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 | 徐峥「囧系列」的核心价值

虹膜 | 徐峥「囧系列」的核心价值

文 | magasa开门见山,我并不认为《泰囧》《港囧》是第一流的、特别高明的喜剧,事实上看这两部片的时候我笑得不太多。现在《港囧》出来,说好说坏的都有,我想先把这个褒贬放一边,说一个很少有人谈的问题——什么才是「囧系列」的核心价值?试图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喜剧明星」,能够观照和体味这个时代的国民级喜剧明星,及相应的银幕形象。用英文说叫Comedian,更狭义地可以叫Clown,在特殊的语境下,这是两个高贵的词。以上就是我认为的「囧系列」的核心价值。什么是真正的、国民级的喜剧明星,这不太好定义。但如果我们直接举例子,一下就清楚了,好莱坞有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马克斯兄弟、杰里·刘易斯、金·凯瑞,法国有路易·德·菲耐斯和布尔维尔,意大利有托托,香港有许冠文和周星驰,大陆近三十年来只有两个半,陈佩斯、赵本山,那半个是葛优。为什么葛优是半个,后面会说。而陈佩斯和赵本山能够算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春晚小品成就,尽管两人都拍过不少影视剧,但影响力和覆盖面却远不及他们的小品。擅长演喜剧的演员太多,会来两手搞笑的更数不胜数,但都不是我这里说的真正的「喜剧明星」。真正的「喜剧明星」,必须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塑造一个超越自我的喜剧形象。一个就够了,两个已太多。卓别林的善良流浪汉,基顿那永不妥协、一往无前的石头脸,菲耐斯猥琐、鸡贼的法国警察、周星驰的市井小人物、赵本山的狡黠农民……他必须是整个喜剧创作的核心,不一定需要担任导演,哈罗德·劳埃德就不当,但导演是给他打工的。他的形象必须充当影片喜剧精神的来源,也就是说,整个喜剧是围绕喜剧明星的人物形象出发和展开的,而不能围绕情节。《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 1942)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喜剧电影之一,刘别谦也可能是最伟大的喜剧导演之一,但这部电影不需要一个统摄一切的喜剧明星,刘别谦统摄一切。由导演和编剧主导的,或由故事情节主导的喜剧,跟我上面说的由「喜剧明星」主导的喜剧,应该区别开。所以我说葛优只算半个,因为他演的喜剧电影仍然是冯小刚主导的,他是冯小刚意图的完美体现,我们会说「冯氏喜剧」,但不会说「葛氏喜剧」。另一个原因,葛优创造的人物形象在冯小刚后期作品中发生了断裂式的突变,这可以参考今天在二条位置推送的文章《强颜欢笑时代的两种中国喜剧》。再说回徐峥的「囧系列」。这个系列目前拍到第三部,数量并不多,所以我说它是试图在创造一个「喜剧明星」,离成功创造还远。先往回说下这三十年的几个经典喜剧形象。陈佩斯创造的喜剧形象是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面对新的社会规则,心思开始活络的城市无赖;赵本山则是几种形象的综合体:幽默善良但思想保守落后的贫苦农民、在党的政策下发家致富的农民领袖,以及蔫坏甚至恶毒的游民骗子;葛优前期是出身北京市民阶层,游手好闲但颇有正义感的「顽主」,后期则剧烈蜕变为一个麻木不仁但完美符合这个时代定义的成功人士。轮到徐峥了,他塑造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这个社会中正取得事业初步成功的中年人士,在晋身中产或者小富阶层后,仍然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包的焦虑感中,他们渴望更多,但又唯恐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在《泰囧》中是对事业失败的焦虑,在《港囧》中则是对爱情和性的焦虑。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太多了。这种焦虑无时无刻不压抑在他的心中,徐峥的光头是这种焦虑的外在形象体现,而每部电影到后来都会有一到两场激烈的摊牌戏。徐峥愤怒地指责所有人,好像终于放下了让他放不下的东西,即使失去全部也在所不惜,然而最终他会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来,一切和原先没什么不同。喜剧是当前中国电影的一个主流类型,但大部分喜剧,无论是都市的、古装的、嬉闹的、爱情的、动作的,除了卖萌、吐槽、摔屁股墩、耍嘴皮子、说顺口溜和黄色笑话之外,有塑造过任何一个真实的、会让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心有戚戚焉的人物形象吗?好像并没有。如果徐峥坚持把「囧系列」中的这个焦虑中年男演绎下去,我认为,「他」可以成为当今这个「盛世」的一个经典形象。这,就是「囧系列」的核心价值。但这个任务如今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说穿了主要是喜剧技术的问题。就具体说《港囧》好了——这部电影不够好笑。一部喜剧片不够好笑,这不是小事。《港囧》的喜剧技术有这么一些问题:笑料和噱头重复老套,用过的梗反复用。有时候怕观众不明白,拉伸一个小梗的发作时间,聪明的观众立刻会感到不耐。一些场景过于冗长,比如铁头爆炸、楼道追逐,在喜剧性已经释放后还恋恋不舍。性元素太直白了。有人说俗,我绝不是反对俗,但跟性有关的幽默,大多数时候含蓄一点效果会更好,不需要表现得太赤裸裸,我们对性的暗示总是一点便透,这方面没有笨人。形式上和《泰囧》比较重复。作为一个系列,元素的重复利用是必然的。但我觉得,在一眼看得见的地方不宜重复,在看不见的地方,让人需要多想一层的地方,可以重复。比如说包贝尔一路上死缠徐峥,套路和手法跟《泰囧》基本没有区别,观众一看就知道后面怎么回事,会想快进。引起很大争议的包贝尔包贝尔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看了网上的意见,好像很多人对这个角色非常讨厌和反感。我之前完全不认识这个演员,我对他的态度是持平的,并没有成见。我觉得并不是他演得不好,他来是取代王宝强的,要说包贝尔演技上输王宝强很多吗?问题不是在这里。我把观众接受度的天壤之别,归结为这两个演员的「观众缘」的差距。这可能是很无理、也没法说清楚的一个因素。但事实就是,同样一件让人很烦的过分的事,由王宝强来做,观众会原谅他,同情他,进而觉得这种「烦」是幽默搞笑的,但如果是包贝尔来做,观众会想怎么这人这么烦,烦到不想在银幕上看到他,赶紧去死吧。这很不公平,但也公平。王宝强的观众缘更好,不仅是因为他长得讨喜,也是他这么多年给观众印象的综合积累,在观众眼里他一直是一个笨拙但善良的农民,你怎么也恨不起来。包贝尔是啥?在电影里是个无所事事、喜拍电影的富二代,从出身到爱好,都不能让普通观众寄托同情。归根结底,网上说的《港囧》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影片不够好笑造成的。一部喜剧片如果足够好笑,其实足以遮盖所有毛病,让毛病不再是毛病。香港电影特别多这样的情况。但如果喜剧效果欠缺,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那么所有问题都会爆发出来。说我的结论吧,《港囧》远不完美,缺点多多,但我还是愿意支持这部电影,我想看徐峥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是否终究有一天可以成为那个larger-than-life的「喜剧明星」。如果你觉得本文精彩,欢迎点击右上角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这对我们是很有用的支持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王家卫 | 黛德丽 | 胡金铨 | 贾樟柯 | 陈凯歌 | 郭敬明 | 蔡明亮 | 塔蒂 | 昆汀 | 侯孝贤 | 阿亚萨斯 | 杜琪峰 | 市川昆 | 德国电影 | 艾美奖 | 警匪片 | 黄宗霑 | 奥斯卡 | 杜可风编辑:徐寒冰 | 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