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后胡善祥为什么被废 明朝皇后胡善祥和孙皇后是亲姐妹吗

明朝皇后胡善祥为什么被废 明朝皇后胡善祥和孙皇后是亲姐妹吗

网友提问: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优质回答:

想要废后不容易——第一天

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全都请到后殿,声称有机密事商量。一头雾水的几个大佬只能放弃回家休闲,在宫里陪朱瞻基磨牙。

时年29岁的皇帝到底还是年轻,不喜欢拐弯抹角,直接跟几个大佬表示俺都三十来岁还没有儿子,现在孙贵妃生儿子了,母从子贵自古有之,咱们讨论一下怎么处理皇后的问题吧!随后还列举了一些皇后胡善祥的错误,例如吃饭吧唧嘴之类的。

杨荣作为皇帝铁杆立马表示干脆废后就得了,小朱同学表示欣赏这种决策,但还是略微要脸的询问以前这种事儿有惯例吗?领会老大意图的蹇义赶紧跟进,宋仁宗就降皇后郭氏为仙妃,没影响庙号为仁。

这时小朱又问剩下三个人的意见,一直玩理学的杨士奇有点崩溃,表示按照纲常伦理,皇帝是爹,皇后是妈,有儿子鼓动爹妈离婚的道理吗?这不扯淡吗?而张辅和夏原吉则表示这么大事儿还是得详细讨论,不好我们擅自做主。

到这情况就很明显了,关于废后的事情杨荣和蹇义是赞成派,杨士奇是反对派,张辅和夏原吉事酱油派。没抢到第一个赞成的蹇义赶紧开炮,自古就有的事儿,干就完了,商议个毛线!杨士奇也不甘示弱,宋仁宗废后到现在史书还骂呢,是那么好干的?

小朱眼瞅着一票大佬要干起来,赶紧出来和稀泥,表示你们先下去商量,免得打起来溅我一身血,然后一个弯道就没影了。皇帝跑掉这群人说话也少了顾忌,杨荣和蹇义表示你们都看不出来吗?皇上有这想法很久了,这事儿咱们挡不住!杨士奇依然认为吃饭吧唧嘴不是离婚的理由……

想要废后不容易——第二天

到了第二天,小朱同学又贼兮兮的把杨荣和杨士奇拉到了故宫西角小门,贱兮兮询问商议结果。要说这小朱为了离婚也是拼了,面子也不要了,挺大个皇帝蹲门槛子上求离婚,洪武大帝的脸都丢光了。

这时候杨荣从怀里掏出一卷纸递给了他,按这个来就可以废后了!大喜过望的小朱一把抓过来,看了几行字就懵逼了,上面洋洋洒洒列了皇后20大罪状,每条都够赐死的,当然,每条都是诬陷的。

小朱赶紧表示老杨你别闹,我就是想离婚,不是想杀媳妇!我只是想当渣男,暂时还没有当杀人犯的打算!于是他又询问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还是那套话,这不是啥好事儿,不赞成!无奈的小朱只好再次让他们退下。

想要废后不容易——渣到入骨方为圣

事情到这个地步朱瞻基也看出来了,不搞定杨士奇就别想离婚,你丫不是骨头硬吗?且看我的疲劳战术!第三天下朝小朱又单独把杨士奇留下磨叽这事儿,头昏脑涨的老杨被折磨的半疯,只好借口听太后定夺跑掉。

第四天下朝小朱又把老杨给留下了,告诉他太后让我找你们商议,还是得你来出主意。明白自己没处跑的杨士奇只好问小朱:“胡皇后与孙贵妃相处如何?”

小朱说:“挺和睦的,最近几个月皇后生病,孙贵妃经常看望。”

杨士奇就此开始冒坏:“这就好办了,你趁着皇后生病,劝她自己辞职不就完了!这样你婚也离了,圣君体面也保住了,干嘛非得跑来折腾我啊?”

小朱一拍大腿:“果然天不生你杨士奇,万古渣道如长夜!这么缺德的招我咋没想到呢?”

杨士奇:“总觉得这话不像夸我”……

就这样,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令皇后胡善祥上表请辞,皇后依令上表后这孙子居然还玩了回三请三让,命令人家胡皇后上三次辞职信才批准。废黜了的皇后被留在宫里,也不给人家名分,只是在长安宫修道,号称仙师。

到这吐槽机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当时别说是太后张氏同情胡善祥,全天下没几个人不同情她的,因为这个女子根本啥也没做错。朱瞻基这么处心积虑的废黜人家,等于是犯了众怒,哪有好人这么办事的?至于他本人后没后悔一点都不重要,一句“少年事”遮挡不了事情的本质。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这皇帝过着过着,不想再过了想离婚,于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把皇后赶走了,在那个时代,丈夫和自己离了婚,特别自己是皇后身份,简直就是没法活了呀,于是乎这个胡皇后就出搭当了尼姑与青灯古佛为伴。

话说作为山东人的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既然这皇后没有一点错,那朱瞻基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和她离婚,要废掉她呢?这一切的原因源于重男轻女因为胡皇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孙贵妃率先得子,在那个母凭子贵的皇宫里,因此她并不得宠。

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后的打算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啊。怎么办?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因为想不出办法,一时急得抓耳挠腮。(看来朱瞻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真的没有感情,想离婚都快想疯了。)

自己想不出办法,于是乎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皇帝离婚,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这确实确实有点不太妥当,大臣们也都皇后是好人,端庄又典雅又是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书达理的女性。没来由,没有原因的废除人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于是乎,大臣们开始反对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决,俗话说男人只要变了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后宫佳丽如云,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谁就不要谁,但是人家是皇后,毕竟还得费些周折。

《明史》列传后妃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于说他后悔那是假的,因为胡皇后是他的爷爷,朱棣安排给他的,可能并没有多少感情。属于爷爷包办婚姻。而作为他的母亲张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实就是面子上过不去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表面看来太后、皇帝这对母子是良心发现。其实是,皇帝是假后悔,太后也未必真同情。胡皇后被废太冤了,皇帝还玩了把“自愿请辞,挽留不住”的把戏,不得不说皇帝水平高超,把祥瑞婚姻、包办婚姻击破碎。只是可怜那胡皇后比林黛玉还惨,比窦娥还冤。

创意大招永乐爷折腰,御赐祥瑞婚姻。

永乐十四年(1417年),明太宗朱棣看着孙子长大了,就决定在全国为爱孙选妃。为了大明国运,为了孙子幸福,朱棣的要求很高,请钦天监夜观天象,为爱孙寻找最吉利的“心动女生”。据载,山东济宁的二八女生胡善祥独居的小楼出现祥瑞,小楼上云蒸霞蔚,白云红霞环绕,一个月不散。被宫里人叹为奇观,说是贵气,会给大明带来好运等等。祥瑞的事儿,小姐姐认为应该是胡家玩了个套路,据胡善祥的墓志铭所载,胡善祥的大姐胡善围,为明太祖使女,很有能力,因此还让她的父亲当了官。

荣生二子:长安,次瑄。女七,后于次为三。长讳善围,洪武初为女官给事,掖庭颇见,任使官。荣锦衣卫百户。——《墓志铭》

靖难之役,胡大姐就成了殃及池鱼的那条鱼,父亲直接待岗了。她大概利用永乐帝的迷信,就策划了这个祥云笼罩,让妹妹实现自己的梦想。明太宗直接服了亲自赐婚,胡善祥立即飞上了枝头成为了凤凰。除了明太宗支持,像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无可奈何,却又假装很开心、很满意。当事人朱瞻基更伤心,只能接受胡善祥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最生气的就是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

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的亲家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就操心自己外孙的婚事了。彭城伯夫人不是彭城人而是永城人(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人),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簙(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孙忠就跟皇亲国戚的彭城伯夫人攀上了关系。孙忠的女儿非常漂亮、可爱,让彭城伯夫人喜欢不已,把她当成了自己如意的孙媳妇儿。经常带着小女神孙氏玩,特别跟朱瞻基玩,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明史》

(彭城伯夫人)

可以说孙氏受到了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的喜爱,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宝贝儿子朱瞻基。孙氏成为了大明未来第二顺位的接班人的原配,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七年后,朱棣偏偏要什么祥瑞,钦天监又投其所好,胡大姐下了一手好棋。胡氏虽然成为最大赢家成功上位,但也成为了众矢之的。而且胡氏相貌并不太出众,至少比不过孙氏,孙氏的漂亮有《明史》记载,胡氏的相貌史书并未记载。1417年胡氏为妃,孙氏为嫔,孙氏心中对这个横刀夺爱的情敌咬牙切齿,却也只能“宝宝心里苦,还要强作欢颜”。谁叫胡氏的后台是“天意”和天子呢?

胡氏的靠山,一个倒了,一个落下石头砸了脚。

胡氏的靠山有二:明太宗和祥瑞。永乐二十二年,明太宗驾崩,明仁宗继位。在册封胡氏和孙氏上,孙氏的规格相当于妃,这是补偿,也是明仁宗他们对明太宗的反抗。胡氏的突然成功,却并不幸福,丈夫不爱,公公不疼,婆婆也有意见,如今自己的后台倒了半边天,她能撑起来另外半边天吗?不能!公公明仁宗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驾崩了,自己的老公明宣宗继位,这就是宣德皇帝,太子妃升级为胡皇后,太子嫔升级为孙贵妃。宣德皇帝把叔叔烤死,把堂弟们灭尽,德上还是有点缺的。最缺德的是,你胡氏不是天意取代自己的女神吗?那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你“主动请辞,我主动挽留,但辞意已决”。

可能胡氏很压抑,也就体弱多病,胡氏要保位最大的法宝就生个儿子。在龙子方面,胡氏不给力,孙氏也不给力,但两个人一直在努力。努力的结果,都生龙女了。最终孙氏走了运,生下了龙子朱祁镇。一些史料上说,是朱祁镇是明朝的“狸猫换太子”,小姐姐认为并非如此,大概是出于对胡氏的同情吧。

“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而贵妃,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胜朝彤史拾遗记》

加上胡氏效法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好心规劝他不要做什么蟋蟀皇帝。你爱的人劝你,那是贤内助;你厌的人劝你,那是自作孽。胡氏不仅没成为长孙皇后,反而让明宣宗动了废后之心。明宣宗废后的理由就是,生不下儿子是天意,就差说体弱多病也是天意了。人家胡氏才20多岁,作为老公你就说出这样的狠话,说自己老婆生不下儿子是天意?其实明宣宗说这话,很明显就是对当初她这个程咬金的强烈不满。

皇帝假后悔,太后也未必是真同情。

皇帝执意废掉贤明的皇后,但又不想落了“渣皇”的名声,群臣都知道胡氏有长孙皇后之风,母仪天下,皇帝无辜废了她,不仅张太后不同意,以后在历史也会留下恶名的。皇帝就招了五个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说出自己废后的理由:皇后多病,不生儿子是天意,问他们怎么看?他们知道皇帝需要的是“吾皇圣明”四个字,但他们都沉默不语。

沉默在皇帝看来这不是默认而是有意见,非要让他们说。杨荣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好好地黑了一通皇后,皇帝很生气,你这不是找事吗?蹇义也是皇帝都是对的。张辅、夏原吉消极对抗,表示:你的决定,我们劝阻不了,随你吧。杨士奇来个大招:太后怎么看?拿出文件看看?明宣宗何其聪明,来了句:找你们商量就是我妈的意思。杨士奇就是不点头,皇帝专门召见,低声下气地说:朕求你了,咋办?杨士奇说,可别,这事臣搞不定。明宣宗情真意切,降尊纡贵,就差跪了,再三要求。

大臣如果再不上道,就该上路了。杨士奇为给皇后、皇帝、太后留给面子,也给皇后留个好结局。提出的注意是效法宋仁宗废郭后,让皇后自动请辞,学习张良修道去。

明宣宗第二天向杨士奇报告时,就说漏嘴了。他说,我妈不愿意,我的小妾(孙氏)不接受,但我的老婆深明大义,主动请辞。

张太后喜忧参半,孙氏上位是自己的心愿,但胡氏下台却对胡氏不公。

(张太后剧照)

皇帝后来曾说,当初废后都怪年少轻狂太冲动,现在挺后悔的。一看都是自我辩解,找台阶。30多岁的人还年少?如果真的后悔,你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后悔药,让她做皇后。加上效法宋仁宗的前例,以及杨士奇的要求,张太后为了自己的“公正”,宫廷宴会时必让废后居新皇后孙氏上位,孙氏还不开心。您可知道胡氏才是最痛苦的,几年过去了明宣宗驾崩了,之前她的长女去世了。孙氏的儿子朱祁镇继位,孙氏成为了太后,胡废后再也没好日了。

张太皇太后驾崩后,胡氏哭得很伤心,为太皇太后,为了女儿,更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胡氏去世一月前,她的幼女也去世了,她完全崩溃了,随即薨逝。下葬时,有司问杨士奇用什么规格,杨士奇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皇后规格,有司说明英宗可不是这个意思哦。杨士奇一定会暗自骂人,皇帝都这个意思了,你还问我干什么?最终,胡氏以嫔妃规格与幼女安葬了一起。

其他网友回答

最近正在追剧《大明风华》,不得不说还真的挺好看。原因有二,首先,演员演技到位,关键还没看到什么整容脸;其次,剧情跌宕起伏,历史小说果然比正史还精彩,当然,清人写的正史其真实性也有待商榷。

朱瞻基被黑了?

众所周知,朱瞻基也算是明朝史上比较贤明的国君了,吏治清明,体恤民生。但是,这世上哪里会有完人呢?或者说,没有人能容忍圣人的存在。于是乎,帝舜就放逐了帝尧,伊尹就成了篡位之臣,秦始皇就成了吕不韦之子。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在清人所著的《明史》里,被扣上了两顶帽子。

第一顶就是朱瞻基废后,第二顶是明英宗身份不详。不难看出,两顶帽子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因为孙贵妃诞下朱祁镇而胡皇后无子,母凭子贵,故朱瞻基废黜胡后而以孙贵妃代之。然而,明史却记载,朱祁镇实为宫人之子。就是说,朱瞻基不顾后人非议,费尽心思另立的孙皇后其实是个骗子,而太子也不知道是谁所生。说来也怪,朱瞻基18岁大婚,到35岁驾崩,后宫也不少,才生了三女二子。因此,朱瞻基非常看重那些为他诞下子嗣的嫔妃。哪怕是原为汉王宫女的吴氏,都因诞下朱祁钰而被朱瞻基另眼相看。其他正经的宫人倘若能有所出,早就飞上枝头当凤凰了。所以,我认为朱瞻基极有可能是被清人黑了。

但是,无论如何,朱瞻基废后这件事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胡善祥和孙贵妃的人品是不是都如明史而言,那就不好说了。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那么分析出来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是简单回顾下朱瞻基是如何废后的吧!

立后

话说,朱瞻基的外婆在老家邹平相中了年幼的孙氏,长得漂亮而且聪慧。经她的推荐,时龄十多岁的孙氏便寄居在朱瞻基家中,说穿了就是童养媳。朱瞻基和孙氏两人是青梅竹马,感情日益深厚。

几年后,朱棣开始为好皇孙朱瞻基张罗婚事,台官掐指一算,这后星在鲁地啊。朱棣赶紧下令,到鲁地去选秀。鲁地有个传说,当地有位女子叫胡善祥,独居在小楼里,白天开窗,里面涌出红白之气,整月都不散,鲁人皆认为这是代表着富贵的祥瑞之气。太监过去一看,果然如此,于是,胡善祥就被朱棣册封为太孙妃。而孙氏只能屈居其下,为太孙嫔。朱棣是开心了,而眼里只有孙氏的朱瞻基当然心有不甘。

胡善祥也不争气,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嫁给朱瞻基,到被废掉的那一年(1428年),11年多了也没为他生下一个嫡子。而那边孙贵妃于隔年年底又生下了朱祁镇,快30岁的朱瞻基自然是喜出望外,本就为当初没能给孙氏正妃名份而耿耿于怀,这次终于下定决心,要弥补心中的遗憾。

废后

于是,朱瞻基找来几位重臣,和他们商议废后之事。杨荣当即表示同意,朱瞻基一看有戏,然而又不想落下个难听的名声,就问那几人:“之前,都有哪些皇帝干过此事?”蹇义赶紧奉承:“宋仁宗干过。”朱瞻基又征询另外三人的意见,杨士奇说道:“本来大臣不敢非议废后之事,既然提起宋仁宗,他因为此事废黜范仲淹等数十人,被后人非议至今。”然而,那几人吵吵了半天,也无定论。

事后,杨荣和蹇义劝另外三人:“你们是不是傻啊?且不说朱瞻基有多么宠爱孙贵妃,如果胡皇后能生儿子,这么多年过去,早就生出来了,现在皇上不喜欢她,她恐怕日后想生子也难喽!如今皇上就朱祁镇一个儿子,储君之位早晚是他的,你们今日得罪了他,他日登基之时,就是尔等脑袋搬家之日!”另外两人赶紧说:“那好,我们还是商量如何安置胡皇后吧!”

第二天,心急的朱瞻基就把杨荣和杨士奇拉到一个犄角旮旯,问事情办得怎样了。杨荣掏出一罗列胡皇后罪名的清单,朱瞻基接过一看,顿时就翻脸了:“我只是想让你们把她废掉,又不是栽赃诬陷。”杨士奇仍旧不赞成,提醒朱瞻基当初宋仁宗废后之后,曾表示很后悔。朱瞻基一脸不悦,君臣不欢而散。

其他几个大臣虽已经同意废后,却拿不出好的方案,唯独杨士奇还不肯松口,看来解铃人就是他了。于是一日后,朱瞻基单独召见了杨士奇。杨士奇被逼无奈,只好提醒朱瞻基也许可以劝说皇后主动退位,但是恩宠不减。朱瞻基恍然大悟,点头称是。就这样,胡善祥只能禅位于孙贵妃。

虽然张太后一向欣赏恭顺的胡善祥,但又不能拂了朱瞻基面子,既然他们已经找到解决之道,她能做的也只有更加厚待胡善祥,即便是在家宴上,胡善祥的座次总是先于孙氏。至于,后来朱瞻基后悔废后,说什么当初年轻不懂事,其实那都是模仿宋仁宗呢?他要真后悔,完全可以再改回来,这样的说辞不过是和他爷爷朱棣如出一辙,不想让后人非议罢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史书上称颂胡善祥贤惠而多贬低孙氏。然而纵观孙氏一生,在大明王室几度风雨飘摇之际,她能力挽狂澜,帮大明朝渡过重重危机,这也证明了朱瞻基废后之举并非儿戏。

其他网友回答

胡善祥胡皇后一生贤良、忠厚善良,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妻子,但是在登上皇后之位后被废除,废除之后皇太后时常感到惋惜,并且时常招她回宫聊天,明宣宗也是时常后悔,认为自己当初实在是太过年少。

一个女子到底有何等才能能让他们这样?

胡皇后在年少时就被选为皇太孙妃,在明宣宗顺利继位之后就登上了皇后的位置,以贤闻名。

虽然胡善祥贵为皇后,但是这依旧没有影响到她的性格,为人依旧是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不抬架子,深受当时的皇太后和百姓的爱戴。

但是这样一位贤能的女子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顺德和永清公主,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是男权社会,更何况是在帝王之家,这件事导致胡皇后并不受宠,当时有位孙贵妃为宣宗生下了第一位皇子,因为深得宣宗宠幸。

因为宣宗让胡皇后以多病为名辞去皇后职位,在胡善祥被贬之后就居住在长安宫,做了一位道姑,同年孙贵妃成功上位皇后。

在百姓得知胡善祥被废之后都非常同情她。

虽然胡善祥被废除,但是张太后依旧让她常年进宫陪自己,在吃饭或者朝廷设宴的时候,张太后也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头,孙皇后经常对此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

《明史 后妃列传一》“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不仅仅是天下百姓和太后,就连宣宗本人在后来也时常感到后悔,在《明史》中也有记载,说是宣宗时常后悔但是只怪当时年少。

这件事告诉我们,无论外面的野花再怎么好看,还是家里面的花最重要,朋友们一定要谨记啊,明宣宗已经为我们尝试过了,所以就不要再走错了。

以上是文青的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文青喜欢跟朋友们分享历史趣事;

如有不同观点,在下方评论,文青必当受教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