永恒的真情。整篇小说随着贝尔曼的离世和最后的常春藤叶,永远的定格落幕了。这种让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就是独具匠心的欧亨利式结尾。我们为贝尔曼的逝去而感到伤心,又为苏珊的重生而感到庆幸,泪水和欢笑交织在一起,悲喜之中受到了忠诚友谊的洗礼,感受到人间的脉脉温情,对生命和生活也保留了永恒的希望。杰出的小说就是让人随着故事情节而动情,在合上书本之后,又能够对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进行沉思,这就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人性的光辉带给我们的启迪。

[艺术视窗](音乐)《四季》赏析(一)

副标题“性格描绘十二幅”。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作于1876年,钢琴套曲。应邀为友人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贝纳德在彼得堡主办的文艺月刊副刊而作。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每首小曲与月刊逐月发表的十二首诗篇相呼应,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

第一首(正月):《壁炉边》,“在那宁静安谧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的幽光还在摇曳闪烁……”(普希金)。乐曲主题采用升f小调,中速,3/4拍,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第二首(二月):《狂欢节》,“在欢腾的狂欢节,酒筵多么丰盛……”(普·维亚杰姆斯基)。乐曲主题采用D大调,快板,2/4拍,欢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带有纯朴明快的双拍子舞曲特征,表现了狂欢节欢腾热烈的气氛。第三首(三首):《云雀之歌》,“鲜花在田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亮的阳光,春日的云雀在尽情鸣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阿·马伊科夫)。乐曲主题采用g小调,2/4拍,旋律轻捷灵巧,生动地展现了云雀欢唱的春日情景。第四首(四月):《松雪草》,“淡青、鲜嫩的松雪草啊!初春残雪偎在你身旁……”(阿·马伊科夫)。乐曲主题采用降B大调,稍快的小快板,6/8拍,节奏自在,情绪柔和,表现了初春的憧憬和梦幻。第五首(五月):《白夜》,“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啊·费特)。乐曲采用G大调,9/8拍,旋律起伏委婉,温存柔润,带有较强的歌唱性,充满了细腻真挚的颂叹之情。

[经社纵论]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的重要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心灵驿站]不留退路,方有出路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羞于现人,他只好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正是凭着这种专心执着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既定的目标。但人都有惰性、有太多欲望,有时难免战胜不了身心的倦怠,抵御不住世俗的诱惑,割舍不寻常的享乐。一些人因此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这时候,不妨学学戴摩西尼的精神,他剪掉了一半头发,就彻底斩断了向惰性和欲望妥协的退路。而一旦没有退路可逃,就只能一门]心思地朝前奔了。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明智者的共同选择。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为了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写出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容易贏得出路。

[科普领略] 水球

水球是新兴的运动项目,一种在水中进行的球类活动,由于水球是在水中进行的集体性项目,且比赛相当激烈,所以它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最初是人们游泳时在水中传掷足球的一种娱乐活动,故有“水上足球”之称,后逐渐形成两队之间的竞技水球运动。1986年举行的第5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将女子水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水球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至广东一带。

提起水球这项运动,大多数中国观众往往都会将它归入“冷门”项目的行列。其实,水球这项又名“水上足球”的运动,其精彩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绿茵场上的足球比赛。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水球比赛不仅是一项上座率十分高的赛事,在欧美等国更是备受追捧。水球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游泳运动员的耐力和速度,还要具备足球运动员的传接球、射门功夫,甚至还要有橄榄球运动员的力量。拿球、抢球、摔抱等动作全部在水中进行,大大增加了这项运动的难度,也对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提出了很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