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自愿和亲的吗 王昭君为什么愿意和亲

王昭君是自愿和亲的吗 王昭君为什么愿意和亲

网友提问:

王昭君自愿请求和亲,符合史实吗?

优质回答:

历史上的王昭君存世的史料非常少,连真实的名字都难以确认,她在世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指数是远远赶不上西施和杨玉环(貂蝉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然不可比较)的,她是由历代文人捧红的。

据史料考证,王嫱,字昭君。其实,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确定外,她的名、字都应属不详,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后世因其政治封号才习称“王昭君”。我们今天了解的王昭君,都是文学演义出来的王昭君,就是被美誉的中国四大美人之一,也只是传说,她究竟多美,又没有视频、没有照片做依据,也只是历代文人笔下的描绘、后人想象的结果。那么,历史上的王昭君是自愿出塞和亲的吗?

据班固的《汉书》记载,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汉元帝答应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之请,将她“赐”给呼韩邪单于。范晔的《后汉书》的记载则是: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而慷慨应召,自愿出使匈奴。两相比较,《后汉书》记载的可信程度远远不如《汉书》。昭君14岁时就离乡背井被选入深宫,多年不得临幸,已是不幸,19岁时远嫁习俗殊异的匈奴宫廷,结果未必更好,更何况在西汉时期和亲一直被视为个人的悲剧。在呼韩邪死后,昭君曾“上书求归”,从被汉成帝诏令以遵从胡俗拒绝其归国来看,可见昭君并不喜欢待在大漠,因此昭君出塞并非她个人的意志。再说,当时的汉元帝为了使得西北边境免于战火,和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促成和亲后,竟诏令改元“竟宁”年号,可见当时汉元帝对和亲的重视程度,和亲的过程都是汉元帝一手操办的,决不可能是王昭君左右皇帝而和亲。汉元帝的这个年号“竟宁”就含有向往国家安宁的本义,而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宁胡”也是含有使胡人安宁的本义。王昭君只是一个被两国国君安排命运的小女子。王昭君被封宁胡阏氏,其实也不是王后,只是呼韩邪单于的一个妃子,就是现在所说的小老婆,而王后是大阏氏。从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被迫嫁给他的继承王位的儿子来看,王昭君的地位是很低的,作为单于的小老婆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做不了王太后或者王太妃,只能做地位更低的单于的小老婆。后人多同情王昭君,只是把她看作是一个被迫遵从胡俗的悲剧女子(若是烈女就不会苟活而嫁给继子了),没有人议论她同继子育有二女的乱伦之行(古人的婚姻观和伦常观念不同于今人)。

可见,若是还原当时的状况,那么王昭君当时的和亲只是政治产物,只是被两国国君安排走完了自己的和亲的悲剧之路,是身不由己,而绝非自愿出塞和亲。

至于“中国四大美人”之称,也不过是文人笔下的誉美之辞,想一想就会想明白,一个14岁进宫多年不被临幸的普通宫女,估计连好点的化妆品和服装都买不起,怎么可能会成为当时大汉帝国的倾国倾城的美女呢?19岁后出塞,整天面对大漠黄沙,身穿胡服的王昭君,应该是匈奴的称呼——王阏氏又怎么会出落成四大美人之一呢?

王昭君若是地下有知的话,其实应该感谢汉元帝和历代文人,是汉元帝的和亲政策改变了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女地位,使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留下了美好的传说,其历史地位和知名度把成就她的汉元帝和呼韩邪单于远远地甩落一万八千里。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汉元帝时期,为了维系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呼韩邪单于来长安觐见,并自请为婿,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的请求,自此昭君出塞流传千古。但自愿请求和亲一说是有争议的。

班固《汉书·元帝记》中记载的是汉元帝将昭君赐给匈奴单于的“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yān zhī)。“

传说汉元帝之所赐昭君嫁给匈奴单于,是因为王昭君被选为宫女后,未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故意画丑了,汉元帝赐婚时故意挑选长得丑的女子给单于,结果选中了王昭君。初见王昭君后很是吃惊,心中后悔不已,后来杀了画师毛延寿泄恨。

范晔《后汉书》的记载则是昭君进自愿出使匈奴 “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传说王昭君入宫后常年未得汉元帝宠信,如此寂寞孤独的日子,比大漠荒凉的塞外更令人可怕。呼韩邪来求亲时,王昭君自愿请求应召,行汉匈和亲之举,摆脱独居深宫之苦。

两种说法相比较,王昭君出使塞外和亲应该不是自愿的。嫁到匈奴后王昭君为呼韩邪生了个儿子,但是不久他就去世了,王昭君曾上书汉元帝请求归来,但是未被允许,可见王昭君自愿请求和亲是不符合史实的。

其他网友回答

都别抢,我来答。

关于王昭君的一生,《后汉书》记载的较为详细,但也不过寥寥几十字而已。

作为一名背负着国家使命出塞匈奴的女性,又兼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长久以来王昭君都被赋予了某种政治意识而高歌赞美。

但是这么一位女性是否真的自愿出使塞外,却值得揣摩。

至少我认为值得否定的就是王昭君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从而要背负令汉匈和平共处的使命出塞。

《后汉书》中如是记载王昭君说: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先来说说掖庭是什么地方?

这个掖庭有点类似明清时代的浣衣局,但是有具体上的不同,浣衣局里待着的多半是宫女和罪妇,而这个掖庭也是一样的。

它里面居住的也主要是宫女还有罪妇,汉宣帝刘病已就在在掖庭长大的。

所以,也就是说王昭君是通过正规的选拔方式进入宫廷当宫女,掖庭那种地方皇帝肯定是不会来,所以王昭君好几年都没有看到皇帝。

更不用说被皇帝临幸,从而飞上枝头变凤凰,正因为心里有怨气,所以一气之下就想跑到塞外去。

这种说法我认为站不住脚,古代的塞外连掖庭都不如,在那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远离家乡,而且风土人情都不适合久居汉地的人生活。

王昭君跑到宫里来,要么就是为了谋活路,要么就是为了往上爬。即便掖庭再不好,但至少始终是在汉地,而且干到一定的年纪就可以领一笔钱出宫。

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让自己跑到塞外那种荒无人烟的地方。

而且古时候受制于交通,跑到塞外去基本上就别想回来了,因此我认为这种自愿的因素是非常小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列记载中揣摩。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后汉书·匈奴列传》

当时挑选了五个人,这种挑选肯定都是强制性的,可能相貌姣好的就被选上了。

而且在皇宫中我认为一个人想要自愿做什么事情的几率非常小,毕竟皇宫中规矩繁多,不是说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反倒是一些野史记载颇有意思,譬如《西京杂记》记载说: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当然,这些可能都是事后牵强附会,但也足见当时王昭君被选上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她长的漂亮。

而不管王昭君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最后她都后悔了,她想回到汉地。

我想,除了塞外恶劣的自然气候以及人文环境让王昭君不适应,还有就是匈奴人有“收继婚”的风俗,什么叫“收继婚”呢?

《史记》如是形容: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也就是说父亲死了,他的儿子除了继承他的财产,还可以把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娶过来。

当时王昭君就面临这种情况,这让对伦理重视无比的汉人王昭君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她向汉成帝上书希望能够回来,但是汉成帝不允许,要求她从胡俗,被迫无奈的王昭君只好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而汉朝就这样把王昭君牺牲了。

而根据这段历史,也衍生了一些据说是王昭君创作的文章,譬如有《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又有诗歌《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些都被怀疑是伪作,不过我倒认为更能贴切的表述出王昭君内心的那种苦楚无依。

毕竟偌大的塞外放眼望去,皆非她的栖身之所,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

而关于她为汉匈和平作出贡献的赞美,我认为也不过是一种政治需求的宣扬而已。

其实,只要仔细的感受一下这位女子的内心,你就会发现她并不是幸福的。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昭君原名嫱,汉元帝时代的宫女。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她们有两条路,一条要么成为皇上的妃子,另外一条希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皇帝选妃需要看宫廷画师的画像,有些宫女就贿赂画师,让把她画的很美,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皇上的临幸。

王昭君不愿意贿赂画师,所以一直得不到皇帝的青睐。

得到要去匈奴和亲的消息,大多数宫女。

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都不乐意。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她自愿出使西域,嫁给呼韩邪单于。

据说皇帝看到王昭君非常美貌,后悔了,但是又留不住,就非常生气杀了所有画师。

和亲以后,王昭君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自此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是一个伟大又值得人去颂赞的女子,她只身前往匈奴,抛却了自己的一生,以小家换大家的维护着双方的和平,她不仅是代表着中原和亲,更是代表着中原先进的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不符合。王昭君是属于家庭变故被冒充公主,去完成外交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