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意思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翻译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意思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翻译

网友提问: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这句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优质回答: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关系的哲学范畴。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的道德法则。在孔子的时代以及后来很长时间里,儒学大师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做指导。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这句话赞美了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美德。

很多时候,我们常人无法取得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格力董明珠什么学历?她懂的道理真的就比一般企业家懂得多吗?华为的任正非什么学历?他比我们懂的道理都多吗?娃哈哈的宗庆后什么学历?他比我们懂的道理都多吗?为什么他们都成功了?其实最美键的是他们像子路一样知行合一,若“有闻,未之能行,便唯恐有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向得道高僧鸟窠禅师请教佛法要义,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懂得呀!”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懂得,八十岁的老翁却行不得。”

纵观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所知道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还不一定好过我们,他们的可贵之处是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子路值得赞美,就在于他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既是个人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功。现在社会更值得干事业的人学习这个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为你解答,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是出自《论语 子路篇》里面的。字面意思我就不注释了,我看到好多人都说了。我就简单说说文化意义吧。

其实说文化意义,我是理解为的对这句话的延伸理解,也就是子路为什么要“恐”,更准备却的说是哲学上的意义。

我个人的理解这是为了传递以下几个理念:

①、理解或懂得了善言善行,这固然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事情是付诸于实践,这里的“善言善行”可以替换成任何正向的理念;

②、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是修行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③、子路的畏惧,是对修行的一种敬畏,是对时间(生命)的一种敬畏。勇敢的子路,都会畏惧自己知道而不能做到,那么更多的不那么勇敢的自然人,更应该保持敬畏。

其实总的来说是讲的学习的两个阶段,闻是理论学习,行是实践检验,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算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最后在多唠叨来句,我看到好多回答说这是儒学,这就会“知行合一”。他们都说错了,什么是知行合一他们都理解错了。“知行合一”是讲的一件事情,而不是俩件事情。这里论语讲的和“知行合一”的进界相差甚远,不可相提并论。欢迎叨唠发表你们的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

意思就是子路领悟了某种道理,在未能付诸实践之前唯恐听到其他不同观点思想上产生偏差。就是怕不能一以贯之。这段话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子路是个急性子,前面的文章已经有所介绍,因为这种性格,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这段文字,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之关系的哲学范畴。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的道德法则。在孔子的时代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儒学大师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作指导。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无法提升,或者我们无法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譬如,“三思而后行”是一个简单而又确定的真理,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却很少能听做到这一点。再譬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这个道理丢到脑后。还有一部分人,嘴上一大套,道理懂的比谁都多,因为是个空口理论家,最终一事无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向得道高僧鸟窠禅师请教佛法要义,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懂得呀!”鸟窠禅师回答说:“三岁小孩懂得,八十岁的老翁却行不得。”种种现象表明,对正确的理论我们并没有真心接受,并没有把它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那些道理,只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已。绝大多数的失败者,都属于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反观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所知道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理论上还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理论上的学习,而是投身实践的勇敢。子路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正是这个道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关系到人的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

其他网友回答

翻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还未能实践之前,就只怕又听到了新的道理。 或者子路听到一种说法,而未能施行时,唯恐又听到另一种说法。

解读:这句话我们通常理解为,子路是一个谦虚上进又讲究实践的好孩子,他如果没能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实践到位,他就不想去学习新的东西。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解释及翻译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只是字面解释

我来答

Zh朱丽戏

LV.1 2019-11-15聊聊

翻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还未能实践之前,就只怕又听到了新的道理。 或者子路听到一种说法,而未能施行时,唯恐又听到另一种说法。

解读:这句话我们通常理解为,子路是一个谦虚上进又讲究实践的好孩子,他如果没能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实践到位,他就不想去学习新的东西。

扩展资料:

此句出自《论语作》,做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其他网友回答

意思就是子路领悟了某种道理,在未能付诸实践之前唯恐听到其他不同观点思想上产生偏差。就是怕不能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