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是哪国人原名 孟尝君是什么人

孟尝君是哪国人原名 孟尝君是什么人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辈吗?

优质回答

战国四公子,分别指的是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及赵国平原君赵胜。

为啥称呼他们为战国四公子呢?难道说他们都是国王的子嗣?类似民国四公子都是巨富官绅的子嗣?其实并不是这样。

主要是这四个人,在各自的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且喜欢招贤纳士,收养了大量门客。因此才会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很多人对孟尝君是有意见的,因为这哥们,作为齐国贵族,居然先后在三国出任相国之职,大有叛国的意思。因此孟尝君田文,身上背负着各种欺世盗名的罪责。

孟尝君的身份,注定了他和商鞅、李斯、苏秦、张仪这些人不同。

孟尝君田文,又被称之为薛公,因为他继承了自己老爹田婴的封地薛地,正儿八经的富二代、官二代。

这还不算最关键,最要命的是,他老爹田婴是齐威王田因齐的儿子,也就是说,孟尝君田文,乃是齐威王的孙子。

这一层关系可就要了命了,因为田文是正儿八经的齐国王族,所以田文势必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卖命的。因此他不能像商鞅、李斯、苏秦和张仪这些人一样,到处乱窜。

这些人都是寒族出身,就算有公卿之后也无伤大雅,战国时期求贤若渴的君王不少,因此人才流通很正常。而田文绝对不行,因为他继承了大量齐国王族的资产,自己也是齐国王族之一。

田文靠着老爹留下来的遗产,开始招揽各路英雄。田文本人没有太大本事,但是他有钱啊,有钱就能招揽英雄,所以田文手下门客几千人之多,且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本领。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四处求才,他得知薛公手下有很多能人异士,便打算将田文弄到秦国来做丞相。面对这种诱惑,田文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田文选择了接受,这是他走错的第一步棋。你是齐国王族,你所有的钱都是齐国王族的资产,你拿着齐国王族的钱招揽了大量门客,跑去给秦国效力?这换谁都不能接受。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史记》

因此齐国上下,对孟尝君田文的声讨,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而田文则自顾自在秦国做丞相那么他能够有好结果吗?

田文叛秦归齐,门客起到了关键作用。

你是齐国的王族,这个身份就是一个烙印,秦国人就真的会信任你吗?果不其然,秦国人开始非议,认为孟尝君这个人始终是齐国王族,他什么事儿都会先替齐国着想。让他做了丞相,那秦国还不完蛋?

秦昭襄王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啊,于是就把刚刚招揽来的田文给罢免了,甚至打算要将田文囚禁致死。

田文提前得到了消息以后,打算通过秦昭襄王的宠妾向秦昭襄王求情放了他。可是宠妾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得到田文那件白色狐皮裘。这不是为难人吗?

宠妾明知道,田文的白色狐皮裘已经送给了秦昭襄王,而且天下只有一件,却偏偏要那一件。这个时候田文手下有个偷东西的好手,进宫把这件衣服偷了出来,这才挽救了田文。

田文出逃的时候,时间太早,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城门。为此田文手下一个口技能力很强的人,学了几声鸡叫,其他鸡跟着叫,守城人才放他出行。

田文能够逃过一劫,都是这些有特殊技能的门客给了他巨大的帮助。过去其他门客还嘲笑这两位,认为他们能力太低下,现在才明白孟尝君的眼光有多深远。

回到齐国以后,田文以自己声威,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了齐国的丞相。那么田文会在齐国如鱼得水吗?

田文再次背叛母国,联兵伐齐。

回到齐国以后,田文的确过了一段很舒适的生活。因为他的名气比较大,手下门客又比较多,所以深得齐湣王的器重,一直担任齐国丞相。

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闵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闵王,闵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闵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因谢病,归老于薛。闵王许之。—《史记》

但是田文这个人小心眼,他跟秦国结仇以后,一直想找机会收拾秦国。于是借着与韩、魏两国联合攻楚的时机,他将矛头对准了秦国。大军一路打到了函谷关内,以秦国的妥协而告终,田文在诸侯之中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

连秦国他都敢动,还有哪个诸侯敢得罪薛公田文呢?这个时候齐湣王很自然地开始怀疑田文的野心,毕竟田文是有继位权的,而且势力又这么庞大。无奈之下,田文只好借病归隐,随后逃离齐国,前往魏国做丞相。

去魏国也就算了,可是田文这家伙又记恨起了齐湣王,不惜让魏国和秦国、赵国联盟,一起攻打齐国。齐湣王因此战死,孟尝君田文就这么害死了自己母国的国王,不被世人唾弃才怪。

田文这个时候,真正做到了一怒而诸侯惧的地步,但是他的名声在齐国也是坏掉了。其他诸侯国难道瞧得起他这种行为吗?当然也是很不屑的。

因此田文死后,齐国和魏国两国共同将他的封地薛给灭掉了。薛公田文的几个儿子还在那儿争夺遗产,可谓是悲哀至极。

总结:朝秦暮楚,是任何人都不会喜欢的。

大家都不喜欢朝三暮四的人,其实诸侯国也是一样,不喜欢朝秦暮楚的人才。就算你是个人才,如果不断更改效忠的诸侯国,那也不会得到重用,至少不会进入核心圈。

为什么?因为人家始终觉得你这个人不靠谱,不是一个忠诚的人。孟尝君就是这样,手下人才济济,所以待价而沽。各种投奔,出卖母国,最后的下场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参考资料:《史记》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养士而名闻天下的,有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当时人称“四公子”。他们的称号里之所以有“君”,是因为他们在当时还有一个美称“四君子”。

“四君子”中的孟尝君田文,或许是天性使然,或许是财大气粗,当时大规模豢养门口的风气,就是他引领起来的。史书记载他最多的时候曾经豢养门客3000多人,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朝廷并不禁止私人武装,而且很多人之所以养士,除了装点门面、自建“朋友圈”之外,也有收拢、积蓄人才,以图有所作为的目的。关于养士行为,司马光就曾经在《资治通鉴》里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也就是说,贤德的人豢养门客,是为了保护和实现百姓的利益。

但战国“四君子”里,与“君子”称号最名不副实的,就是孟尝君田文了。而且既与君子养士的风度、做派毫不沾边,甚至还由此而暴露出了他的枭雄本色甚至是小人行径。

孟尝君当时的名气在诸侯之间非常大,秦昭襄王于是就以高官厚禄邀请孟尝君去秦国担任相国。孟尝君的到来让秦国的“本土势力”非常忌惮,他们以孟尝君必然“先齐而后秦”,也就是必然优先照顾齐国的利益为由,逼迫秦昭襄王罢免了孟尝君,而且虎视眈眈的“本土势力”也威胁到了孟尝君的性命安危。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鸡鸣狗盗”就发生了:孟尝君手下一个擅长盗窃的门客,通过挖掘狗洞从秦国库房里偷出了白狐狸皮所制的裘皮大衣,贿赂秦昭襄王的妃子说情,释放孟尝君;另一个擅长模仿动物叫声的门客,在关隘模仿鸡叫声,骗开了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之夭夭,回到齐国。

“鸡鸣狗盗”这个典故从其发生,就是一个贬义词。哪怕是稍微含有对特殊能力的褒奖,但本质上还是对下三滥、下作、龌龊行径的鄙夷。而这个典故的发生,也从侧面说明孟尝君所豢养的三千门客,正人君子是极其罕见的。

如果仅凭特殊技能,尚且不能给孟尝君三千门客的整体道德水平下结论,那么还有两则事实就非常说明问题。其中一个,孟尝君偶尔一次路过赵国,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势围观。

现在的明星、网红,走到哪里都有人围观,这不但不是坏事,甚至还是明星、网红们所期待的场面。然而围观孟尝君的民众,却因此而丢了性命,实实在在上演了一出“好奇害死猫”的惨剧。

孟尝君因为名气很大,所以诸侯之间、乡野之内就对他有很多传言。当时也没有影音设备,关于他的长相自然就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人们大体在心中定位,孟尝君一定是一个相貌堂堂、体格魁梧、举止洒脱的伟丈夫、奇男子。然而,当赵国的民众亲眼看到的时候,才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个头不高、身体瘦弱,甚至其貌不扬的凡夫俗子。

围观的人顿时大失所望,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对着孟尝君指手画脚的,估计当时也有捂着嘴巴偷笑的。但孟尝君显然没有五短身材、样貌平常的曹操,在面对数十万西凉兵马围观且议论纷纷的时候,以一句“吾亦犹人也,非四目两口,但多智耳”的话语,既洒脱地化解了尴尬,也显示出了不凡的气度。

即便不能如曹操那样坦然,但只要是正常人,也会以平常心对待,毕竟样貌是父母天生,唯有德行品格才自己做主,犯不上为这个计较什么,更何况围观的赵国人也没有明显表现出不敬或者攻击。但孟尝君却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了,善于察言观色的门客们看到主子脸色,就立马“冲锋”上前,将几百米无辜的围观民众全部砍杀。

齐湣王曾因听信谗言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他手下的三千门客立即恩断义绝,作鸟兽散,唯恐避之而不及;很快,孟尝君的职务又恢复了,那三千门客又很快如同苍蝇闻到了膻腥,重新“聚拢”到了身边,一众“士”们的趋利避害甚至唯利是图的小人面目昭然若揭。

古人常说:“以其所交,便可知其人”,孟尝君豢养的门客为讨主子欢心,屠戮无辜民众的冷血;在主子遭遇宦海沉浮、人生波折时的无情,难道与孟尝君本人的残酷与寡恩毫无关系?什么样的气场凝聚什么样的人,是不是由此可以反推出孟尝君的人品?

在对待国家重大利益的时候,孟尝君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唯利是图的本质。齐湣王曾经任命吕礼担任相国,孟尝君为了排挤吕礼,居然写信给秦国大将魏冉,让其攻打齐国。为个人的权力之争,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非常重视知恩图报。孟尝君世代生活在齐国,他的身体是齐国的水土大地养育,他的职位和权力是齐国朝廷赋予,甚至他用来豢养门客、成就自己的力量和名望的经济来源,也主要是齐国朝廷给他发的俸禄。

然而,孟尝君不但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反而与故国反目成仇,出卖国家利益,甚至因为个人私怨而直接组织灭掉自己故国的联盟。

史书记载,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在灭掉宋国之后非常膨胀,分别向西、南方向进军,进攻三晋和楚国,甚至打算灭掉周天子,进而取而代之。多面出兵必然内部空虚,于是燕国以乐毅为主帅,联合秦国、赵国、魏国、韩国围攻齐国。

这是一场非常凶险的“围殴”,联军迅速攻占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齐国的国都临淄也被联军占领。齐湣王被迫逃亡,在途中被楚国军士杀死。齐国差点就此灭国。

齐国这次所遭遇的凶险,当然首要责任是齐湣王骄傲自大,战略错误,但背后也有孟尝君的“功劳”在内。齐湣王灭宋以后,就有了铲除尾大不掉的孟尝君势力的打算。闻讯的孟尝君就逃亡到了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

燕国的乐毅开始起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孟尝君抓住了这次“公报私仇”的大好机遇,以使者的身份奔走在秦、赵、韩三国之中,努力促成攻齐联盟,其辛苦之中蕴藏的用心险恶由是可见。

所以司马光就评价孟尝君说:“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育,不择臧否,到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辱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司马光的这番批评是非常严厉的,在这位历史学家的眼里,孟尝君不但不是君子,而且是一个不忠、不仁、不义,只为自己的私欲和野心努力

的奸贼或者枭雄。如果按照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标准来评判,孟尝君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小人。

成吉思汗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外蒙古人?

优质回答

成吉思汗的头像被印在了外蒙古的货币上;

成吉思汗的坐像矗立在外蒙古的苏赫巴托广场上;

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在外蒙古肯特省的斡难河上游地区……

但成吉思汗又是中国元朝的始祖,被称呼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儿忽必烈是中国元朝的开国皇帝。

由此说来,成吉思汗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外蒙古人呢?

首先亮出观点:成吉思汗在国族身份上绝对属于中国人,但同时又是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和境外的蒙古族的共同祖先,是蒙古族的缔造者。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从两个维度来说明成吉思汗是中国人的理由。

第一: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可能有人不知道,蒙古族的诞生地就在中国东北地区,古代东北有四大民族,分别是东北汉族、东北东胡、东北濊貊、东北肃慎,到了唐朝形成的蒙兀室韦,与契丹族、鲜卑族都属于东北东胡的分支,而蒙兀室韦成了现代蒙古族的祖先。

由于蒙兀室韦不断迁徙,与突厥等部族的结合,逐渐形成了蒙古族的各个部落,分布在广阔的蒙古大草原地带,在中原王朝成熟的军事体系、政治体系面前,蒙古各部落只能依附在中原王朝下俯首称臣,甚至还向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金朝纳贡,接受金朝的统治管理。

当时蒙古草原的各部落基本都在金朝的管制下,历届蒙古汗还要向金朝进献礼物,就连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国之后,也曾到金朝接待蒙古使者的重镇净州表达臣服之意,而这就源于成吉思汗与金朝之间的隶属关系。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前,成吉思汗所部相当于金朝的附属部落,在金军的帮助下,成吉思汗打败了塔塔儿部,被金朝封为札兀惕忽里。

与中原王朝南宋同时存在的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你能说金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绝对不可能,汉族人建立的南宋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部分。

所以说,汉族、女真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那么作为蒙古部落首领的成吉思汗自然也是华夏子孙的一份子。

第二: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古国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至此,蒙古族正式成为中国真正统一的游牧大民族。

一开始,大蒙古国的疆域仅限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外蒙古等地区,还没有辐射到中原地带,他的第一个游牧首都曲雕阿兰,以及第二代至第五代蒙古大可汗的首都哈拉和林都处于如今外蒙古境内。

但这并不代表大蒙古国不属于中国的一个朝代,同样也不代表大蒙古国是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一个国家。此时的大蒙古国和同一时期存在的汉族人建立的南宋王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朝、白族建立的大理国一样,都是中国境内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

尤其是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同时也是大蒙古国的第5任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他灭掉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中国的第四次大统一,使得蒙古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首个实现大一统的少数民族。

在灭掉南宋王朝之前,西夏、金朝、大理这些中国王朝都已经被大蒙古国灭掉,元朝的疆域已经辐射到整个大中华地区,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达贝加尔湖,疆域面积达到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远超大唐、大明、清朝的极盛时期。

在征服各民族政权的过程中,蒙古铁骑确实存在一路烧杀抢掠的事实,但我们必须要否认元朝消灭南宋王朝就是中华民族的亡国灭种,这实质上是中国王朝兴衰更替的规律,每一个正统王朝的灭亡只是所属封建统治阶级的灭亡,另一个新兴封建统治阶级上台掌权的过程,并不属于中华文明的中断。

毕竟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非只有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才能唯一代表中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中国少数民族都有可能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阶级,就如同女真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正统王朝清朝一样,他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中国全国性政权。

所以说,元朝不仅是中国的一个正统王朝,还是中国首个少数民族成为最高统治阶级的大一统王朝,作为承袭大蒙古国而建立元朝的忽必烈被称呼为元世祖,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也被称呼为元太祖,都属于中国人的范畴。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外蒙古,他真正的国家历史仅仅是从1946年之后才形成的,而成吉思汗属于八百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人物,从这个角度说,成吉思汗也是一个中国人,而非外蒙古人。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年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家族。1206年春天,44岁的铁木真在鄂嫩河源头召开隆重的忽里台大会,宣布自己登上大汗的宝座。传说当时有五色鸟在天上飞翔,不停地发出“成吉思,成吉思”的叫声,所以就用这个吉祥的声音来做称号了。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

在这以前,大漠南北许许多多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蒙古部只是其中的一个部落名称。铁木真称汗后,各部落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统治之下。“蒙古”就成为草原各部的总名称了,蒙古高原上一个统一的蒙古民族的共同体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共同祖先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局,思想家。

齐国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

优质回答

要说齐国孟尝君与冯谖之间的渊源,就是施恩者与报恩者的关系。

冯谖为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下食客,“计疏狡兔无三窟,羁甚宾鸿欲一生”,正是冯谖与孟尝君关系的写照。

1.为了生存,投奔门下作食客

冯谖其人 冯谖家里很穷,穷没米开锅,无法生存下去。为了生存,冯谖就四处寻找出路。他发现齐国当今宰相孟尝君喜欢养门客,于是去投靠了。

冯谖进入宰相府后,冯谖就说没有什么特长和本领,让人以为他只是来宰相府混吃混喝,没有能力的人,看不起他,于是在日常安排上只管温饱和住,吃得粗糙,住得陈旧。

为了吃到鱼,冯谖在院子里击剑唱歌;为了出入坐车,又击剑唱歌;为了养母亲,第三次击剑唱歌。冯谖每次击剑唱歌的表现都被孟尝君看在眼里,并一一满足他要求,给他鱼吃,给他车坐,帮他养母亲。

冯谖将孟尝君对他的这些恩情一一记在心里。

2.惊人举动,只为回报恩情

冯谖得知孟尝君在封地上的租金无法收回,自告奋勇,前往收租。

在前去收租前,冯谖征求孟尝君意见,需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让冯谖自己拿主意。

在封地收租时,冯谖能收就收,因困难没法收的就不收。还以孟尝君名义宴请租户,并将无能力交租的租户手中契约烧掉。

做完这些后,冯谖打道回府,并将事情经过向孟尝君报告,但孟尝君认为不征得他同意乱花钱,对冯谖很失望。

一年后,孟尝君被宰相职务,需回封地生活。当入封地的城门,发现入城道路两旁站满了人,一问才知道是来迎接他们的。孟尝君听了很感动。

为了使田文重新回到宰相的位置,冯谖独自前往梁国求见梁王。他向梁王推荐孟尝君是一个不可多得人才,如果国家任用他,那个国家肯定会强盛。梁王也知道孟尝君的美名与才干,于是他决定请田文来梁国做相。

梁国请田文做相的消息传到齐国。齐王听到后,恐怕田文被其他国聘用了。对于免职田文这一事,齐王很后悔。于是派人去请田文,并写道歉信给田文。田文毕竟还是忠于自己的国家,答应齐王回去作宰相。

回去做宰相前,冯谖出计,让田文趁机向齐王提出请求,希望齐王能在田文的封地上建一座寺庙,以给老百姓拜祀所用。齐王应了田文的要求。田文终于重新任为宰相。

冯谖为了回报恩情,实施连环计,才华尽施,善始善终,为仁义,拼尽全力,留给后人深深感动。

3.结束语

善有善报,投李报挑,是孟尝君与冯谖的真实关系。孟尝君的善待,得到了冯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因此,在人生的处事上,多撒些善良的种子,在不久的人生路上定会收获美好的回报!

齐國孟尝君和冯谖之间有何渊源?:某曰,有一汉子,状貌修伟,衣敝褐,蹑草履,自言姓冯,名谖,齐人,求見孟尝君。孟尝君揖之与坐,问曰:先生下辱,有以教文乎?谖日:无也。窃闻君好士,不择贵贱,故不揣以贪身自归耳。孟尝君命置传舍,十余日,孟尝君问于传舍长曰:新来客何所事?舍长答曰:冯先生贫甚,身无别物,止存一剑,也无剑囊,用草绳捆于腰间。一曰食毕,弹剑作歌曰:长剑归来兮,食无鱼。孟尝君知之曰:是嫌吾食俭也。命上鱼也,冯谖食之,甚好。长剑归来兮,出无车。孟尝君闻言,大惊曰:他要我似上客待,其人必有过人才能。命出车,谖车曰出夜归。长铗归来兮,无似为家。孟尝君日:这家伙还不满意吗?促下人小心伺候着,谖不复歌也。居年余,忽有主家告孟尝君:钱殼只勾一月之用,查贷款,民间没还太多。乃问左右日:你们谁能为我到薛地把债收回来?代舍长曰:冯谖不知有什么特长,然其人忠实可任,自任上客必有过人之长,君其试之。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人?他们有什么功绩?

优质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和张仪的智谋之下越来越强大,而秦国的强大也令众诸侯国胆汗,于是众诸侯国中均有一些贵族开始网罗人才、招揽宾客,以此壮大自身力量,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可谓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与春申君。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为魏昭王幼子,号信陵君,乃战国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魏无忌画像)

魏无忌生活的时代是魏国正走向衰败的时期,大魏武卒风光早已不在,所占秦河西地区也被秦国夺回,与齐国马陵一战大败,大将庞涓战死其中,魏国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堪称当时最强战力的大魏武卒)

就在此青黄不接之时,魏国出现了一名天才,那便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无忌。

魏无忌因被封于信陵(今属河南商丘),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在魏国走向衰败之际,魏无忌效仿“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广招门客,一度有数千人在其门下,受其供养。这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谋士、有力大无穷的力士,也有许多有特点的人,虽不一定都有用处,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便是有“为知己而死”的勇气,魏无忌就是他们的知己、伯乐。

“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魏无忌凭借自己的礼贤下士,才能使天下的士人皆投其门下,才能两度击败强大之秦国。

魏无忌两度败秦:

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武安君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在这种情况下的赵国无力再与秦国抗争。次年,秦国再派大军攻赵,一路打到邯郸城下。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赵国平原君请魏无忌出兵救赵。

(长平之战中被杀戮的赵国降卒)

平原君赵胜向魏王求援后,魏安釐王派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得此消息后,威胁魏王说:

“我攻下赵国,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安釐王是一个无能之辈,听闻此言后更是惊恐,便命晋鄙守而不发以观望形势如何。但赵国的形势之恶劣已不容许如此,于是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无忌求援,先述说魏无忌之信义,再从情感上着手(魏无忌的姐姐与赵国联姻),最终打动魏无忌。

但此时还有一个难题,那便是兵权。魏国之主始终不是魏无忌,若是魏王不允,魏无忌也没有办法。而魏无忌的门客侯嬴向魏无忌献计,可夺晋鄙兵权后率军救赵。

(侯嬴献计信陵君)

侯嬴本是大魏一守门老卒,魏无忌因知其谋而多次礼贤下士,这次侯嬴献计,虽保魏无忌之名,却惹怒魏王,在魏无忌夺取兵权后,侯嬴便面向北边(魏无忌在北)而自刎了。

魏无忌夺兵权后,率大军前去救赵,果然,秦军撤军,邯郸得以解救。从此,平原君赵胜再也不敢与其争锋,赵孝成王只能感叹:“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自此,魏无忌因夺兵权一事而留在了赵国,直到秦国伐魏时方才出山。魏无忌虽是魏王的弟弟,但魏王从未信任过这个弟弟,因为魏无忌的能力太强了,强到让魏王害怕。

不过秦军比起魏无忌来,还是秦军更可怕一些,因此魏王派人请魏无忌回魏。而众诸侯国听说魏无忌回魏国任上将军后,纷纷派兵支援,于是魏无忌率联军又一次大败秦国,直打到函谷关下,秦军闭关而不敢出。

孟尝君:田文

田文即孟尝君,齐威王田因齐之孙,宰相田婴之子,战国四君子之一。

(孟尝君田文画像)

田文先后出任过三国宰相,其能力不可谓不高,在养士之风盛行的战国时期,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就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了。

田文或许算是最开始就命运多舛的那类人吧,其父田婴曾视五月出生的田文为不详,于是不许其母将其养大,但母亲不忍,还是偷偷的将田文养大,虽如此,田婴对此子还是比较厌恶,直至一日,田文与田婴对话,这场对话展现了田文的智慧,也改变了他的一生。对话如下: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史记》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就是,田文说田婴身居高位这么多年,既没有招揽四处贤士,也没有使国家强盛等等。田婴听后,从此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并让其主持家务,后又立田文为世子以继承其爵位。后来,田文果真继承了爵位,被封于薛邑。

之后,田文依仗着父亲留下来的丰厚财产,在其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无论忠奸善恶,一概来者不拒,甚至一些作奸犯科之徒也跑来寻求庇护。就这样,孟尝君的门客越来越多,号称“食客三千。”

孟尝君田文的名声就这样传遍战国,先后有秦、齐、魏三国君主请田文任本国宰相,而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率领三国联军大败秦军而攻破函谷关了。

(孟尝君田文率军伐秦)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之兵,攻入秦国的函谷关,到了盐氏。秦国求和,以山西临汾之西南的武遂还给韩国,今风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还给魏国。

平原君:赵胜

赵胜号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灵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于世。

(平原君赵胜画像)

赵胜曾三度任赵国宰相,同样以养士而闻名,如其门客毛遂(毛遂自荐),曾自告奋勇同赵胜游说楚国出兵援赵,在秦军伐赵、邯郸告危之际,赵胜以一纸书信劝得信陵君夺取晋鄙兵符援赵(信陵君段已介绍过),最终大败秦军而解邯郸之围。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位非王室贵族身份的,官至楚国令尹。

(春申君黄歇画像)

春申君黄歇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战国四公子中第一位的。黄歇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因见识广博、辩才出众而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后秦楚相争,两方和解后,楚国留太子熊完与黄歇于秦国为质子(人质),在楚顷襄王病重之际,黄歇不顾自身安危,以移花接木之法使熊完得以逃回楚国继承王位,后被放回后,熊完已继承王位,称“楚考烈王”,而黄歇也得新王赏识,被任命为“令尹”(如同宰相的职位),封为“春申君。”

这一段故事与吕不韦“奇货可居”是何其相似,黄歇成为令尹后,在内招贤纳士,与另外三君相争;对外穷兵黩武,北征灭鲁,收鲁国之地归楚。后在平原君赵胜与其门客毛遂的游说下,带兵援赵而解得邯郸之围,从此黄歇之声威名震天下。

结束语

战国中期,在强秦的压力之下,众诸侯国中均有一些贵族开始网罗人才、招贤纳士,以此来增强自身力量,对内可以维护自己的势力对付政敌,对外可与敌国作政治与军事当中的斗争,其中最闻名者,又莫过于信陵、孟尝、平原、春申四君。

此四君为人贤明、礼贤下士,无一不养士数千人,四人争相纳士,他们对人才的重视以及用人的方法,一度使天下士子趋之若附,战国四公子之名流传千古,不得不称为佳话。

但他们养士虽名为国家利益,其实是为个人私利,以致于位高权重而功高震主。

李宗吾曾评孟尝君挂着仁义道德的招牌来网罗人才,然后借助这些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其为齐国王室,又曾任齐国宰相,却能在齐国危亡之际(乐毅伐齐)率魏国大军伐齐,真的是“无君无父”之徒。再看孟尝门下,无论是民间贤良之士,还是打家劫舍、为祸乡里之人,因惧罪而投入孟尝门下,而孟尝竟也全部安置,也难怪荀子说孟尝君:“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再观平原、信陵,受君王忌惮而不得不归于乡里,整日饮酒放纵以消君王忌惮之心。

范文正曾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国,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而四君身居高位而不敢为国家谋取利益,只懂得如何明哲保身以保住身家性命。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王室贵胄?也难怪古人曾说:“四君中除春申君外,皆是尸位素餐之徒。”

战国四公子指的是战国时代末期的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在人才辈出的战国这四人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不少的亮点,战国四公子中谁更加厉害一点呢?

一、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由他汇集手下门客思想言论编纂成《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

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平原君赵胜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楚襄王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信陵君魏无忌位列四公子之首,其能力也都在其他三位之上,除了个人品质上的无可挑剔之外,为了拯救赵国苍生甘愿接受客死他乡的结果,说明此人忠肝义胆,尤其是在魏国国君犹豫不决时,明白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将活不长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长远的战略眼光,此外还有冷静沉着,善于用人等特点,也都给他加了不少分。

战国四公子是谁?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首先要明确,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因为实行的是“嫡长子制度”,所以“公子”通常指的是国王(国君)的亲弟弟。

其次是,关于“战国四公子”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指: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接下来,就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介绍关于“战国四公子”的一些情况:

(1)信陵君魏无忌。关于信陵君魏无忌,最有名的莫过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了。该故事曾经入选过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很多人都有得学习过的,可以说都比较熟悉了,就不在这里再多说了。

(2)平原君赵胜。中学语文课本当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文里,也有讲述到平原君赵胜的事迹的。而关于平原君赵胜,大家相对比较陌生的是:据说发生在公元前230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是因为平原君赵胜贪图韩国的“上党郡”,并且平原君还说动赵王接受了上党郡而最终引发“长平之战”的。

(3)孟尝君田文。与孟尝君田文有过交集的门客最有名的是毛遂和冯谖;与毛遂、冯谖以及孟尝君相关的成语主要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鸡鸣狗盗和狡兔三窟等。

(4)春申君黄歇。电视剧《芈月传》让许多观众知道了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另外据说上海的简称“申”就与春申君黄歇有关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说法。

古代对于公子的定义是:诸侯国国君的儿子,才能称为公子。那么孟尝君不算公子,孟尝君的爷爷才是齐国国君,孟尝君算是公孙。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战国四君子。

四公子是:魏国信陵君 、赵国平原君 、楚国春申君 、齐国孟尝君

四公子总评

做个比较吧。以下仅仅是个人观点。

从才能来看,

信陵君 > 平原君 > 春申君 > 孟尝君

如果春申君没有后面那个偷梁换柱的事情,最后导致身败名裂,个人觉得才能不弱于信陵君,但是最后玩大了。姑且排名靠后一点。

从门客的牛逼程度来看

信陵君 > 平原君 >孟尝君 > 春申君

春申君最后就是被门客害死的,理应排名垫底。

四公子出身

信陵君 = 平原君 >孟尝君> 春申君

四公子在当代的名气

芈月传之前:

孟尝君> 信陵君 > 平原君 >春申君

芈月传之后:

春申君>孟尝君> 信陵君 > 平原君

四公子的人品:

信陵君 > 平原君 >春申君>孟尝君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东东历史,一起聊聊历史中的那些事】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孟尝君是哪国人原名.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