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什么时候的人 董其昌是什么人物

董其昌是什么时候的人 董其昌是什么人物

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董其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一代宗师,颠覆了字如其人的传统理论…

其他网友回答

【文藏来答】谈到晚明书画家,毫无疑问,董其昌是其中最负盛名的。翻阅各家拍卖图录,他的作品数量堪居晚明书画家之冠。无怪乎拍卖业的朋友戏称,董其昌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董其昌《金陵怀古》(局部)

董其昌是书画史上公认的大师,在书画的创作与理论上对当代与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董其昌之所以成为大师,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今天我们说他少年的经历!

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科考,原以为十拿九稳可以拔得头筹,但最后却因为书法不佳,仅被列名第二,排在他堂侄之后。董其昌受此刺激,发愤练字,终身不辍。

我觉得,少年受挫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比如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首辅,以大刀阔斧的改革著称,称得上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能臣。

董其昌《金陵怀古》(局部)

张居正自幼被称为“江陵神童”,在当地是相当有名气的,就连他爷爷工作的辽王府王妃都经常拿张居正勉励自己的辽王刻苦学习。按理说,以张居正的才能,即使是13岁,考个举人那是绰绰有余。可偏偏他就落榜了,当时乡试结束后,监考的官员都对张居正的试卷十分满意,即将要录取张居正时,主考官顾璘出面极力反对,很多人以为他是嫉妒一个13岁的孩子,但顾璘却说:“一个13岁的孩子,早早的中了举人,孩子或许会开始自满,这对于他将来的路是有害无益的,不如让他遭受一些挫折,让他更加发愤图强。”

董其昌《金陵怀古》

三年后,张居正还是考中了举人。中举后张居正前去拜访了顾璘,顾璘对张居正中举也十分高兴,可高兴之余他还是认为张居正遭受的挫折还不够,还是太早中举了。告诫他:“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只不过是中才,而你是大才。但是,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江淹。”

董其昌《草书怀素自叙帖》甲戌

后来,如顾璘所言,张居正果然成长为一代名相,而他对顾璘的良苦用心也是感激不已,曾说道:“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让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我举这个例子来讲说,董其昌其实少年受挫,主考官给他第二名,其实也是一个福报。我记得今年高考,河北枣强女生王心仪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写了一篇《感谢贫穷》,让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所以说小时候的困难反而成就了你后面的坚韧。对于董其昌能成为大师的原因,我认为这个少年时期的挫折对他人生的这个路程影响很大。

原文作者:辛文

原文来源:《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11月刊189期《何国庆:董其昌成为一代宗师的过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其他网友回答

他一生都在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度过。不仅如此,年轻时因落笔不工而痛失入仕良机;去世几十年后其书却被封为”馆阁体”,莘莘学子们如果要想走上仕途,首先必须仿效他的一笔一画。他一生倡导”临书不临死”。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是美术史一代巨匠,他书画皆能,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他也精于书画鉴赏,其鉴定和收藏过的书画成为后世考证真品的有力证据,董其昌在艺术理论方面也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此外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可谓位极人臣。

董其昌 《林泉清幽图》

但是提起董其昌,跟他生活在同时代的明代万历年间百姓可不这么看,当时群众对董其昌的恶行恨之入骨、怨声载道,最终于万历四十四年,爆发了“民抄董宦”事件。妇孺竞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人们到处张贴声讨董其昌的檄文,说他是“兽宦”、 “枭孽”,以致徽州、湖广、川陕、山西等处客商,凡受过他家欺凌的人都参加到揭发批判的行列中来,简直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民抄董宦之时,百姓拥挤街道两旁,不下百万,将董家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和密室幽房,尽付之一炬。当时有人手持董其昌墨迹的扇子,都被痛打了一顿。

《民抄董宦事实》 清刻本

“今日生前画靠官,他日身后官靠画。”——这两句虽是陆以宁对董其昌的戏谑之语,但对董其昌的人生总结可谓一语破的。就艺术实践而言,董其昌通过活跃于政界的朋友圈,他能观赏到的历代书画精品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人都要多,他能成为一代艺术领袖、在书画创作和理论上卓尔不群,无不得益于这种广博丰厚的积淀。

董其昌的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日事翰墨,未尝稍倦。六十岁时,他的书艺渐趋成熟,真正领悟到“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真谛,从而开始进入了旺盛的创作阶段。此后董其昌不断临幕古帖,出入于钟繇、二王、颜真卿、杨凝式、米芾等诸家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在风格上亦渐趋平淡、率真和萧散,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正如他所深悟到的:“晋人书萧散不羁,别有一种风度,绝无板刻之病。所谓字如算子,便不是书。学者握笔,便当念此,自然超乘而上。”

董其昌 《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

《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用纸为名贵的“宣德笺”,高25.4厘米,长776.7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此卷系临古之作,为董其昌65岁前后手笔,临书魏、晋、唐、宋凡涉九家;楷书、行书、草书共计18帖,清初大鉴藏家高士奇称之“神品上上”。

董其昌的书法风貌与美学追求在晚明及整个清朝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康熙酷爱董书,臣下莫不摹仿。董其昌的书学历程是初师颜真卿,进而学二王及宋四家,之后又再入颜真卿的。因此,他的书艺有一种含筋裹骨、雍容自如的美,这个特征可用淡雅清秀四个字来概括。董其昌在用笔上汲取了虞世南的圆润、颜书的筋骨、米芾的清劲、二王的飘逸,寓刚健于阿娜之中,行遒劲于姿媚之内,点拂波捺之间,使转运行之际,似不用力而力在其中,若不经意而意在法中,使他的书法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之态。起笔时锋芒微露,收笔时劲气内敛,血脉贯注,来去分明。

董其昌的山水画,画风笔意松秀,用墨则苍润兼济。远师董巨和黄公望,对倪云林倍加推崇,他认为倪云林的画虽是寂寥小景,却自有烟霭之色,绝非一般画家之流俗。他提倡以萧疏简淡的艺术格调为山水画最高境界。

董其昌 《渔村夕照图》

董其昌作为明代晚期对中国绘画时产生巨大影响的艺坛领袖、书画巨擎,凭借其超越世俗的艺术眼光和过人的艺术造诣标程百代,并使文人画完全确立了在中国绘画史戏中的正统和领导地位。他在绘画中主张以笔墨气韵为上,将传统文人在哲学,文学,书法上的深厚造诣与绘画结合,使他的作品于义理、法度、技巧诸方面得臻完备,天真清新,蔚为大观,开启了晚明“松江”一派。

董其昌 《水村深秀图》